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婷 李美純 胡洪燕 余東亮
1.深圳市寶安中醫院康復醫學科,廣東深圳 518100;2.深圳市寶安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廣東深圳 518100;3.深圳市羅湖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廣東深圳 518100
作為腦血管領域常見疾病,腦卒中病發人群在現階段仍呈日趨擴大態勢,在疾病急性期,因大腦皮質、腦神經、延髓受損,有較高的并發吞咽障礙幾率[1-2]。患者以聲音嘶啞、構音障礙、吞咽障礙、飲水嗆咳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可嚴重影響機體營養供給,促使水電解質平衡喪失,進而使康復進程受阻,若患者存在呼吸道感染、嗆咳等癥狀,可引發窒息,進而直接威脅到生命[3]。故促吞咽功能迅速恢復,是腦卒中康復重要內容[5]。早期開展康復治療,可促使神經突觸再生激活,使患者骨骼、肌肉萎縮情況得以緩解,肌肉組織興奮性降低,與后期康復訓練結合,可為語言、肢體功能的恢復創造理想條件。從而規避后遺癥對患者機體構成的危害,提高生活質量,具非常重要的實施價值。本研究選擇相關病例,就采用吞咽功能訓練、低頻電刺激、冰刺激聯合方案治療效果展開回顧,現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神經內科2015 年1 月~2017 年1月腦卒中患者80 例收治,均與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在1999 年制定的診斷標準符合,經CT 或MRI 掃描確診[4]。隨機分組,觀察組40 例,男24 例,女16 例,年齡51 ~69 歲,平均(52.4±3.5)歲,平均病程(6.2±3.3)周;其中腦出血17 例,腦梗死23例。對照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49~68歲,平均(52.6±3.4)歲,平均病程(6.4±3.5)周;其中腦出血19 例,腦梗死21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經頭顱CT 和MRI 掃描檢查證實,有局灶性腦細胞損傷伴發,非急性期腦卒中;(2)卒中類型均為完全性,病情為輕致中度;(3)具進食困難、飲水嗆咳等臨床表現;(4)生命體征平穩,對各項檢查具配合能力;(5)患者或家屬均對本次實驗目的、內容知曉,并予以理解,自愿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有神經精神系統疾病伴發者;(2)吸入性肺炎未有效控制者;(3)氣管切開者。
1.3.1 對照組 本組針對所選病例單行吞咽康復訓練,包括間接攝食和直接攝食兩種訓練模式。(1)間接攝食訓練:①呼吸訓練:指導患者作深吸氣后吹氣訓練,包括吹口哨、蠟燭等;并指導行腹式呼吸訓練;②頸部活動訓練:做頸部小幅度旋轉及前曲、左右轉頭、后伸等動作[6-7];③發音訓練:鼓勵患者先發元音、單音,漸向爆破音、輔音過渡,并指導作屏氣-發聲動作;④肌力訓練:指導頰部作咀嚼、鼓腮、吮吸等動作,前伸、后縮、左右擺動舌部,漸增加訓練次數,依據患者可耐受情況,行阻力訓練,以增強肌力。上述訓練療法每日3 次,餐前實施,共15d。(2)直接攝食訓練:開展此項訓練前,需對急救設備、進食器等做好完善準備。選擇密度均一、不易松散、不易于黏膜殘留的半流質或糊狀食物,并注意食物的溫度需適宜,色、香、味需契合患者喜好。將患者調整至半臥位,前屈頭部,用枕頭將偏癱側肩部適度墊起,初始第一口量為2mL,漸增至15 ~20mL,患者可耐受后,進食速度需保持適宜,以對吞咽功能、咀嚼功能予以訓練。每次20min,每日1 次,1 個療程15d。
1.3.2 觀察組 本組針對所選病例,在上述吞咽康復訓練方案實施同時,并配合行電刺激、冰刺激治療。具體包括:(1)低頻電刺激療法:此項操作在VitalStim 型低頻電刺激儀下實施,依據要求,將電極于咽縮肌、環咽肌、舌肌等不同解剖部位有效貼附,對雙向方波選取,脈寬設置為500μg,頻率固定在30 ~80Hz,調整刺激強度范圍在5 ~11mA 之間,邊行刺激操作,邊囑患者作空吞咽動作。觀察并問詢患者反應,對不同的頻率予以調節,以0.5mA為增量調節幅度,強度以患者自覺咽肌有震動感為宜。此療法每次30min,每日1 次,共15d;(2)冰刺激療法:取長號棉簽應用,3 ~4 根并為一組,做成棉棒狀,直徑約1cm,于維生素C 水(維生素C 片0.3g 研為粉末狀溶于生理鹽水10mL 中制成)中放置,充分浸濕后,置入冰箱冷凍層,對治療用棉冰酸棒獲取。在行治療時,協助病例取坐位或半坐位,指導將口張開,用冰凍棉棒對唇周作適度的點擊動作,約10 ~15 次,并對雙側頰部予以點擊,左右各10 ~15 次;使棉冰酸棒滑動,對軟腭、舌根、咽部后壁等處作涂擦操作,左右側交替,反復實施,在刺激療法開展的同時,指導患者作吞咽動作,訓練時間每次30 ~45min,每日2 次,共15d。應用此療法前,適度對冰凍棉棒解凍,且患者自覺棉棒溫度偏低時,需及時更換,在開展治療中,若患者有嘔吐等不適,各操作需立即停止。
