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建英
【關鍵詞】 學校;家長;家校共育;家長會;家校合作;家委會
【中圖分類號】 G6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3—0025—01
一、抓好節點,豐富家長會的形式
家長會是家校合作的一個固定模式。但以往家長會的流程都是先由校領導講話,大體是教導家長怎樣教育孩子;然后是各班主任講話,主要是介紹全班學生的基本學習狀況,并指點家長如何輔導孩子的學習;最后任課教師和家長面對面交流。顯然,這樣的家長會,家長只是被動的接收器,沒有發言的機會,因而認真聽者寥寥無幾,效果可想而知。這類家長會的實際目的是讓家長了解學校的基本要求、了解自己孩子的成績在班級中的位次,以此達到分解學校責任的目的。家長對孩子以及班集體的其他狀況,包括孩子的道德品質、性格發展等所知甚少,因而缺乏真正的知情權。
自從新教育的春風吹來,家長會的模式發生了很大變化。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抓好節點,豐富家長會的形式。比如,可舉辦溝通無障礙的交流型家長會,讓家長互相交流在教育子女中遇到的問題、出現的困惑;或是交流一些巧妙、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等。又如,可為學生提供表現自我平臺的展示型家長會,讓家長了解學校的辦學理念、教師的教育教學方式,加強家長對教師、學校的理解,使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更能著眼于孩子的發展,更加注意教育的方法,更好地配合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還有,可開辦讓教師和家長共同成長的專題性家長會。對于有些家長來說,他們缺乏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則和技巧,利用專題型家長會可向家長宣傳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可以根據班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開設一些專題講座。
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家長,真正做到用心、用情。不斷采用新的形式滿足家長的需求,才能在學生、家長、學校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為學生的成長創造一個健康和諧的環境。
二、轉換思維,邀請家長進校園、進課堂,打破過去單向交流的家校合作模式
家長開放日可讓家長走進課堂,通過“聽評課”深入了解孩子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況;與教師交流自己的感受,增進家校互動,并通過填寫“家長進課堂”活動反饋表,從班級工作、教師上課、學校工作等方面提出意見與建議,充分發揮對學校教育教學的監督功能,有利于加強家長與任課教師的溝通交流,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積極的作用;再者, 學校要努力挖掘家長的教育資源,可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讓家長進課堂做微講座,這樣不僅能讓家長更加認識教育的重要性,也能充分利用家長資源使學校的教育活動更加豐富多彩,拉近學生、教師、家長的距離。
家長進課堂,不管在家長方面還是在孩子、教師方面都是一種互補與促進。“爸爸媽媽也能成為好教師”這一理念一旦在家長的實際教育中形成,那么它對家長日后從容自信地面對家庭教育有著極為深刻的意義。
三、廣開言路,讓家長委員會參與學校決策管理
學校要進一步完善家長委員會這一家校共建組織,形成“班級·年級·學校”三個梯度的家長委員會體系。有些家長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同樣有著豐富的育兒經驗,同樣凝聚著無限的教育智慧。為此,學校可以成立家長委員會,讓家長參與學校大事要事的商議決策。同時,廣開言路,主動征求他們對課程的設置和教學的意見,征求他們對學校德育的看法,征求他們對合作育人的設想;或構建起信息反饋落實制,構建信息互通制,有的放矢地開展家校共商共育工作,不斷拓展育人途徑;或設立校長接待日,由校長親自接待家長,認真傾聽家長意見和建議,并做好記錄。對家長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解決,消除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中的不和諧因素。
四、搭建平臺,豐富家校合作的手段和方式
在拓寬與家長直面交流的平臺工作中,可利用QQ群、微信群等溝通渠道,為家長提供更多的發言平臺。隨著網絡的普及,也可通過微信朋友式的聊天模式、朋友圈點贊方式等進一步增進教師與家長間的感情交流;還可通過曬照片、曬視頻及時分享班級動態,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生活狀態;還可運用小黑板保密式的溝通交流或便于保存的親子日記、獨具特色的成長記錄等,巧妙轉化家校關系,使家校溝通悄然愉悅進行。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