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駿
日本政府本月決定,在2019年度補充預算案中列入超過9550億日元(約合612億元人民幣)的“數字新政”相關預算,以推動人工智能和5G通信網絡的建設與發展,并為未來的經濟增長增添新動能。這是繼不久前剛剛推出總額為26萬億日元的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后,安倍政府在國內經濟政策領域的又一“大手筆”操作,折射出安倍政府力圖實現日本經濟中長期穩定發展的迫切期待。
總體來看,安倍政府的“數字新政”凸顯以下幾個方面特征:
第一,為未來構建“數字經濟立國戰略”的宏大構想奠定基礎。2012年末安倍二次執政開始,“安倍經濟學”就成為其治理經濟、發展產業的系統性構想。不僅如此,為更好地實現“安倍經濟學”在金融政策、財政政策及結構性改革政策這三大領域的主要目標,安倍政府積極營建更為宏大且更具時代發展特征的戰略理念,比如提出“第四次產業革命”的新興概念和構建“5.0社會”的戰略目標等等。
安倍政府希望依托這些宏大且系統的發展理念及構想,為未來日本經濟、社會的中長期發展搭建“高屋建瓴”的結構性框架,同時也能使具體的經濟政策與社會發展趨勢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這次的“數字新政”預算則是為未來安倍政府的“數字經濟立國戰略”或類似的理念性表述鋪路,略顯“投石問路”的功能。
第二,依托數字經濟的新發展潮流,借機向廣大中小企業“輸血”,并試圖改革和完善國內生產體系與產業鏈分工布局。應該說,日本的傳統制造業在國際上具有較強競爭優勢。但隨著5G、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持續涌現,日本制造業的傳統優勢日趨衰減,許多企業、尤其中小企業陷入難以為繼的窘迫之中。
盡管如此,中小企業仍是組成日本生產體系和就業體系的主力軍,是部分日本高精尖技術的開拓者和持有者。因此,如何拯救并發展好廣大中小企業,使之在多變的經濟條件下煥發出新生命力,一直是日本經濟不得不直面的現實性難題。以此為背景,安倍政府希望通過引入數字經濟的新理念,重組包括中小企業在內的日本國內制造業生產體系及內外產業鏈分工布局,進而為日本經濟的再騰飛創造新動能。
第三,短期內遏制經濟下行壓力,并為中長期的日本經濟發展奠定新科技基礎。2019年10月1日起,日本消費稅率由原來的8%上升為10%。受其影響,日本國內民眾的消費欲及企業的再投資意愿等均可能出現大幅下滑,進而對日本經濟的短期增長構成較大威脅。鑒于此,日本經濟亟需一針“強心劑”,以對沖消費稅率上漲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這樣一來,之前所述的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及此次“數字新政”補充預算等,均是安倍政府的主要政策工具。當然,其最終的政策效果還有待觀察。與此同時,隨著“數字新政”的逐漸成熟,未來日本在數字領域的經濟投入也會水漲船高,這毫無疑問將有助于其在數字經濟領域搭建穩固的數字科技優勢。
第四,提升國內數字經濟的發展水平與能力建設,為日本參與全球數字經濟治理規則及體系的構建,提供必要且堅實的資源支撐。早在2019年初的達沃斯經濟論壇上,安倍晉三就向全世界拋出日
本對數字經濟發展的理念與構想。之后6月末的大阪G20峰會上,日本牽頭就全球數字經濟治理達成以“大阪軌道”為標志的多邊共識,希望以此推動全球數字經濟發展。由此可見,安倍政府在全球數字經濟治理議題上表現得極為積極,不僅僅停留在參與者的角色分工,更希冀扮演引領者角色,主導全球數字經濟治理規則及體系的構建與完善。
更重要的是,在20世紀中葉實現經濟強國的奮斗目標后,日本就將“政治大國”設定為國家發展的戰略取向。鑒于此,數字經濟治理這一全球性議題無疑為日本實現“政治大國”夢想創造了絕佳切入口,它也順理成章地成為日本參與全球政治經濟博弈的重要抓手之一。▲(作者是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