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秀英
【關鍵詞】 農村;寄宿生;表現;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2—0046—01
隨著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進一步深化,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市和非農產業轉移的速度進一步加快,農村寄宿制完全小學自然形成。我校就是全鎮唯一的一所完全小學,由于學校設施設備齊全,師資隊伍、學生活動場地達標,學校旨在成功打造全市“龍頭”農村寄宿制完全小學,為此,提出了“農村低中年級寄宿學生行為習慣培養策略的研究”課題,同時,我們及時對學生的現狀進行了問卷調查,現總結如下。
一、低中年級寄宿學生行為習慣不良的表現
很多學生見了長輩、老師不主動問好。經常亂畫墻壁、書桌;愛打架、圍觀、喜逐;不知感恩,愛頂撞老師、父母、朋友;好吃懶做,不知節約。不守紀律、交通規則、公共秩序。同時,隨意離校,不聞急救電話;不講衛生,隨意吐痰,席地就坐;表現在學習上,低年級學生聽、讀、寫姿勢不端,發言不積極,不敢質疑,不懂不問。而中年級學生雖然大多數態度端正,但對課堂重點知識不記憶,課后不溫習;不善點畫、識記生字新詞、積累佳句、段、篇,對課外生活安排無緒等。
二、造成以上行為的原因
1. 家庭因素。現在農村家庭一般只有一到兩個孩子,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教育方法不周,粗魯、折磨孩子之事時有發生,致使孩子缺失禮儀,產生懶散、自利等惡習。
2. 學校因素。有的學校重視學生的學業成績,忽視良好行為品德教育,甚至個別教師行不良、言不遜、服奇異,偏袒縱容優等生,諷刺、歧視后進生,致使學生自尊心受損,叛逆心增大,失去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時機。
3. 社會因素。受周遭不良環境的影響,導致小學生產生了拜金主義的人生價值取向,道德觀念淡泊,貪圖享樂,再加上不良的社會風氣、生活環境、文化氛圍諸如一些色情錄像、電影、書刊、游戲等,使學生養成了無拘束、隨心所欲等惡習和反常行為,讓其健康成長受到了嚴重的危害。
三、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策略
1. 學制度,學守則,規范行為。古人云:“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小學低中年級正是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關鍵期。因而,每學期開學初,班主任都應認真組織寄宿學生學習《校內生活一日細則》《小學生守則》和《規范》等,特別是低年級寄宿生更是如此,逐字逐詞細講詳釋,盡力使其融會貫通。同時,師生齊力制定一些諸如休息、禮儀、行走、餐飲之規,并且同宿同班之友相互提醒,時常遵守,久而久之,自然規范了他們見人問好講禮儀,就寢安靜不喧鬧,講究衛生護環境等良好的行為習慣。
2. 課堂上、食宿中,養成行為。課堂不但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還是教師育人的主要渠道,而食宿是學生學習、吃飯和住宿的地方。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指導做人之理、行為之規,使學生在食宿之中有意無意地養成益于終生的良好行為習慣。譬如,筆者在講二年級《品德與生活》第三單元《吃的學問》時,通過讓學生學習《我們的食物》《食物從哪里來》《良好的飲食習慣》,使學生深知吃的食物來之不易、合理搭配膳食和良好飲食習慣之益處,進而在生活中無形地養成了珍惜糧食、不挑食、文明用餐等良好的行為習慣。再如,學習語文第三冊《稱贊》一課時,使學生懂得小獾和小刺猬相互稱贊、互贈禮物之意;還有通過學習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第一單元《做守規則的人》之后,使學生熟知生活中處處有規則、事事遵規則;規則定合理,違規必懲罰之道等,讓學生在食宿的生活中自然養成樹立自信、尊重他人、有序打飯、依序就餐、遵守室規等良好的行為習慣。
3. 時評比,出榜樣,形成行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而低中年級學生又有善于模仿、好奇心強等特點,為此,教師可利用周會、課間、晨起、午晚休等時間,在低中年級寄宿學生當中多開展紀律、禮儀、誠實、學習星和“環保小衛士”、“行為小標兵”、“內務整理小能手”等評比活動,評選出他們學習、生活、衛生等諸方面的行為規范榜樣,使其后進改先進,先進更先進,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此外,開展豐富多彩的《我們的優點和不足》主題班隊會,安全知識競賽和名人良好行為習慣演講比賽等活動都是培養寄宿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有效方法。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自籌課題《農村低中年級寄宿學生行為習慣培養策略的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1319)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