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課程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成為學校質量提升的迫切需要,不僅關系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同時也關系著教師的個人發展需要。校本培訓作為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是一種非常接地氣的研修方式。校本培訓的質量決定著學校的學科建設和辦學質量,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有著重要影響。那么,如何讓通過校本研修,切實推進學科組建設,讓教師的專業發展依托團隊的力量凸顯優勢呢?
一、實施目標引領,促進專業成長
教師的專業成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自身的職業規劃。一般情況下,教師在其教育生涯的開始階段都會為自己制定職業發展規劃,并努力地去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但往往有的教師會在幾年的平凡工作后逐步出現了職業的懈怠,缺乏進一步前進的動力,逐漸進入職業發展的高原區,專業發展停滯不前。我們針對這一現象,及時地實施目標引領,認真地為教師重新設計規劃職業發展藍圖,落實激勵機制,通過經濟激勵、政治激勵、人文關懷等各種手段,不僅有入黨提干晉級的政治關懷,也有手把手式的業務關懷,更有絲絲入扣的生活關懷,鼓勵教師參加各級各類的教學競賽活動,認真落實名師發展工程,建立名師評比制度和獎勵制度,通過“鋪路子”“給位子”“搭臺子”“架梯子”等多種途徑激發教師職業發展的內驅力,不斷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搭建青藍工程,促進共同進步
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決定著學校的未來。針對學科組內青年教師居多的現狀,我們認真思考,積極應對,通過青藍工程的搭建,努力促進共同進步。我們每學年均要組織學科組內教師進行師徒結對,簽訂青藍合同,明確師徒各自的權利和義務,認真落實青藍工程評價和獎勵機制,提出明確要求,如徒弟每周至少聽師傅三節課、師傅每周至少聽徒弟兩節課、徒弟的備課筆記必須交師傅審核簽字后才可以進課堂上課、徒弟任教班級的成績考核與師傅的獎勵掛鉤、師傅的評優評先必須和徒弟的教學實績掛鉤等等,有效地促進了一幫一工程的實施。事實證明,青藍工程的實施,師傅的積極性再一次調動了起來,沒有了保守,沒有了保留,更多的是關懷和指導;徒弟的上進心調動了起來,沒有了羞澀,沒有了怯懦,更多的是學習和進步;師徒雙方的合作多了起來,課堂教學的含金量高了起來,教學的質量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提升。
三、強化集體備課,促進個體提高
強化責任管理,大力推行備課組長學科責任制。備課組長對學科質量負責、對學科活動負責、對備課組成員的管理負責、對使用的講義質量負責。我們要求各備課組集思廣益、協同作戰,充分認識并理解“整體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道理。樹立全局一盤棋的思想,學科內部加強協調,在充分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抓實集體備課這一關鍵環節,做到備課組內統一進度、統一練習、統一資料、統一閱卷,形成和諧的競爭氛圍。為使集體備課不流于形式,收到實效,我們規定,一次集體備課的過程一般要有三個階段:1.教師預備,每個教師對確定的集體備課內容通過個人思考形成完整的、具有個性特點的教案;2.備課組共備,備課組全體教師集中討論研究,形成共識;3.教師復備,教師根據“備課組共備”形成的統一意見,結合自己所教班級的具體情況和教師自身的情況,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寫出教案。廣泛收集“電子備課資料”,建立“題庫”和“學科教學研究網頁”,嘗試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組織課堂教學。我們的集體備課形式不固定,地點不固定,時間也不固定。集體備課已經成了大家的一種習慣,比如,平常都在辦公室的時候,大家都會很自然地討論一下哪節課怎么講比較好,難點怎么進行設計學生會比較容易理解,等等。這樣,集體備課就不再是為備課而備課,而是研究問題,這成為我們校本教研活動的新亮點。
四、利用專家講座,促進借鑒吸收
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故步自封只會導致停滯不前。為此,我們積極聯系省市內外的名師、專家來校做專題講座,既有教師職業發展規劃的設計,又有職業道德方面的激勵,也有學科知識領域的傳授,更有課堂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指導,通過專家講座,努力促進教師借鑒吸收,通過思考、模仿,逐漸化為己用。教師與專家的現場對話促進了思維品質的提升,改變了教師的思維習慣;對專家成長經歷的了解促進了教師的人生感悟,激發了教師的職業定位;專家的現場指導增加了教師的知識儲備,拓展了教師的學科視野;課堂教學方面的思想碰撞產生了教學智慧的火花,打破了教師陳舊的教學框架。由此,教師的課改之路、專業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五、構建學科模式,促進高效課堂
