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冬梅 孫 燕 張 勇 趙東京
1.江蘇省邳州市人民醫院藥劑科,江蘇邳州 221300;2.江蘇省邳州市人民醫院肛腸科,江蘇邳州 221300
肛周疾病是中、小型醫院和社區衛生院常見的多發性疾病,主要包括內痔、外痔、混合痔、肛裂、直腸脫垂、肛周濕疹、肛周瘙癢癥、肛周膿腫、肛瘺等[1-3]。此類疾病常見的癥狀為出血、滲出、水腫、疼痛和脫出等,給患者的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并且對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4-5]。臨床上治療肛周疾病的方法很多,除各種手術治療外,藥物和物理治療也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熏洗就是其中一種重要的治療手段。有研究表明[6-8],肛周疾病采用熏洗法治療,可達到用藥直接,使用方便,見效快的效果。我科采用的“肛疾洗方”在我院多年的臨床運用中,積累了不少經驗,在消除手術后和非手術患者的出血、滲出、水腫、疼痛和脫出等癥狀,都取得了滿意的療效。本研究意在證明采用“肛疾洗方”中藥熏洗能顯著改善肛門疾病患者局部血液循環,起到消炎、止痛、消腫、促使創面愈合的良好作用。
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2 月于我院接受肛周疾病治療的患者230 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115 例,對照組115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如性別、年齡、病情等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標準:(1)所有患者經醫學病理學檢驗確診為肛周疾病;(2)為局部有明顯癥狀或手術史且未作一、二期縫合的患者;(3)無心腦血管疾病、血液病、癌癥、糖尿病、腎炎等嚴重危及生命的疾病;(4)無月經期、妊娠期或者是哺乳期的患者;(5)無藥物過敏性患者及嚴重肛周皮膚病、傳染性疾病患者;(6)無精神疾病患者;(7)患者及其家屬均同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脫落和退出標準:(1)如受試者在治療過程中脫落次數不到2 次,計入觀察例數,脫落次數等于2 不記錄觀察例數;(2)如受試者不能堅持治療或在治療中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甚至并發其他疾病者中止和退出實驗者,對中止和退出研究的原因及與臨床的關系進行認真記錄。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均為我院肛腸疾患患者,同種疾病采用同種治療方法(口服+外用藥或手術后)。治療組行“肛疾洗方”中藥熏洗坐浴的治療方法,對照組行常規1/5000 高錳酸鉀熏洗坐浴的治療方法。熏洗坐浴時間15min,每日2 次,10d 為l 療程。
1.2.1 治療組方法 治療組行“肛疾洗方”中藥熏洗坐浴的治療方法。每劑中藥的處方組成:苦參20g,蛇床子20g,地膚子20g,金銀花20g,蒲公英20g,白鮮皮20g,黃柏15g,百部15g,石菖蒲15g,蒼術15g,防風15g,黃芩15g,乳香15g,紅花15g,甘草9g。每劑藥需要煎2 次,一共取400mL 藥汁,分兩次外用,每次取藥液200mL 并加溫水兌至2000mL。每日兩次,每個療程5d,共治療2 個療程。1.2.2 對照組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1/5 000 高錳酸鉀熏洗坐浴的治療方法。每日兩次,共治療10d。
1.2.3 觀察周期 觀察患者治療10d 后出血、水腫、疼痛等不適癥狀恢復情況,臨床療效以及不良反應等。
臨床療效評價分為三個等級[4]: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顯效(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未愈(臨床癥狀減輕或者是治療效果不明顯),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觀察兩組患者出血、疼痛、水腫等不適癥狀消失時間。創面出血分四級:0 級,無出血;Ⅰ級,手紙帶血;Ⅱ級,便后滴血10 滴以內;Ⅲ級,便時滴血大于10 滴或者是噴血。疼痛分四級:0 級,無疼痛;Ⅰ級,疼痛尚可忍;Ⅱ級,疼痛不能忍受,需服止痛藥;Ⅲ級,疼痛劇烈,需注射止痛藥。水腫分四級:0 級,無水腫;Ⅰ級,水腫直徑<1cm;Ⅱ級,水腫直徑1 ~2cm;Ⅲ級,水腫直徑>2cm。
采用SPSS19.0 軟件對研究中得到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兩組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愈顯率為90.4%,對照組愈顯率為80.0%,兩組的療效經過統計學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
治療組的癥狀、體征明顯好轉并且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治療組共有2 例(1.7%)出現不良反應,對照組共有6 例(5.2%)出現不良反應,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3 兩組患者癥狀、體征比較[%(n/n)]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肛周疾病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較高。其常見的臨床癥狀為疼痛、出血、水腫等,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是手術治療,但由于其病灶所處位置的特殊性,在術后一般采取不縫合即做開放性傷口處理[9-10]。這種方式往往會造成患者的傷口愈合緩慢,而且糞便會增加傷口感染的可能性,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并且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雖然術后效果較為理想,但是手術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常見的有肛門出現墜脹感、出血、疼痛等[6]。另一種常見的治療方法是高錳酸鉀坐浴,此種方法安全性較高,但是見效慢、效果不明顯、不良反應較多[11-12]。
近年來,中藥療法被廣泛運用于肛腸科疾病,尤其是中藥熏洗療法,中藥熏洗坐浴治療對肛周膿腫術后恢復具有較好的療效。熏洗在我國已有2000 多年歷史,古文獻中稱之“氣熨”“溻漬”或“淋洗”等。肛門坐浴療法早在《五十二病方》就有用藥熏洗的記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亦有“其有邪者,漬行以為汗”;《禮記》有“頭有汗則淋,身有汗則浴”的記載[13]。《外科正宗》曰:“夫痔者。乃素積濕熱…以致濁氣瘀血,流注肛門”“氣血浸入大腸…結積成塊”;《普濟方》有“氣與血俱滯,乘虛而墜入大腸,此其所以為痔也”,描述了肛門疾患的成因。本研究旨在探究“肛疾洗方”中藥熏洗在肛周疾病治療中的臨床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使用“肛疾洗方”中藥熏洗后,治療組的疼痛、出血、水腫癥狀與對照組相比明顯減輕,其原因在于中藥熏洗法具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如金銀花、蒲公英、苦參。蒼術、蛇床子、白鮮皮及地膚子等中藥可以消腫毒、清濕熱、除濕濁。黃柏、百部、黃芩、甘草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功效;二是能夠活血化瘀,通絡行滯;如紅花、石菖蒲等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乳香、防風具有活血行氣止痛,消腫生肌的功效。朱仁康認為,“借熱力和藥物直接作用于患處治療疾病,可祛逐邪毒,溫通腠理,調和氣血,滌除膿腐,清潔創口”[14-15]。
綜上所述,“肛疾洗方”中藥熏洗具有消炎、止痛、消腫、促使創面愈合的良好作用,而且用藥直接,使用方便,見效快,不良反應少,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