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



摘 要:黑龍江省創新創業平臺集合了知識創新、成果轉化、創業扶持的多功能定位,對于全省科技創新與創業孵化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但是,在科技創新資金投入規模與結構、設備共享、成果轉化與市場中介服務方面發展依然較為滯后,而在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眾創空間等各類創業平臺在孵化小微企業、帶動就業、市場要素對接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從長遠發展來看,優化創新創業平臺運行機制、分類開展各類平臺運行績效評價勢在必行。
關鍵詞:創新平臺;創業平臺;成果轉化;制度設計
中圖分類號:F203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2-0062-05
引言
創新創業平臺即“創新”+“創業”+“平臺”包括創新平臺與創業平臺。這里所指的創業平臺相比較傳統的單一就業平臺而言,主要是指基于創新的創業平臺。而“平臺”的基本含義,從環境論出發,可以理解為是指一種聯結創新創業網絡的非正式關系,強調域內創新創業主體的集體效率和創新創業行為的協同作用;從管理學理論出發,可以理解為是指創新創業基礎設施以及創新創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從生態系統論出發,可以理解為是指一種多部門或多集群的結合體,是區域創新創業政策和發展戰略實施與貫徹的正式載體;從利益相關者理論出發,可以理解為是區域內創新創業主體包括縱向網絡的顧客和供應商、橫向網絡的競爭者和互補者等個體、公共機構和商業組織。簡言之,創新創業平臺就是為創新創業主體服務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聯結相關利益主體的協同支持平臺。
黑龍江省擁有一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大學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器及眾創空間、生產力促進中心與各類產業化基地等(參見圖1)。據《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18》顯示,黑龍江省科技創新水平在全國排名16位,哈爾濱市創新創業活力指數城市排名26位。①這些創新創業平臺對黑龍江省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提升這些創新創業平臺的運行績效,在該省“重聚產業發展新動能、重構協調發展新格局”的戰略布局中,為創新創業者提供“干事創業”的優良環境與扶持條件,助力龍江經濟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黑龍江省創新創業平臺的規模與結構
黑龍江省創新創業平臺的范圍包括了圖1所示的超過1 200余個創新類平臺和創業類平臺,其功能各不相同,具體參見圖2。
截至2017年底,黑龍江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已達13.3%,科技創新水平全國排名第14位,孵化器在孵企業數量達到4 649個,獲得認證的高新技術企業929家,各類創新創業平臺為龍江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據不完全統計,黑龍江省創新創業平臺數量從2006年的560余個發展至2017年的1 200余個。其中,國家級平臺數量從45個發展至125個;國家級平臺中,偏重于知識技術創新的獨立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6個,占省內全口徑該類別平臺的比例為4.9%;偏重于技術成果產業化發展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國家現代服務業產業化基地、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火炬特色產業基地、生產力促進中心等63個,占省內全口徑該類別平臺的比例為10.2%;偏重于扶持創業發展的大學科技園、農業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器及眾創空間26個,占省內全口徑該類別平臺的比例為26.7%。按照全口徑(包含國家級平臺在內的所有創新創業平臺)來看,知識技術創新類平臺約占59.8%,技術成果產業化發展類平臺占比20.9%,扶持創業發展類平臺占比19.3%。