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福建省南安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堅持以先進文化方向為指引,以弘揚傳統藝術為己任,整合資源,發揮優勢,打造特色,廣泛開展曲藝精品創作和服務活動,扎實推動曲藝事業繁榮發展。2017年底,福建省曲協到南安調研,評價南安的曲藝有基礎、有溫度、有創新,完全有條件籌建“中國曲藝之鄉”。隨后,南安市委市政府便開始部署創建“中國曲藝之鄉”,籌備成立南安市曲藝家協會。2019年3月,南安市獲中國曲藝家協會頒發的“中國曲藝之鄉”榮譽稱號。
南安市高度重視曲藝事業,不斷加強組織領導和頂層設計,調動和整合各級各類曲藝資源和力量,努力將曲藝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一是強化同上聯動,加強與上級宣傳部門、曲藝協會的溝通對接,主動對接上級各類曲藝扶持政策、資金,積極承辦上級重大曲藝活動項目。承辦中國文聯曲藝培訓班,借助上級曲藝資源,進一步提升南安市曲藝文化服務水平和人才創作水平;承辦由中國文聯、中國曲協、福建省文聯共同主辦的、國臺辦對臺交流重點項目的第九屆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舉辦3場大型曲藝演出,召開1場研討會,組織1場創作采風活動,開展1場優秀曲藝作品、短視頻征集活動,曲藝演出中姜昆、戴志誠、郭達等多名兩岸曲藝大咖傾情獻演,吸引了央視、中新社、《中國藝術報》《福建日報》等各大主流媒體關注報道;承辦福建省曲藝家協會的“新時代、新征程”福建文藝下基層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文藝惠民演出、泉州戲劇曲藝家協會的“新時代、新征程”泉州市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文藝志愿服務活動等大型曲藝文化活動。

二是強化同下聯動,加強對全市各地曲藝工作統籌指導,成立南安市曲藝家協會,整合各地曲藝人才資源,引領推動全市曲藝工作健康有序發展;設立“武榮文藝獎”,現已舉辦了五屆,以市財政專項資金對包括曲藝在內的各類文藝創作精品進行表彰和資金扶持獎勵;籌備設立南安市文藝發展基金,成立后將對曲藝創作項目和人才進行資金扶持,解決創作經費上的困難和問題;積極探索多元投入渠道,鼓勵和引導各地社會資本參與地方曲藝保護傳承發展。
南安市委、市政府重視曲藝發展建設,在軟件、硬件上持續發力、加大投入,不斷增添曲藝發展后勁。一是完善硬件設施。加強曲藝陣地建設,整合各地文化陣地資源,形成了南音、什音、閩南講古的各自陣地體系。其中,南音陣地以2015年竣工啟用的南安市南音藝術宮為主體的“1”,該館實際使用面積為2830平方米,設有多功能小劇場、活動室、接待室、器材室、樂器室、教室等,常年承接和開展各類曲藝演出和教學活動;以分布各鄉鎮的南音協會活動中心為輻射的“N”,整合利用老人活動中心、公園等當地文化陣地,形成了南音“1+N”的陣地網絡。什音陣地,主要以官橋鎮文化站、立新社區老人協會等場所為基地,來開展什音隊伍的排練、教學和演出。閩南講古陣地主要依托南安市電視臺,2012年1月開辟了《南安講古》欄目,每周播出2期,至今已播出了620多期,是展現當地特色文化的一大電視品牌欄目。二是提升軟件服務。廣泛開展南音大賽,鼓勵和組織曲藝骨干參加各級各類比賽和交流活動,利用各種活動載體,努力搭建曲藝交流平臺,大力弘揚曲藝文化,營造有利于曲藝發展的社會氛圍和環境條件;積極探索利用新技術的傳承創新,扶持梅山南音愛好者李志城通過眾籌形式,對傳統南音歌曲進行全數碼錄制,剪輯成音頻、視頻,上傳到“蜻蜓FM”電臺等網上平臺,利用新技術、新媒體對南音進行搶救保護和宣傳普及,為南音傳播開辟了新渠道。
南安在曲藝人才隊伍建設上,量體裁衣,因材施教,不僅注重對整體隊伍“面”上的培訓提升,還重視對名師大家“點”上的個性培養。如2018年11月承辦了中國文聯曲藝培訓班,推選南安市100名曲藝骨干參加由中國文聯、省曲藝家協會在南安市舉辦的曲藝培訓班,進一步提升了南安市曲藝人才創作水平。
一是重“整體”促提升。現今南安民間曲藝社團蓬勃發展,南音社團組織遍布全市各地,其中市級南音協會2個、鄉鎮級南音社團29家、村級南音隊400多支,幾乎全市所有行政村均有南音隊,全市共有7000多名協會會員以及眾多愛好者、學習者,群眾基礎雄厚;什音社團主要活動于官橋鎮,成立了“南安官橋什音社”,目前共有10多支什音隊活躍在當地民間各類習俗節日活動中;閩南講古較多以個體形式存在,專業講古人在民間被尊稱為“講古仙”或“講古先生”,不同類型的閩南講古形式在電視臺、群眾文化活動、學堂茶館中擁有眾多聽眾。