(1)吞咽功能評估:采用洼田飲水試驗[8],對患者吞咽功能予以評估。即指導患者取端坐位,預飲溫水量為30mL,實驗用時設置為5s。評估結果按5 級劃分。Ⅰ級:5s 內將水杯水量1 次順利咽下,按0 分計;Ⅱ級:5s 內將水杯水量分2 次咽下,且未出現嗆咳的情況,按2 分級;Ⅲ級:5s 內可將水杯水量咽下,但有嗆咳發生,按4 分級;Ⅳ級:5s 內水杯水量需分2次咽下,且有嗆咳發生,按6分計;V級:5s 內無法將水杯水全部咽下,且有嗆咳頻繁發生,按8 分計。(2)總有效率評估:治愈:吞咽正常,舌體可自如運動,洼田試驗按Ⅰ級評定;顯效:治療后吞咽障礙出現顯著改善樣變化,洼田試驗按Ⅱ級評定;有效:治療后吞咽障礙相對改善,洼田試驗按Ⅲ級評定;無效:治療后吞咽障礙未發生明顯變化,洼田試驗按Ⅳ級或V 級評定;(3)肺功能改善指標:記錄兩組治療前后最大呼吸峰值流速百分比(PEF)、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4)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采用卒中量表(NIHSS)評估[9],總分42分,分值越低,缺損程度改善越理想。
本研究數據均輸入SPSS13.0,組間計量資料吞咽功能評分、呼吸功能指標、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采用)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總有效率采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腦卒中患者治療前吞咽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均有程度不等的降低,但相較對照組,觀察組降幅更為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吞咽功能評定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吞咽功能評定比較(分)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經評定為95.0%,明顯高于對照組7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n(%)]
兩組治療前呼吸功能指標PEF、FEV1、FVC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相較療前均有程度不等升高,但相較對照組,觀察組升高程度更為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呼吸功能比較

表3 兩組患者呼吸功能比較
兩組治療前神經功能NIHSS 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均有程度不等下降,但相較對照組,觀察組降幅更為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吞咽康復訓練為最為傳統且基本的對腦卒中進行訓練的方法,此法無需特殊儀器和設備,僅通過康復師在床邊協助即可完成,通過行進食訓練,可降低患者誤吸幾率,保障進食安全[9-10]。而在此基礎上重視電刺激和冰刺激療法的應用,可使康復效果進一步增強,促使患者預后最大程度改善[11-12]。
表4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評分比較(,分)
分析出現此種情況的原因,即依據現代醫學理念,對中樞神經系統予以一定程度的外界反射刺激,對神經功能的重組有顯著的促進作用[12-14]。本研究觀察組所用低頻電刺激療法即為通過電流刺激,使局部與吞咽功能具關聯性的神經得以興奮,進而增強吞咽肌群所具有的運動能力,促吞咽功能得以最大程度改善。而冰刺激是應用冰凍棉棒對局部行涂擦操作,通過溫度刺激,促相關肌群有效收縮,改善吞咽肌群運動狀況,使口、咽肌肉協調性顯著增強,對食團吞咽加以有效促進。有研究也顯示,采用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可使咽喉部肌肉興奮,避免廢用性萎縮,經對受損部位神經刺激,可促進咽部肌肉恢復,通過吞咽-攝食管理,可促使吞咽肌群運動得以有效控制,進而改善吞咽功能。上述三種方案聯合使用,可使口咽反應相應延遲時間明顯縮短,對咽部肌群所具有的自主活動具誘發效果,進而使誤吸率最大程度降低,防范吸入性肺炎發生,并促使患者病程得以最大程度恢復,避免出現危及生命事件。結合本研究結果示,觀察組神經功能評分、吞咽功能評分、呼吸功能指標總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提高物理療法的應用,可促進相關功能恢復進程。譚小燕等[2]也研究表明,針對所選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應用低頻電刺激與冰刺激聯合方案治療,優良率為94%,明顯高于單行吞咽功能訓練的患者64%,充分證實了在吞咽康復訓練基礎上,聯用冰刺激和電刺激方寧,可增強攝食能力,提高康復效果。
綜上,針對臨床收治的腦卒中患者,在行吞咽康復基礎上,聯合行電刺激、冰刺激治療,可顯著增強吞咽功能,呼吸功能,改善總有效率,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具非常重要開展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