李楠

【摘 要】目的:觀察漿細胞性乳腺炎(PCM)患者聯合應用漿乳方與中醫外治法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隨機將104例來本院接受治療的PCM患者分成兩組,單純接受漿乳方治療的為對照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中醫外治法的為觀察組。對比并評估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癥狀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96.15%)相比于對照組(80.77%)則明顯升高,數據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PCM患者,通過聯合應用漿乳方與中醫外治法進行治療,可將其臨床癥狀有效改善,療效顯著,值得重視。
【關鍵詞】漿細胞性乳腺炎(PCM);漿乳方;中醫外治法
文章編號:WHR2019094004
漿細胞性乳腺炎(PCM)為一種多發于非哺乳期女性的非細菌感染性化膿性疾病,也被稱為乳腺導管擴張癥[1],臨床癥狀表現為乳暈下有腫塊,乳暈旁出現膿腫與瘺管,乳頭溢液等。在所有乳房疾病中,PCM的發病率約占4.1%~5.5%,并且該病具有病程長,病情容易反復等特點,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2]。在本研究中,通過聯合應用漿乳方與中醫外治法對本院104例PCM患者中的部分病例進行治療,獲得了理想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104例PCM患者為此次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在2016年2月至2018年4月入院。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成兩組,對照組中52例中,平均年齡(35.47±6.25)歲;平均病程(6.42±0.75)個月;10例未婚,42例已婚;28例單側乳房病變,24例雙側乳房病變。觀察組52例中,平均年齡(35.52±6.27)歲;平均病程(6.40±0.73)個月;11例未婚,41例已婚;29例單側乳房病變,23例雙側乳房病變。所有患者經臨床檢查,均符合PCM的診斷標準,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存在器質性心腦血管疾病,嚴重消化、血液、呼吸、神經等系統疾病患者。基礎資料對比中,兩組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單純漿乳方治療,方劑組成為白花蛇舌草、赤芍、莪術、王不留行、皂角刺及蒲公英各15g,黃芩、虎杖、青皮、柴胡及郁金各12g,丹皮與梔子各9g。加水煎至400mL,分早晚兩次溫服,每日一劑。同時展開常規局部無菌消毒操作,切開膿腫并引流,每天無菌換藥。
觀察組則在上述基礎上加用中醫外治法,具體操作如下:1)對于初期乳房紅腫熱痛明顯的患者,先常規消毒乳房,隨后用水調散外敷病灶;2)針對腫塊期患者,采用由香油與水調散混合而成的金黃膏來外敷病灶;3)針對成膿期患者,先將膿腫腔切開,應用掛線法排出膿腫腔中的膿液,再用祛腐生肌膏外敷病灶,并定期換藥。待膿腫處腐肉脫落以后,再用一效膏外敷。兩組患者均接受為期4周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
在治療前后,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及中醫相關辨證標準,對患者的中醫癥狀積分及治療效果進行觀察與記錄,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的癥狀越嚴重。其中,療效判定標準如下:
治愈:患者中醫癥狀積分下降幅度超過90%,乳房瘺管完全愈合,紅腫、熱痛等臨床癥狀均全部消失;顯效:中醫癥狀積分下降幅度在60%~90%范圍內,乳房瘺管基本愈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有效:中醫癥狀積分下降幅度在30%~60%范圍內,乳房瘺管有所減少,臨床癥狀得到改善;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
1.4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中涉及到的數據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處理,對于采集到的計量數據,用均數±標準差的方式來表示,計數資料用%表示,分別行t檢驗和χ2檢驗,當P<0.05時,證明結果存在統計學方面的差異。
2 結果
經過為期4周的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癥狀積分為(0.89±0.61)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85±0.9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6.15%,相比于對照組的80.77%明顯升高(P<0.05)。見表1。
3 討論
漿細胞性乳腺炎(PCM)是由乳腺導管堵塞、激素異常刺激等多種因素作用而引起的一種乳腺良性疾病,有的患者會伴發乳頭先天凹陷、畸形或發育異常等情況,進而引起乳腺導管淤阻或擴張等[3]。在中醫學領域,PCM被稱為粉刺性乳癰,其發病機制為乳絡不暢,乳頭凹陷,再加上肝郁氣滯,脾虛肝郁,痰瘀互結而引起。臨床以往主要采取抗感染等西藥治療的方法,但效果不盡如人意。
傳統中醫學認為PCM的發生及發展與肝胃有著緊密聯系,該病主要是由肝郁胃熱而引起,發病的條件即為乳腺導管堵塞及乳頭凹陷[4]。本研究中,通過聯合應用漿乳方與中醫外治法對觀察組PCM患者進行治療,結果顯示,其中醫癥狀積分改善情況及治療總有效率均顯著優于僅接受漿乳方治療的對照組(P<0.05)。具體分析,在漿乳方中,黃芩具有解毒清熱利濕的功效,柴胡歸肝膽經,具有疏通氣血的作用,二者聯用,可發揮出壯陽郁熱的效果。梔子能夠瀉火熱,配合白花蛇舌草與虎杖使用,具有解毒清熱及消腫活血的作用。赤芍與莪術具有破血行氣的效果;烏梅與山楂作為輔藥,可起到消積化食的作用。整個方劑能夠共同發揮出化瘀活血、理氣疏肝及軟堅散積的作用,能夠有效改善乳房病灶的微循環,加快腫塊的消散與吸收[5]。在此基礎上加用中醫外治法對PCM患者進行治療,也即以其病灶大小為依據進行選擇,如果患者的病變范圍比較小,則可采取乳清創聯合腺體內移位整形,將所有問題一次性解決;如果患者的病變部位比較大,需先采取清創操作,將創面充分暴露出來后,采用祛腐生肌膏進行外敷,并定期換藥,清理干凈創面,能夠加快壞死組織的脫落,進一步促進新生肉芽組織的生長,加快患者的康復。
綜上所述,通過聯合應用漿乳方與中醫外治法對PCM患者進行治療,可將其臨床癥狀有效改善,且療效相比于單純漿乳方治療更為顯著,患者受到的痛苦小,身體恢復快,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雙科,任明慧,王偉,等.超聲引導下穿刺引流沖洗術治療漿細胞性乳腺炎的療效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08(03):101-103.
[2] 谷振聲,姜鴻剛.現代乳腺疾病診斷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7:93-97.
[3] 劉波.超聲引導下局部穿刺沖洗治療乳腺膿腫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2,07(18):147-148.
[4] 黃海生,叢琳,孫蕓,等.超聲引導下穿刺沖洗聯合中藥治療乳腺膿腫的應用價值[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6,26(12):2240-2242.
[5] 陳燕輝.漿細胞性乳腺炎的中西醫結合治療[J].亞太傳統醫藥,2013,09(06):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