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瑞霞


【關鍵詞】 地理教學;圖文轉換法;圖像判讀;隱含信息;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3—0187—01
地理圖文轉換法是指把地理教材中一些以文字描述的概念、原理、結論轉化為圖形,以便記憶、理解、分析和計算,從而達到激活學生思維、優化地理教學和提高學生圖像判讀能力的目的。下面,筆者從“ 圖文轉換,挖掘隱含信息,提高做題能力的目的”“ 圖文轉換,即時建構問題,提升創新能力”兩個方面進行粗淺探討。
一、圖文轉換,挖掘隱含信息,提高做題能力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把握文字材料和地理圖像的本質,實現圖文轉換的三個超越:一是要超越文字材料的表象,發現文字材料背后表達的學科思想;二是要超越圖像信息的分散狀態,把握同類信息的組織結構和屬性特征;三是要超越圖文信息的局限,發現命題人使用要素組合的慣性。
【例1】新西蘭首都惠靈頓依山坡而建,三面環山,西面朝向大海,有“風城”之稱。下圖示意惠靈頓的位置。
分析惠靈頓常年多風的原因。
參考答案:地處西風帶,常年盛行偏西風,兩島之間為海峽,風速加快;依山面海,迎風。
解析:這道題考查了一個重要的地理原理“狹管效應”,這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是找不到的。教師的價值在于引導學生發現知識背后的知識,使其能發現隱藏于圖文材料背后的地理規律和原理。分析試題我們可以看出,試題提供的圖文材料有如下特點:一是圖中有海峽出現;二是圖示區域屬于盛行西風帶;三是盛行風與海峽的走向基本一致。所以,我們要明確告訴學生,當試卷上出現這三個信息中的兩個時,就一定要喚醒儲備知識中的“狹管效應”。
二、圖文轉換,即時建構問題,提升創新能力
【例2】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圣米格爾島(見下圖)距葡萄牙本土約1500千米,為孤懸于大西洋的亞速爾群島中最大的島嶼。新航路開辟后,該島成為大西洋航線上過往帆船(以風為動力)的重要物資補給站。此后的300年間,各地船只停靠在大里貝拉附近的海港,島上熙熙攘攘的集市里食品堆積如山。19世紀后期,大型蒸汽機船出現,該島一度衰落。20世紀起,該島逐漸發展成為夏季的療養、旅游勝地。
(1)分析新航路開辟后,圣米格爾島成為大西洋航線上的重要物資補給站的原因。
(2)說明過往該島的帆船大多選擇大里貝拉附近海港停靠的原因。
(3)分析大型蒸汽機船的出現導致圣米格爾島衰落的原因。
(4)請在上述問題的基礎上,設計一道可用于測評的問題。
要求:①問題以陳述句呈現,指向明確;②問題能體現地理事物與現象的發展變化和內在聯系;③問題的解答必須依托圖文資料,但不要求寫出答案。
例題2以第(4)問為例,探索如何依托圖文資料,即時建構問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解析:例題第(4)問要求考生“設計一道可用于測評的問題”,并給定3項具體的行為要求。就應答水準而言,由于題干“可用于測評的問題”意即設問,要求“問題以陳述句方式呈現”,以行為動詞(如分析、說明、評價)、問題域(必要的時間尺度與空間范圍的限定)、問題指向(地理事象)構成問題的完整表述,應避免出現所提問題過于籠統寬泛的現象。學生提出問題的水平高低,是停留在地理事物與現象的靜態特征認識,還是深入到地理事物與現象的發展變化和內在聯系,同時還要考慮“問題的解答必須依托圖文資料”的要求,不能提出缺乏足夠圖文資料支撐的問題,這實質上著力于對學生創新能力的考查。
隨著新高考試題逐步向即時建構、動態生成、多元開放的命題樣態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承擔起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職責,系統地傳授創新知識、創新方法,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