①分析數據結構的直觀感受是,黑龍江省創新類平臺占據六成,成果轉化與扶持創業發展平臺各占兩成,說明從“知識、技術創新”到“應用技術與市場化發展”再到“產業化、規?;l展”的過程中,黑龍江省創新創業平臺重前端、忽視后端,這應該與黑龍江省的市場化發展程度偏低、營商環境仍需優化等特點有關;代表高層次的國家級創新類平臺大約是1/20,代表高層次的國家級技術成果產業化平臺大約是1/10,代表高層次的國家級創業類平臺大約是1/4,這說明黑龍江省在“達標、爭先、評優”方面,創業平臺發展最快,其次是技術成果產業化平臺,創新平臺發展較慢。這應該與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近年內在黑龍江省大力實施、黑龍江省研發資金投入不足、高端技術人才流失等特點有關。
分區域來看,黑龍江省創新創業平臺主要集中于哈爾濱、大慶、牡丹江、齊齊哈爾、佳木斯四市。據不完全統計,按照三類平臺分別看,知識技術創新類平臺主要集中在哈爾濱(466個)、大慶(51個)、齊齊哈爾(51個)、牡丹江(44個)、佳木斯(41個)、雞西(18個)、綏化(15個)等市,技術成果產業化平臺主要集中在哈爾濱(111個)、牡丹江(25個)、大慶(23個)、齊齊哈爾(14個)、綏化(13個)、佳木斯(12個)、黑河(11個)等市,扶持創業類平臺主要集中在哈爾濱(82個)、大慶(31個)、牡丹江(25個)、齊齊哈爾(16個)、佳木斯(12個)等市。
二、黑龍江省創新類平臺存在的突出問題
黑龍江省科技創新經費投入絕對額與GDP占比都在全國排名靠后,與其他省份有較大差距。黑龍江省對科技創新平臺的財政投入明顯不足導致科技基礎條件落后、各類平臺建設發展緩慢,難以為科技創新提供有效支撐。
黑龍江省科技創新平臺發展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加之各類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的嚴重外流,導致各類平臺集成資源的能力較弱、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黑龍江省 R&D經費投入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開發三個方面的結構不合理。發達國家三項經費投入的比例一般是2∶3∶5,而黑龍江省R&D經費投入長期內的基礎研究比例低于15%,應用研究比例在20%左右,試驗發展比例在65%左右,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投入比例偏低(參見圖5)。
黑龍江省科技資源還存在較多的閑置、浪費、條塊分割等現象,成果轉化的中介市場不發達。由于缺少較為可行的科技條件資源共享政策,導致“共享受益”的觀念尚未被廣泛接受,一些大型精密儀器仍沒有向社會開放共享,加之專業維護人員的短缺,大部分儀器和設備除了教學演示外,開機率較低,基本上處于閑置狀態,造成了嚴重的浪費,省內大部分具有服務功能的科技創新平臺利用率不高。
三、黑龍江省創業類平臺運行的基本情況
黑龍江省創業類平臺主要包括孵化器(含大學科技園)、眾創空間等。截至2017年,創業類平臺總面積2.62km2,其中孵化器面積約占95%;孵化企業數量5 743家,其中孵化器在孵企業數量約占81%;當年上市(掛牌)企業總數32家,其中孵化器內當年上市(掛牌)企業占比56%(參見圖6)。
截至2017年底,黑龍江省創業類平臺共有管理服務人員2 838人,較2016年增長了9.7%;共有創業導師1 766人,較2016年增長了14.3%;運營總成本5.04億元,較2016年增加26.6%,其中管理費用占比28%、場地費用占比17%、人員費用占比20%、納稅額占比10%、其他費用占比25%;平臺內孵化機構總收入3.64億元,較2016年減少4.2%,其中綜合服務收入42%、物業收入29%、投資收入6%、其他收入23%(參見圖7)。
2017年,黑龍江省創業類平臺機構共舉辦創新創業活動1 243場,較2016年減少了10.4%;共開展創業教育培訓2 964場,較2016年增加了33.2%;平臺內在孵企業共吸納就業49 904人,較2016年增加了10.3%,其中吸納應屆畢業大學生就業共7 024人,較2016年增加了23.2%;平臺內當年獲得投融資的企業數量為173家,較2016年增長了19.3%,當年獲得的投資總額5.74億元,較2016年減少了7.4%;平臺內在孵企業擁有有效知識產權數達到4 909件,較2016年增長4.13%,其中,眾創空間內在孵企業擁有有效知識產權數達到1 615件,較2016年增長15.6%(參見圖8)。
四、促進黑龍江省創新創業平臺發展的制度設計
