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樹華 鄒佳幸 唐英杰 李 麗
四川省宜賓市第四人民醫院超聲科,四川宜賓 644000
精神病的發病率高,且有逐年上升趨勢,在我國目前的疾病總負擔中排名首位。精神病患者通常藥物治療時間長,大部分患者需要終生服藥,APs所誘導的心血管疾病已成為精神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1-2]。但是目前對APs 所致的心臟損害風險評估并不充分[3],常見的評價方法有常規心臟超聲檢查、心電圖檢查以及心肌酶檢測等,雖然各種檢查方法能從不同角度檢測患者心臟結構與功能情況,但是并不能準確全面的進行評價,能為臨床提供的參考價值有限。STI 是目前評價早期心臟功能損害的研究熱點,在節段室壁運動、心肌再同步化治療、心室解旋與扭轉以及右房功能評價等方面有較多臨床研究,但是應用于精神病患者服藥后的心臟功能評價的相關報道非常少見,因此,本文將討論應用STI 評價APs 對精神病患者左室收縮功能損害的臨床價值。
選 取2015 年6 月~2017 年12 月 在 我 院住院精神病患者107 例,男50 例,女57 例,年齡15 ~71 歲,平均(44.0±12.8)歲。納入標準:優先選擇長期住院治療患者,如含院外治療則需住院服藥治療時間不少于6 月/年。排除標準:初次接受正規APs 治療前患有冠心病、房顫或房撲、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脂血癥等可能影響心臟功能的疾病。研究組按照服藥時間長短分為6 個組:第1 組服藥時間<1 年,12 例,男6 例,女6 例,年齡23 ~60歲,平均(40.2±11.2)歲。第2 組服藥時間≥1 年且<2 年,16 例,男7 例,女9 例,年齡24 ~59 歲,平均(41.6±13.3)歲。第3 組服藥時間≥2 年且<5 年,20 例,男9 例,女11 例,年齡15 ~72 歲,平均(40.6±17.4)歲。第4 組服藥時間≥5 年且<10 年,16 例,男7 例,女9 例,年齡23 ~67 歲,平均(41.9±14.5)歲。第5 組服藥時間≥10 年且<20 年,20 例,男9 例,女11 例,年齡33 ~60 歲,平均(43.8±6.9)歲。第6組服藥時間≥20年,23例,男12 例,女11 例,年齡40 ~71 歲,平均(52.4±7.9)歲。分組依據參考精神病患者藥物治療程序特點:急性期逐漸加至有效劑量(4 ~6 周)、鞏固期持續有效劑量(6 個月)、緩慢減量期(每6 個月減量1/5)和維持期治療(2 ~5 年或長期),因此初始治療1 年內為服藥劑量最大時段,1 ~2 年為逐漸減量期,2 ~5 年通常為維持期,5 年以上為不能停藥患者的低劑量長期維持期。對照組選擇健康體檢者36 例,男16 例,女20 例,年齡22 ~68 歲,平均(41.0±13.1)歲。從對照組中選取年齡大于40 歲者15 例作為篩選對照組,男8 例, 女7 例,年齡40 ~68歲,平均(53.9±9.3)歲。所有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應用GE viviE9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M5S心臟探頭,頻率2 ~4MHz,配備斑點追蹤顯像分析軟件(Automated Functional Imaging,AFI),研究組與對照組均采用相同步驟進行檢查,即連接同步心電圖,左側臥位,清晰顯示標準心尖左室長軸,四腔心,兩腔心切面,每個切面采集3 個心動周期以上動態圖像,調取AFI,分別描記各切面心內膜標準點,自動追蹤內膜全部節段符合要求才確認,得出“牛眼圖”各個節段、各切面峰值位移和GLPS。
應用SPSS20.0 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的統計描述,應用)表示。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兩組差異性分析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三組以上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顯示研究組較對照組GLPS 明顯降低,有統計學差異。為了排除是年齡差異因素造成的GLPS 差異性,對兩組的年齡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兩組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研究組與對照組GLPS及年齡比較

表1 研究組與對照組GLPS及年齡比較