二是強“個性”謀發展。南安民間曲藝名人輩出,現有南音非遺傳承人3人,分別是省級非遺傳承人呂俊哲和泉州市級非遺傳承人劉聰富、楊惠霖。(其中,呂俊哲是漳州師范學院藝術導師、晉南南音聯誼會總指導教師、南安市南音協會藝術顧問,曾多次作為南音教師隨各級社團組織前往東南亞各國進行學術交流;劉聰富是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理事、泉州市曲藝家協會暨南音專委會常務理事、南安市南音協會常務副會長及南安市南音研究會藝術指導,整理傳統南音曲目至今近千首,參與編撰南音新曲百首,創編了南安市南音協會會歌《南安南音享盛名》《巍巍楊梅山》;楊惠霖是南安市南音協會名譽會長,多次參與組團回國參加廈門、泉州、南安南音大會唱,撮合南安市南音協會與菲律賓長和郎君社、印尼東方音樂基金會結為“三姐妹”社,為南安地區南音傳承和發展作出較大貢獻。)南安市詠吟女子南樂坊則是近年來涌現出來的南音傳承新生力量。2017年8月,在閩南科技學院土木工程系主任王詠今教授的大力倡導和支持下,成立了南安市詠吟女子南樂坊。該社團成立時間雖不長,卻已開始在南音界嶄露頭角,不僅在全市各地演出中憑借“驚艷表現”獲贊無數,而且在由福建省文聯、文化廳聯合主辦,省曲藝家協會承辦的第二屆福建省曲藝“丹桂獎”大賽中摘金奪銀,《拜告將軍》《將進酒》分獲業余組一、二等獎;另外,該社團還將高甲戲的《鄭成功》改編為南音說唱《鄭成功·祖訓》,這一項目獲得第十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余杭賽區)入圍獎;創作的南音作品《歡歌十九大》被上級推薦參與第九屆中國曲藝節參演節目遴選。南音作品《查莫仔,行厝頭》獲第三屆福建省“丹桂獎”文學獎三等獎。南安市文化館選送的小品《斗舞》、相聲《評先進》均獲第三屆福建省“丹桂獎”北方曲藝組三等獎。閩南講古人才則涌現出了張鐵錚(泉州電視臺講古人)、洪振天、洪小明、王培渙等一批在當地具有較高名氣的專業講古人。
南安立足曲藝資源優勢,深挖底蘊,錘煉特色,內外發力,提升影響,著力打造富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曲藝文化品牌。
一是注重“墻內開花”,圍繞曲藝特色品牌建設,依托完善的陣地網絡,創新抓手和載體,在市域內舉辦各級各類曲藝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宣傳普及活動,通過賽事活動和宣傳推廣,進一步擦亮曲藝特色名片。以南音大會唱為例,目前南安市共舉辦了十屆的南安市南音大會唱,每屆由一個鄉鎮(街道)輪流承辦,各鄉鎮(街道)派出代表隊參加會唱評比;全市中小學學生南音大會唱也連續舉辦了四屆,各中小學學生組隊參與積極性很高,這兩項品牌活動社會反響十分強烈,我們也從中挖掘出了一批南音優秀選手,推薦參加上級南音大會唱和中小學學生南音大賽,所獲獎項數不勝數。
二是注重“墻外芬芳”,大力推動南安曲藝“走出去”,重點推出在海內外閩南文化圈具有雄厚群眾基礎的南音,堅持以南音為媒,積極組織南音社團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南音研究會曾多次組團參加國際南音大會唱;南音協會于1997年9月與印尼東方音樂基金會和菲律賓長和郎君社總社暨宿務分社締結“三姐妹社”,并分別于2000年、2006年、2010年、2018年,組團赴菲參加其建社大慶暨海內外弦友南音大會唱,2017年派團參加印尼東方音樂基金會成立30周年慶典暨世界南音聯誼會南音大會唱;2018年,南安市詠吟女子南樂坊獲邀參加海峽兩岸(泉州)農產品訂貨會演出,賓客好評如潮。今年,南音協會應邀到臺灣金門縣浯江南樂研習社進行南音聯誼,兩地以樂會友,共奏千年雅樂。南音成為南安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載體和聯系溝通在外鄉賢的橋梁紐帶。

老人是曲藝文化的主要受眾群體,青少年是曲藝文化普及的重點對象,南安針對這兩大主體不同的群體特點和接受習慣,開展分眾化、對象化、互動化的曲藝宣傳普及活動,讓廣大群眾更好地了解和感知曲藝文化。
一是面向中老年人開展曲藝“進基層”。主要以“三下鄉”、廣場文化藝術節、各節慶日等各類活動的文藝演出為宣傳普及形式,通過文藝宣傳,讓廣大群眾在寓教于樂中學習更多曲藝文化。同時,以政府名義牽頭舉辦南音大會唱、閩南講古等各級各類評比賽事,組織優秀選手參加上級各類曲藝賽事,通過賽事的影響力來向群眾弘揚宣傳曲藝文化。
二是面向青少年開展曲藝“進校園”。一方面廣泛開展“南音進課堂”活動,從1990年起南音正式編入普通中小學校音樂課程,全市已有79所中小學校開設南音教學,不少學校甚至創辦了“南音傳承班”、校際南音興趣小組、學校南音社團組織,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市已有2000多名中小學生接受了優秀傳統音樂的熏陶。另一方面,加大青少年曲藝傳習力度,南安市文化館與南安市南音協會聯合開辦免費南音傳習班,每周日上下午開課,聘任南安市優秀南音演唱、演奏者授課,至今已培養了200余名南音中小學愛好者。由于傳習工作成效顯著,南音協會傳習所今年被福建省教育廳授予“省級校外美育實踐基地”稱號。
南安歷史人文底蘊深厚,曲藝源遠流長,多姿多彩,以獲評“中國曲藝之鄉”為新起點,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南安曲藝發展必將碰撞出別樣的火花,曲藝事業的明天一定是“老樹新枝更著花”,更放灼灼異彩!
(本文由中共南安市委宣傳部提供)(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