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蘇瓊

當前,在企業各項管理制度和經營計劃過程中,財務分析的作用越來越大。而財務報表則是反映企業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最直接的手段,能夠為企業的經營決策提供非常有用的信息。財務報表能夠反映企業的盈利能力、償債能力和營運能力,對企業的運營管理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企業經營管理的目的是實現企業財務的正向擴張,企業的經營管理狀況在財務報表中都有所表現。因此,結合財務報表分析企業的經營管理情況是大部分企業修正企業管理的重要依據,企業的財務報表分析對企業的運營管理能力以及經濟效益增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企業財務報表分析的過程中,服務對象主要從內外兩個層面來考慮。內部的服務對象一般是企業的管理層及內部員工,外部的服務對象一般是政府機構(稅務部門等)、監管機構(證監會銀保監會等)以及市場上潛在的投資者。財務報表分析服務的不同對象會依據各自的需求有選擇地使用財務報表所提供的信息,以此來分析企業經營狀況對服務對象產生的影響。企業出具的財務報表除了財務信息本身之外,還有相關的附注等內容,企業財務狀況以及經營結構等常用信息在財務報表中都能夠找到。根據企業財務報表服務對象的不同,企業財務報表的實驗目的也會不同。
財務報表常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趨勢分析法、比率分析法以及比較分析法等。趨勢分析法需要結合過去到現在的財務會計報表信息,通過對報表中各項目數據的單獨比較來發現每一個項目的數據波動程度和方向變動趨勢。比率分析法則會對同一個報表的不同項目數據進行簡單的比值運算或者對不同報表的同一個項目數據進行比值運算,以此來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比值分析法往往和趨勢分析法同時使用。比較分析法往往進行的是差值運算,有時也會和同行業其他公司的財務報表進行比較,以發現行業競爭背景下企業經營管理的差別,并預測未來的行業趨勢。

財務報表分析企業運營管理能力的應用價值在于財務報表的服務對象可以從財務報表中發現企業的盈利能力、營運能力以及償債能力。通過財務報表分析企業盈利能力的常見指標有主營業務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以及盈余現金保障倍數等。主營業務利潤率由主營業務凈利潤除以總業務收入得出,能夠反映企業業務經營的收益能力。成本費用利潤率由總利潤額除以總成本費用得出,能夠反映企業單位成本產生收益的能力。盈余現金保障倍數由企業經營現金凈值除以企業凈利潤得出,能夠反映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收益對企業現金流的影響。主營業務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以及盈余現金保障倍數,這些指標數值越大則企業盈利能力越好。
通過財務報表分析企業償債能力的常見指標有流動比率、產權比率以及資產負債率等。流動比率由流動資產除以流動負債得出,反映的是企業單位流動負債所需要的流動資產支撐情況,能夠一定程度地反映企業短期的償債能力,其償債能力的反映還需要與流動資產變現速度結合才能得出。通常該指標在1以上,而人工達到了2左右則說明企業擁有較好的償債能力。產權比率由負債總額除以所有者權益總額得來,能夠說明企業自有資金承擔債務風險的能力,債務風險較小時該比率低于100%。資產負債率是財務研究中最受關注的指標之一,由企業負債總額除以企業資產總額得出,反映的是企業的長期債務償還能力,國際上認為低于60%的資產負債水平是健康的。
財務報表本身就存在非常多的局限性,如財務報表編制中采用了貨幣計量假設,而貨幣計量假設要求企業的資產負債都以歷史成本進行確認,這就使得歷史成本與現今成本存在通貨膨脹的差值,使得歷史成本計算的資產負債以及收益等數據均無法反應歷史上企業真實的資產價值和經營收益。財務分析方法也存在局限性,在趨勢分析法中,都是以企業的歷史財務數據來反映和預測企業經營變化的趨勢,這就使得歷史數據的分析結論與現實中的經營存在一定的差異,當差異較大時,往往會導致預測錯誤,產生額外的成本。
財務人員素質及企業對財務人員職能的限制也會對財務分析產生影響。在大部分中小企業中,企業的財務人員由非財務相關專業的親屬或者老員工擔任,這一方面減少了信任成本,但另一方面卻導致財務人員的素質堪憂,財務人員不結合企業情況脫離企業實際做分析的情況時有發生。
而對于聘任的專業財務人員,由于財務人員擁有較大的財務審核管理權力,企業往往會對財務人員與中層業務人員的交流進行一定的“博弈規則”設置,導致財務人員在結合財務報表分析企業實際經營情況的過程中只能照本宣科,無法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降低了財務分析對企業運營管理的作用。
企業財務報表中缺少當年的市場環境以及政策環境說明,使得企業財務狀況說明失去了部分支撐要素,因此需要在財務報表中對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以及政策環境進行一定的說明,幫助財務報表分析的服務對象更好更快地理解報表中數據產生的真正內涵。并且,在使用往年的財務報表分析企業經營發展情況的時候,應該考慮增加通脹轉換環節,以使得過去的數據更符合現在的貨幣計量假設,避免貨幣因素導致的數據失真。全要素財務分析體系的構建,還應該注意企業在行業市場中的體量關系,不同的體量對行業市場的影響有非常大的不同,在企業較小時這種影響可以忽略,而當企業體量較大時,這種變動可能會引發整個行業產業鏈的調整。因此,在進行全要素財務分析時,有必要對行業的龍頭企業以及相關的產業鏈企業的財務數據和經營情況進行細致的分析。
通過對企業財務報表分析,企業的管理人員能夠及時發現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問題。如: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往往是比較穩定的,當其發生較大變化時,說明債務風險環境發生了變化,管理人員應該根據這些變化來調整日常經營過程中的風險偏向。另外企業可以根據財務報表的實際情況來分析企業預期管理以及KPI績效管理的實際效果,從而發現預算管理及績效管理制度中不達標的指標,對指標不達標的原因進一步的剖析,從而尋找企業管理中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解決辦法。管理層對成本控制往往需要財務報表數據支撐,可據此來調整生產計劃,制定庫存消化計劃,進行成本管理,使得企業的經營回到正軌。
不論是財務報表的產生還是相關數據分析或者企業的經營管理都需要工作人員來執行,因此,企業要吸收高學歷、經驗豐富的專業財務管理或分析人才,只有保證工作人員專業的工作素質才能保證企業的管理制度和經營理念能夠得到真正的落實。要想提高工作人員的工作素質,首先要保障工作人員合理的薪資水平和通暢的晉升空間,這樣才能保證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主動;然后,要優化工作人員的配置結構,增加高學歷或者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比例,以提高企業員工的工作效率;要增加財務管理人員接觸公司各方面實際運營管理人員的機會,以業務研討會、工作會等形式促進財務人員與相關管理人員的交流,使得財務分析與企業動態活動相結合,分析結果更符合企業的實際情況;最后,要建立完整的人才培訓框架,對各工作人員的從業能力進行定期考核,以發現其工作能力上的不足,促使工作人員自我改進自我完善。提高管理人員的財務報考分析能力,使得管理人員能夠從全局的角度分析企業管理上的問題,從而改善企業的財務狀況。
總而言之,通過財務報表能夠分析出企業的盈利能力、償債能力以及營運能力,但財務報表并不能把企業的真實狀況全部進行說明。因此,依托財務報表分析企業的營運狀況需要結合企業當時的市場經營環境以及政府的相關政策文件,如此才能幫助企業抓住企業問題的本質,幫助管理人員找到問題并予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