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詞匯是英語教學的基本要素。學生詞匯量有限就會導致無法有效的閱讀和表達。詞匯量成為來衡量高中生英語水平的重要指標。傳統詞匯教學方式無法滿足當代英語閱讀量和閱讀難度的提升。本文根據著名的“輸入假說理論”和“記憶遺忘規律”,列舉詞匯復現在學生詞匯記憶過程中的具體實施方式。
【關鍵詞】英語詞匯教學;詞匯復現;詞匯量
【作者簡介】呂俊梅(1980-),女,四川德陽人,成都七中實驗學校,中學一級教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一、詞匯的重要性
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Krashen)于1985年提出“輸入假說理論”(The Input Hypothesis and Implications)。該假說的主要內容是:人們第一語言習得成功率遠遠高于第二語言習得的原因之一就是“接觸的語言材料的多寡”。因此,第二語言習得或外語學習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依賴于“足夠的語言學習材料”。語言學習材料包括從詞匯到句型到語篇多個層面,詞匯作為語言的基本單位,也就成了語言材料輸入的基本組成部分。正如英國著名語言學家Wilkins(1972)寫到“沒有語法,人們不能表達很多東西;沒有詞匯,人們則無法表達任何東西?!?Cunningsworth(1995)認為,在語言學習中,學生中我詞匯知識比掌握語法知識更有利于交流。作為語言的基石,詞匯是進一步學習詞組、句型和語法的基礎,不斷進行詞匯積累,是學習者學習語言過程中始終進行的活動,因此詞匯教學在語言教學的發展過程中也一直收到教育者的重視。
二、傳統的詞匯教學現狀
李紅莉(2013)總結指出莉英語詞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李紅莉將詞匯教學問題分為三種類型:1.“知難而退”型:即面臨英語詞匯量巨大,詞義豐富,詞性轉換多樣,應試綜合應用能力等多方面壓力下,教師很少開展有效系統性的詞匯教學;2.“無為而治”型:即教師希望學生通過大量課外閱讀、耳濡目染、日積月累、自然習得的方式來擴大詞匯量,利用“書海策略(book flood)”,但是這種做法忽略來學生的惰性因素。3.“心有余而力不足”型:即教師對詞匯教學持樂觀積極的態度,但是由于自身教學水平和教學條件(如課時量和教學任務的巨大差距),詞匯教學實踐受到極大限制,學生詞匯量提升收效甚微。
三、詞匯復現式學習原理
根據現代認知心理學,人的記憶系統可以劃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瞬時記憶是記憶系統的起始階段,存儲時間為0.25-2秒;短時記憶介于瞬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之間,保持時間為5秒到2分鐘;長時記憶是信息經過大腦充分加工之后,長時間保存在記憶中到內容。一般而言,只有信息進入長時記憶階段后,它才會長時間儲存在大腦中。我們接受了信息輸入之后,經過學習,這些信息便進入了短時記憶中,但如果沒有及時復習,輸入的信息會再次被遺忘;只有經過反復的復習,這些信息才有可能成為長時記憶的一部分。
德國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通過大量實驗,研究并總結出了遺忘規律曲線。他的研究表明,遺忘的進程并不均衡,記憶后的最初20分鐘遺忘高達42.8%,在經過一天后,記憶還能剩余33.7%,如果不及時復習,那么六天后記憶剩余25.4%,一個月后剩余21.1%,也就是說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最快,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會逐漸緩慢下來,再經過一段時間,約一個月后,就幾乎不再遺忘了。
四、詞匯復現的實現方式
根據克拉申的輸入假說理論和艾兵浩斯的遺忘規律曲線,在高中英語詞匯教學中,增加詞匯的復現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詞匯記憶。筆者提出以下幾種詞匯復現方式:
1.教材詞匯直接復現。將教材詞匯編輯成不同順序(單元順序或字母順序),在第一次學習完成后的15天和30天分別進行測試(英譯漢或漢譯英)。
2.報刊輔助閱讀材料的復現。國內現行的高中同步報刊,內容不緊與教材話題同步,還有最新的熱點時事。學生在閱讀文章時經歷一次詞匯復現,教師可以制作詞匯復現表,選取報刊文章中的重點詞匯,且與大綱教材詞匯相關的,定期進行詞匯測試,實現詞匯復現。筆者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利用21世紀英語報,每期選取必讀文章,由學生預先閱讀,查閱文章中詞匯(第一次復現),老師設計閱讀任務課堂閱讀(第二次復現),制作詞匯復現測試表一周后測試(第三次復現)。再加上教材中的詞匯學習與詞匯復現,一個學期下來,詞匯基本可以實現五到六次的復現,學生能基本掌握這些詞匯。
3.話題詞匯思維導圖復現。教師可以利用單元話題,進行頭腦風暴,帶領學生圍繞話題進行邏輯分析,列出與該話題相關的思維導圖。這不僅能激活學生已有的詞匯,也能帶動新詞的出現,實現詞匯學習由“已知(the known)---未知(the unknown)”的拓展延伸。如在外研版教材Book 5 Module 2 A Job Worth Doing的教學中,教師設置思維導圖的延伸,由“job”一個詞作為核心詞(core)延伸出去。根據邏輯分析,學生列出了第一層級的四個方面:job/career, working places, descriptive words, criteria for choosing jobs。在思維導圖的第二個層級,如在job/career方面,學生可以列出幾十個工作/職業名稱。以此類推,將第一層級的四個層面拓展開后,僅僅到第二層級結束,學生通過active thinking(積極思考)與該話題相關的詞匯復現就可以達到100個以上,并且形成了一張密切相關的詞匯復現網。
4.詞根詞綴分解式復現。英文的詞根詞綴和中文的偏旁部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特定的前綴和后綴放在不同的詞匯上都有特定的意義。如“mis”表示“誤”,在詞匯“mistake, mislead, misguide, misunderstand, misact, misadjust, misadvise, misaim”的譯意中都帶有“錯誤”的意思。后綴常有“-ate”變“-ation”的動詞變名詞, 如“educate——education”“operate——operation”“create——creation”“hesitate——hesitation”再如,英文名動形副四大詞性的轉換中也能有一定的規律。如“globe——global——globalize——globalization”,可以推理復現出“industry——industrial——industrialize——industrialization”和“commerce-——commercial——commercialize——commercialization”等。教師在具有相同構詞法的詞匯教學中,借助從“已知(the known)”到“未知(the unknown)”的拓展延伸,實現詞匯復現。
五、結束語
詞匯學習是語言學習的基本環節。傳統的死記硬背方式不緊挫傷學習者的積極性,而且學習者背的詞匯孤立存在,難以靈活運用。通過各種方式設計的詞匯復現,讓學習者能在學習過程中無意識地就記住詞匯的意思和用法,減少記憶負擔(memory burden),實現長時記憶。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課程標準(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李紅莉.英語詞匯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J].教學與管理, 2013(24).
[3]Cunningsworth,A.(1995). Choosing Your Coursebook. Oxford: Macmillan Education.
[4]KrashenS.D.( 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 and Implications [M]. London: Longman.
[5]Wilkins, D.A.(1972).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Edward Arn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