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發國
【關鍵詞】 高中教育;生涯規劃;技能;品性;快;慢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2—0148—01
常常激動于這樣的人生規劃:日子在指尖快速滑落,但分分秒秒中能看到自己清晰而堅實的未來;窗里窗外,課內課外,都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的目標去學習、去生活、去拼搏……癡迷并浸泡在如此“生涯規劃”中的學子們,其內心的“風標”必定轉向更活潑、更靈活、更專一的方向;而未來的發展也必定是堅實的、厚重的、生機盎然的。
一、技能與品性
“經驗、技術的問題尚可修修補補,思想、觀念的貧血則是一個異常危險的傾向。”不難發現,在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中,很多教師或家長特別注重孩子們技能技法的規劃,忽視了學生的品性純化、淬煉與滋養。
竊以為,品性與道德、責任與愛心、“惻隱之心”與“浩然之氣”等方面的教育決不能剔除在“規劃”之外。好的生涯規劃方案不僅僅要幫助學生提高成績,助于學生選課、選考和考學,還要包括選課指導、學業指導、升學指導、職業指導、心理指導、健康指導等一系列關于學生發展的主要活動的指導與規劃。這樣的規劃不僅僅是單軌道,而是涵蓋了“考試成績、程度和努力度”等方面的多軌道。特別是所謂的“努力度”是指學生平時學習的態度和動力。而這恰恰與學生精神層面有關,是相對于技能技法方面的一個有力的回應和補充。
比如,筆者所在學校的學生生涯規劃包括“非學科能力成績單”,有五種能力的評價:自我管理能力、交流協作能力、思考求知能力、家庭社會能力、研究創新能力。這樣的規劃不短視、不單一,具有長遠的眼光,不僅僅是對學生當下的考量,更延續到以后人生的分分秒秒,因而才是對學生真正的呵護和負責。
二、“快”和“慢”
所謂“快”,是指教師要引領學生盡快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盡快去了解自我、知曉自己的個性特征,盡快真正明白自己的優劣所在,在尊重學生意愿的前提下,盡快制定一個全面的、為自己量身打造的生涯規劃。竊以為,家長或教師作為學生生涯規劃的設計人,不能到高三階段還舉棋不定。新高考改革后,除了語、數、外三門課以外,其他幾門課的變化很大,這意味著學生從高一開始就要思考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考慮選擇今后要進入的大學與專業。所以,教師要盡快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職業傾向、學習成績、同伴關系、家庭背景、生活情況等,在學習、生涯規劃、心理、理想等方面為學生提供細致的幫助,從原點為學生終身發展提供指導和服務。
所謂“慢”,是指不要急于給生涯規劃“畫句號”,比如開始階段重在“生涯認知”,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優勢不足、價值觀和學科興趣,著重于自我的探索和規劃;中間過程重在“生涯探索”,主要圍繞未來職業取向,引領學生及早探索出與自己興趣、性格相匹配的專業,做出合適的選擇。
三、“跟著走”和“自己走”
生涯規劃一味“跟著走”,結果是失去了自我,既不利于學生的成長,也無法使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作為成年人,不能用成年人的理想代替孩子的理想,不能用成年人的視野遮蔽學生的選擇,而要給孩子留下最具個性的成長空間,期待每一個孩子能夠活出獨特的“自我”。
比如,當學生報考諸如考古、林學、蠶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等冷門專業時,很多家長都會極力反對,殊不知這也許正是最適合學生的專業。放眼望去,有多少孩子因為家長給予的規劃而背上沉重負擔,“耀武揚威”的習題、名目繁多的“培訓”、高考押題卷的集訓,成為推動孩子們長大的“加速器”。這樣的“加速”,幾乎就是一場瞎折騰,換來的是太多的“怯”,太多的“苦”和太多的“空轉”。
所以,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自主選擇和多元規劃,比家長的硬性規定和“理想設計”重要得多。比如“剪掉”一些藏在光鮮外表之下的“噱頭多、價格高”的補習,少做一些機械、重復和呆板的作業,刪除那些“浮光掠影”式的實踐活動。高中教師應積極完成職業傾向測評、興趣與職業定向測評、問卷調查、生涯課評價、實踐性作業和個人成長記錄,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確定職業選擇、實現人生發展的目標。
路在腳下,路在前方。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取決于教師或家長德性幾何、學養幾分,當然也取決于他們是否有一顆卓越的心,是否有一顆真正覺醒的心。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