黑龍江省創新平臺要更多地面向市場,發揮成果轉化的市場價值導向與示范效應以及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增長效應;要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加速發展,實現平臺功能與服務升級,激活內生動力,實現增長活力。
(一)優化創新創業平臺運行機制
黑龍江省內創新創業平臺大致可為三種運行模式:政府主導型、企業主導型、第三方部門主導型。所謂主導,其實際意義在于運行主體具有平臺經營過程中的支配權、話語權和決策權,并存在合理與長效的激勵機制。目前,政府是黑龍江省創新創業平臺建設運行過程中最重要、最普遍的主體,通常具體化為某行政機構、事業單位或全資國企。政府在經濟博弈中能夠憑借所有權優勢有力聚合各種行政與市場化商業資源,能夠在相對穩定的資金投入、較低的行政風險和執行有力的規劃意圖背景下實現創新創業平臺的高效運行。但是,決策機制的滯后性、對市場化要素的相對低敏感性會影響這類平臺的前沿技術研發、成果轉化與應用、商業運轉效率。以企業為運行主體的創新創業平臺,其運行模式具有顯著的自主運營、自主決策特征;但其社會資源利用途徑、方式與規模相對有限,聚合社會與市場資源的能力低于政府。第三方主導型平臺的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通過社會分工形式發揮各主體比較優勢,使專業資源得到更加科學合理的市場配置,其特定領域內的技術專業性和對市場理解程度普遍高于政府與企業。但所謂“專業化程度”并無客觀尺度,并非所有第三方都能以契約方式科學界定其價值、性能和程度。綜合來看,通常認為當市場發展進入穩定成熟期后,選擇第三方主體運營平臺能夠優化資源配置,提供更技術、更專業、更全面的服務,以適應成熟市場經濟規則和制度安排下的交易規則與高效率行為規范。黑龍江省創新創業平臺的運行機制并非統一劃齊,但對于創業類平臺,尤其是那些定位于成果轉化與應用的平臺,選擇第三方主導型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與積極的改革舉措。
(二)建立分類評價制度
黑龍江省科研院所等創新類平臺大部分屬于公益性事業單位,業務活動目標和內容、分配方式和標準等由國家確定,普遍存在對績效考核重視不夠、操作性不強的問題。因此,必須改革傳統的績效評價方式,確保資金投入使用績效。而且,由于黑龍江省創新創業類平臺大都是政府主導型平臺,即使企業主導型或第三方主導型平臺也會由于其承擔部分公益性項目而享受到政策性支持,所以,創新創業平臺運行績效評價是確保財政資金投入使用效率不斷提升與持續優化投入配置的重要方式與方法。黑龍江省創新創業平臺內涵豐富,包括創新類平臺與創業類平臺、政府主導型平臺、企業主導型平臺與第三方主導型平臺,知識技術創新類平臺、技術成果產業化平臺與扶持創業類平臺等,因此,對其運行績效評價要充分考慮各類平臺的異質性,進行分類評價。對創新類平臺的評價,建議從運行投入、運行過程以及運行產出三個方面進行指標的遴選。其中,運行投入評價主要從資金、人才、設施、場地等角度進行考察,運行過程評價主要從組織管理、運行機制、協作機制、協作水平、服務規模、服務質量角度進行考察,運行效果評價主要從科技產出、人才培養、經濟效益、平臺發展角度進行考察。對創業類平臺的評價,建議從創新基礎資源能力、場地投入、人力資源投入、資金投入角度考察運行投入績效,從環境建設、服務能力、運行活動角度考察運行過程績效,從孵化對象、能力與素質培養、示范引領、就業帶動角度考察運行產出績效。
參考文獻:
[1] ?黑龍江省科技統計手冊2001—2018[M/OL].黑龍江省科技廳官網.
[2] ?黑龍江省創新創業教育白皮書2016[M].黑龍江省教育廳.
[3] ?黑龍江省統計年鑒2018[M/OL].黑龍江省統計局官網.
[4] ?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中國創業孵化發展報告(2018)[R].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8.
[5] ?鐘無涯.科技創新平臺主體異質性與運營差異比較[J].科技管理研究,2015,(14).
[6] ?劉曉峰,周航.區域科技服務集成系統運營模式創新研究[J].對外經貿,2013,(8).
[7] ?婁靜.大學科技園創新創業平臺績效評價體系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理工大學,2018.
[8] ?李佳,王宏起,等.基于組合賦權與規則的區域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綜合績效評價研究[J].情報雜志,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