將研究組內6 個組與對照組GLPS 進行比較,結果顯示:第1、3、5、6 組較對照組GLPS 低,差異性明顯,第2、4 組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性不明顯,表明雖然研究組在大部分時間段GLPS 較對照組低,但是在部分時間段仍可以恢復至正常水平。見表2。
表2 研究組內6個組與對照組GLPS比較(

表2 研究組內6個組與對照組GLPS比較(
同時,為了排除是年齡差異因素造成的GLPS差異性,對研究組內6 個組與對照組年齡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對照組與第6 組,第3 組與第6 組年齡差異性顯著,因此不能排除是年齡因素造成的GLPS降低。見表3。
第1 組GLPS 較第2、3、4、5 組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表明患者在第1 年的高劑量APs 治療期GLPS 明顯下降;第6 組較第2、3、4、5 組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表明長時間服藥,特別是大于20年后,GLPS 再次明顯下降。見表2。
為了進一步排除年齡因素對研究組與對照組GLPS 的影響,結合服藥治療20 年以上患者年齡偏大,均為40 歲以上的特點,從對照組中選擇年齡大于40 歲的15 例作為篩選對照組,與第6 組進行年齡比較,結果P >0.05,表明篩選對照組與第6 組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4。
表3 研究組內6個組與對照組年齡比較

表3 研究組內6個組與對照組年齡比較
表4 第6組與篩選組年齡比較

表4 第6組與篩選組年齡比較
再對以上兩組GLPS 進行比較,結果P <0.05,表明服藥時間大于20 年患者GLPS 比與之無年齡差異性的篩選對照組低,排除了是年齡差異性的影響,見表4。
STI 是利用人體組織二維超聲圖像的灰階差異性,對組織像素進行檢測和追蹤[4],其分析軟件能自動檢測感興趣區域心肌組織的散射信號,計算出心肌的應變程度,從而分析心肌運動特征。STI 通過追蹤心肌內的散射斑點,逐幀比較每個斑點的運動情況,從而得出心肌運動的速度、位移等參數,無角度影響,且受周圍組織運動干擾小,能較真實地反映心肌運動情況[5],可用于局部及整體心肌的定量評價以及心肌病的病情監測[6]。STI 用來評價化學藥物對心臟的毒副作用,即使是很小劑量所導致的心臟微小改變都可以被檢測到,因此能夠監測藥物治療的短期和長期療效[7-8]。而精神病患者藥物治療時間長,APs 可引起患者體重異常增加和血脂異常,增加了發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9]。
本研究結果顯示,107 例服藥治療患者在排除了與對照組的年齡差異后,總體GLPS 較對照組明顯降低,說明服用APs 會導致心臟收縮功能損害。對研究組按服藥時間分組后發現,研究組在大部分時間段GLPS 較對照組低,僅有小部分時段恢復至與對照組無差異水平。相關研究在對一組服用氯氮平超過3 年的精神病患者心肌酶研究結果顯示,心肌酶各項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以肌酸激酶(CK)最為明顯[10],表明STI 檢測結果與心肌酶結果具有較好的一致性。更有研究認為,APs 藥物治療過程中產生的藥物誘導性心血管疾病已成為導致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1]。
目前認為,APs 導致的心臟損害使心肌酶與心電圖指標改變的機制可能是:(1)藥物抑制心肌細胞膜上的Na-K-ATP 酶,影響心肌復極化,阻礙心肌細胞能量代謝,改變了細胞內的滲透壓,使心肌酶溢出于細胞之外。(2)APs 具有抗膽堿能作用,能抑制迷走神經,使交感神經興奮,心率加快,心臟負荷增加,從而心肌耗氧量增加,導致心肌缺血,T波改變[11-12]。APs 所導致心臟收縮功能改變的機制可能是一個復雜的多因素過程,有可能是藥物的直接或間接毒副作用,抑制心肌的收縮性能,比如氯丙嗪能通過降低心肌的兒茶酚胺濃度,使心肌收縮力降低,導致患者發生室顫而猝死。
對研究組按服藥時間段分組后我們發現,在服藥1 年以內,GLPS 下降較服藥1 ~20 年明顯低,表明患者的心臟收縮功能在服藥治療早期損害明顯,這可能是與精神病治療療程特點有關,通常患者在急性期治療1 周內逐漸加量至有效治療劑量,多數患者4 ~8 周癥狀得到充分緩解,進入緩解期后仍需按照急性期治療劑量鞏固治療6 個月,再以每6 個月減量1/5 的速度緩慢減量至維持期[13]。因此在治療第1 年內是服藥劑量最高的時段,表明服藥劑量越高,GLPS 下降越明顯,心臟收縮功能損害情況越嚴重,有類似文獻報道服用APs 的劑量與發生心臟猝死呈正相關[14]。關于APs 心臟副作用在治療1 年內的文獻報道較多:在急性治療期,特別是年輕患者,在服用氯氮平后 20d 便可出現心肌炎改變,如果繼續維持服藥劑量,約有10%的患者心肌炎會持續發展[9],而在其服用 6 ~ 9 個月后常發生藥物誘導性的心肌病[15]。在對患者心電圖檢查中發現,通常精神病患者服藥2 ~ 4 周心電圖便會出現異常改變,以竇性心動過速、ST-T 改變、QTc間期延長等為主。另外通過對18 例住院期間猝死的精神病患者猝死發生時間分析,有12 例在入院第15 ~30 天內發生,占66.7%,可見精神病患者入院治療初期是發生心臟意外的高風險期[16]。
