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菁
【關鍵詞】 小學;《品德與社會》;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2—0190—01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與低年級《品德與生活》課程相銜接,具有人文性和方向性的特點。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既然同為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兩者必有可整合的價值。
一、緣起
最初想到將品德與語文結合做綜合實踐活動,其實是為了省事兒。工作多年,我一直帶語文課,承擔班主任工作,還兼帶品德、校本、寫字等教學任務,工作量非常大。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多個學期的品德與語文課程有些內容有重合,于是,我決定讓孩子們嘗試著去進行一次綜合性實踐活動。這樣,不僅減輕了教師負擔,更重要的是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研究、學習的氛圍,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鍛煉了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能力。
二、嘗試
第一次的整合嘗試是在二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拓展學習,要求孩子們了解我國少數民族的服飾特點和風俗習慣,而同冊《品德與生活》的第三單元,則要求孩子們了解多民族的節日。既然都是要了解我國的少數民族,何不利用這次機會,將兩個內容整合,讓孩子們都行動起來,去了解自己想了解的少數民族呢?這是我班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綜合實踐活動,因此,要在活動之前,讓孩子們明白這次活動是什么,怎么做,指導課很重要。
三、指導
在活動開展之前,我先給孩子們布置了一項預習作業:了解一下我國有多少個少數民族,分別叫什么名字。然后,我上了一堂綜合實踐活動指導課。在課堂上,我首先進行了一個小調查:《少數民族知識知多少》,大概了解了孩子們的知識基礎。然后,小組學習老師準備的資料:《少數民族小知識》,讓孩子們初步明確,對于少數民族,我們了解的還太少,有許多有趣的風俗等著我們去了解,激發孩子們的求知欲和參與活動的興趣。接著告訴孩子們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方法和步驟,教孩子們選題、了解搜集資料的途徑并指導大家學會分工。
四、示范
由于孩子們是第一次開展這樣的活動,于是我給孩子們示范了一下怎樣才能展示成果。我提前搜集了傣族的相關資料,涉及傣族的概況、文化、民俗,其中包括傣族的民居建筑、服飾、飲食、民族節日、民族舞蹈、宗教信仰、傣族婚禮、民族禁忌等方面,按照主題的選擇原因、我們的分工和成果展示三個部分制作成PPT,圖文并茂、加入民族特色音樂,在欣賞的同時烘托氛圍,給孩子們展示了傣族風貌。同時,告訴初次開展這種活動的孩子們,可以從哪些方面搜集資料,如何整理搜集到的資料,怎樣給大家展示。
五、收獲
我們用了兩周時間讓孩子們開展活動,分工調查本小組選定的少數民族的相關資料;匯總并整理;最后在課堂上進行展示。這次活動,雖然耗費了很多的精力和時間,但是我看到了孩子們的熱情和能力的提高。雖然PPT的制作麻煩了家長,可是從孩子們的介紹中可以看出,他們有認真參與,內容熟悉,介紹語言流暢,和觀眾互動大方自然。在活動中,孩子們更加了解了我們的祖國,知道了少數民族有著各自的傳統節日和習俗,這些習俗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甚至對國家的民族政策有了一定了解;增加了知識儲備,激發了孩子們的民族自豪感和驕傲感,達到了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活動中孩子們合作的能力、溝通交流的能力、搜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鍛煉;培養了孩子們熱愛學習、主動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對孩子們智力的發展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作用。
六、反思
在后來的教學中,我根據教材內容也進行過幾次這樣課程整合的綜合實踐活動。通過嘗試,我發現綜合性活動課程本就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它應該生成于我們的教育教學生活中,不應只局限于語文和品德課程的整合,凡是能涉及到的我們教育教學過程中生成的問題,都可以開展綜合性實踐活動。我認為,對中低年段的孩子可以在開始提出綜合性活動的要求,滲透學科整合的意識。活動以激發孩子們的參與興趣,教會孩子們怎樣開展綜合性活動為主要目的。次數不宜多,主題宜選擇孩子們感興趣的、身邊的,資料搜集相對容易的。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