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亞利桑那共和報》12月22日文章,原題:中國不想成為美國,為什么這對我們是壞消息 我家的咖啡桌上放了一本書《鳳凰城,今昔對比》,比較了許多地段現在和40年前的照片。最近在中國的經歷讓我想到這本書。40年前,美國開啟與新中國的第一批文化交流,我參加了其中一場。東道主是一位有抱負的中國年輕官員,對美國充滿好奇,比如我們的自由企業制度和民主。那時的中國年輕人,迫切希望他們的國家變得看起來像我們。
但往事已去。今天,我們遇到的許多中國年輕人大都認為,比起美國式更自由的那套制度,他們國家的“管理式經濟”和“管理式民主”更適合他們。
中國有國家戰略,我們沒有。他們享有幾乎是我們兩倍的經濟增長率,4億多中國民眾因此跨入中產階層行列。他們相信自己的國家最終會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并為此喝彩。
盡管中國年輕人欣賞美國的自我表達和廣泛人權,但他們默認目前的一些制約,將其看作為了經濟成功可以舍棄的代價。正如一名中國年輕人所說:“你們(美國)是有很多言論自由,但看起來你們只知道空談。”
曾經幾百年里,中國民眾深陷一種令他們沒有聲音也沒有力量改變的政治和經濟制度。現在,他們擁有了更多發言權,可以進行選擇。而美國不再被視為一個更好的選項。
中國人自豪地解釋說,他們為長期的經濟增長、教育投資、能源和全球接觸,制定了統一國家戰略。而美國什么都沒有。他們有長遠的規劃——我們也沒有。他們目睹西方的所謂民主,比如我們的國會及其政策癱瘓以及低劣的黨派之爭,他們說“謝謝,不用了”。他們關注英國脫歐,心想“又一個競爭對手完了”。或許我們贏得了局部戰役,卻輸掉了戰爭。
這些對我們意味著什么?
美國的兩黨制把前瞻思維和協作變成對我們當選領導人的政治死刑令。現在,贏得選舉不是看誰有更好的理念,而是看誰有更好的手段讓對方選不上。治理全是圍繞風險管控,而不是領導力。(中國在前進,)我們卻在原地踏步。老想著打敗其他政黨,結果失去了應對更大威脅的能力。
美國贏得了20世紀,是因為當時我們作為一個整體全力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經濟。我們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勝出,建成世界多數國家想要效仿的運轉良好的民主。但如今,21世紀有著各種新挑戰。而美國并沒有領導21世紀的天賦權利。▲(作者弗雷德·杜瓦爾,陳俊安譯)
環球時報2019-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