因此在入院初期,特別是在高劑量APs 治療的第1 年,需要臨床醫生密切觀察患者病情,積極完善相應輔助檢查,除了本研究的STI 檢查外,每周1 次連續1 月的定期連續心電圖和心肌酶監測也能在早期發現APs 所致的心臟副作用[17],一旦發現患者心臟功能出現明顯損害,則需要及時改變治療措施,藥物減量、停用或換藥,必要時采取相應對癥治療措施,有研究認為用加鎂極化液和通心絡膠囊治療APs 所致心肌損害具有顯著療效[18-19]。我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在藥物治療早期輔助無痛性改良電抽搐治療(modified electric convulsive therapy,MECT),對改善患者精神癥狀具有良好療效,可能會減少APs 的治療劑量或療程,降低藥物治療的副作用。
服藥治療1 年以后患者GLPS 逐漸上升,并且在20 年內的很長時間段內GLPS 基本維持在低水平穩定狀態,部分時段甚至恢復至正常對照組水平,主要原因可能是維持期服藥劑量明顯減少,藥物對心臟的損害減輕。同樣在心電圖方面,雖然長期服用APs 會對患者心電圖產生影響,但是APs 所致的心電圖改變具有可逆性,合理調整藥量有可能使心電圖得到改善[20]。
雖然GLPS 在此時間段維持低水平穩定狀態,但是隨著服藥時間增加,患者肥胖、代謝綜合征、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逐年增加,近年報道顯示,服用APs 患者心源性猝死風險是未用藥人群的2 倍,年猝死率大約2.9‰,在精神分裂癥患者死亡構成比中,約2/3 是因心血管疾病死亡[13]。在對11例精神病患者心源性猝死的臨床分析中發現,有5例猝死是在接受藥物治療后6 個月至3 年發生的[21]。因此,在此期間,除盡量采用單一品種藥物且最低劑量維持治療外,還應該關注患者病情,改善患者生存質量,積極對癥處理相關并發癥。在心臟功能監測方面,建議定期監測與臨時檢查相結合,以便及早發現患者心臟功能嚴重損害而避免心臟意外發生。
藥物治療時間大于20 年后患者GLPS 又明顯下降,達到服藥1 年內急劇下降期水平。關于APs對心血管疾病的長期效應研究報道也很少,有研究認為精神病患者長期服用APs 導致心臟功能惡化可能是一個多因素過程[2],可能的原因有:(1)長期低劑量服藥,藥物在體內不斷蓄積,對心臟的直接損害持續增加。(2)APs 導致的其他不良反應加重,如代謝綜合征、糖尿病等間接加重心臟損害。(3)服藥時間大于20 年組平均年齡達到(52.4±7.9)歲,隨著患者年齡增加,心臟以及全身臟器的功能本身也會降低,對藥物的耐受減低,這與相關研究[22]:服藥治療精神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數量逐年增加,到50 歲左右死亡風險最高相符.
由此可見,APs 對心臟的不利影響,通常都伴隨著代謝性綜合征,心肌炎或心肌病,心臟性猝死等,如果長期接受APs 治療,不采取相關干預措施,精神病患者的心血管意外可能會明顯增加,對精神病患者的生存時間可能會有明顯的影響,這勢必該引起臨床醫生,藥物生產商乃至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另外,本研究并沒有對具體APs 藥物之間的差異性進行比較,主要是對APs 造成的心臟損害趨勢進行分析,就相關文獻報道來看,氯氮平與奧氮平導致的心臟副作用最大[23]。而對研究組按服藥時間段分組參照了精神病患者藥物治療程序而不是按時間等分,有可能不一定完全準確反映出藥物對心臟的損害進程,每組病例數也不是太多,在后續的研究中需要完善。最后,GLPS 降低的程度雖然與心臟功能損害程度具有較好的一致性,但是目前尚沒有建立必須臨床醫生改變治療措施的GLPS 降低標準。
綜上所述,APs 對精神病患者心臟的收縮功能損害與服藥劑量與時間有明顯相關性,在服藥劑量最大時,即急性期與鞏固期,心臟損害最嚴重,發生心血管意外的風險最高。進入維持治療期后,APs劑量減少,心臟功能處于相對穩定狀態。通過長期藥物治療,比如大于20 年后,由于患者服藥時間劑量的累積和年齡增加,心臟功能損害程度逐漸變得非常嚴重,甚至可能會影響患者的生存時間。
STI 是APs 導致的精神病患者心臟功能損害監測的重要方法,能準確反映APs 對精神病患者心臟收縮功能損害的程度,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