學校深化教學改革,落實“四精四必”。為真正讓學生享受到有效課堂的成果,我們積極構建學科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課堂教學目標:教學理念——變傳統為現代;課堂結構——變封閉為開放;教學進程——變預設為生成;教學氛圍——變專制為民主;教學方式——變枯燥為情趣;教學效果——讓學生學得輕松,掌握得更好,發展得更全面。在課堂教學中,要求教師教學語言要精當、簡潔,富有啟發性,做到三個“必講”——核心問題必講、思路方法必講、疑點難點必講,做到三個“不講”——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不講、講了也不會的不講、不講也會的不講。在課后習題的使用上,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篩選組合,做到三個“凡是”——凡是要求學生做的練習,教師必須先做;凡是學生所做的練習,教師必須及時批閱;凡是學生做錯的題目,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訂正,而且還要及時組織二次練習。
六、開展校際交流,促進兼容并蓄
我們深知:閉門造車的后果必定是落后挨打、井底之蛙的天空必定不會寬廣;我們更深知:外面的世界一定更精彩,外面的天空一定更美麗。為了打造一流的學科組團隊,我們積極聯系兄弟學校開展校際聯手的學科研究或教學沙龍,認真研討學科教學的最優化方式和手段,切磋學科教學的最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同時,我們落實“走出去學習”的方略,利用各種關系組織學科組教師到省市內外的名校學習,學習他們先進的學科教學理念、優秀的學科教學思路,高效的學科教學課堂;此外,我們還充分利用互聯網的聯系功能,展開網絡交流,促進兼容并蓄,吸收他人之先進經驗和先進做法,借鑒他人的教案學案一體化材料的編制,最大限度地發揮“聯眾”功能,有效地提高學科組的整體實力。
七、加強教學反思,促進長久發展
學校提倡,向反思要質量。我校要求,每位教師都要有一個反思本和一個讀書筆記本,每一個月要交一篇教學反思和讀書筆記,每一節課都要有教后記。要求教師經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記錄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不斷地完善自己。“一日一反思,一月一評獎”,成了我校校本研修一道亮麗的風景,成了海門教育的一個創舉。通過系列反思活動的開展,老師們總結了經驗,吸取了教訓,看到了自己成長的歷程,豐富了日常教學實踐,使每一天、每節課都成為教學反思中不斷進步的臺階。在教育教學研究中,我們把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結合起來,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結合起來,把科研滲透到教育教學領域的每一個環節中去,形成教學、教改、科研一體化。將教師的教育科研納入對教師的工作實績考核,并作為評先評優的重要依據,要求省、市、縣級課題要按計劃如期運行,有計劃、有步驟地做好運行過程中檔案資料的搜集、整理,總結研究成果,撰寫專題報告。
八、激活培訓機制,促進知識更新
我們鼓勵教師的再學習,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培訓——出國培訓、研究生學習、省市骨干教師培訓、新課程培訓、課改培訓、市級學科教學培訓、校本培訓、新教師培訓等等,使教師在培訓中成長、在培訓中提高、在培訓中成熟,通過“充電”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拓展教師的學科教學視野,改變教師陳舊的學科教學習慣,更新教師的學科知識和能力,生成教師對學科教學的新認識、新思維、新看法,激活教師內在的潛力,并內化為教師自身不斷進步的動力。
總之,在強化校本教研、推進學科組建設方面我們開展了一些工作,積累了一些經驗,積極引導校本教研的全員參與程度、進一步規范組織管理以及校本教研的深度和廣度等。我們堅信:只要我們堅持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走校本教研之路,就一定能為教師的專業化、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朱俊華.校本研修:貼地行走的教研模式[J].基礎教育參考,2019 (04).
[2]朱夢娜.深化“三自”校本研修,促進教師專業成長[J].華夏教師,2017(24).
[3]曹海永.觀課“變臉”:教師成長視野下的校本研修[J].江蘇教育,2014(19).
【作者簡介】宋健,江蘇省海門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