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志明
【關鍵詞】 勞動教育;要求;途徑;形式;措施;意義
【中圖分類號】 G633.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3—0038—01
勞動是人類生存的本質。古今中外的學者,對勞動和勞動教育都有過許多重要論述,他們從不同層面和角度詮釋了勞動及勞動教育的要義。當前,勞動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被淡化,造成了普通中小學生不同程度地不愿意參加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不少學生從未經歷過勞動鍛煉,缺乏必要的生活體驗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出現了與勞動人民乃至長輩感情淡化等問題。因此,強化中小學勞動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強化勞動教育,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根本要求
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是黨和國家的長期方針;把廣大中小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國教育方針長期堅持的目標;努力把廣大少年兒童培養成勤于勞動、善于勞動、熱愛勞動的高素質勞動者,是黨和國家對教育的根本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在多個場合表達過尊重勞動、關心勞動者的理念,讓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深入人心。2018年9月,在新時代召開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全國教育工作大會上更是進一步提出了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的重要論述。這也為學校勞動教育開展指明了方向。筆者認為,每一位有成就的人,在青少年時期所經歷的艱苦勞動教育及鍛煉,對他們的人生必將會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二、強化勞動教育,是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我們生活在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物質生活已得到了極大地豐富,但我們的精神世界卻遠沒有跟上物質發展的步伐,精神與物質沒有同頻共振,甚至成為了物質發展的絆腳石。人生之路,有鮮花也有荊棘,有坦途也有陡坡,而我們的青少年看到的只有香花、坦途,他們中大多數人只知道享受、索取,當生活中稍微遇到一些困難或挫折的時候,他不會從自身去找尋原因,而是埋怨父母,埋怨社會,甚至會做出一些極端行為。歸根結底,是因為他們吃的“苦”太少。因此,越是在當前優越的生活環境下,我們越應該注重勞動教育,創造機會和條件,放手讓孩子們去實踐去經歷,在一掃一灑間滌蕩心靈,在一搬一運時體味艱辛、在一粥一飯中懂得感恩,將正確的價值觀教育內化、細化、融入和滲透在勞動教育的點點滴滴,潤物無聲,育人于無形。
三、強化勞動教育,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的重要形式
“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有一則小視頻,場景是一個課堂,老師很輕松的問孩子們二十元錢能做什么,孩子們的回答五花八門,但是卻透露出一個明顯的問題,孩子們對二十元錢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貨幣層面上。由此,我應該看到深層次的勞動價值。讓孩子們了解了二十元錢的“來龍”,再去談它的“去脈”的時候或許他會談的更客觀和理性,而在這個了解的過程中,勞動教育不失為一種絕好的選擇,通過讓學生參加衛生灑掃、環境整治、內務整理、衣物清洗、植物識別、植樹造林、田間管理、果蔬種植、果品采摘、農事探究、職業體驗等力所能及且形式多樣的勞動,切實地去體味和感受勞動的酸甜苦樂,進而來教育我們的青少年一代形成傳承中華優良傳統、弘揚勞動精神、珍視勞動成果的良好風尚,進一步培育和厚植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崇高情感。
四、強化勞動教育,是實現全面育人目標的長效措施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勞動教育可以促進學生形成勤儉節約、踏實肯干、意志堅定、珍愛生命、團結協作的優良品質;可以促進學生形成基本的生活生產勞動技能、初步的職業意識、創新創業意識和動手實踐的能力;可促進學生強健體魄,形成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可以促進學生形成社會責任,深化國家認同,是實現全面育人目標的強有力措施。可以說,加強勞動教育,是堅持立德樹人,全面育人,育全面發展的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現實需要,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具有重要意義。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