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蘇省常州市戚墅堰東方小學堅持“學生是在自己的生命實踐中成長”的課程實施理念,從當前的課程實施出發,將實施中的問題轉化為資源,探索“道德與法治”課程校本化實施新路徑,以“綜合融通”的思維將“道德與法治”與綜合實踐活動進行整體架構,初步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道德與實踐”課程架構。
【關鍵詞】綜合融通;整體架構;課程校本化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82-0067-02
【作者簡介】趙霞,江蘇省常州市戚墅堰東方小學教育集團丁堰校區(江蘇常州,213011)執行校長,一級教師。
“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與綜合實踐活動存在一定的交叉,江蘇省常州市戚墅堰東方小學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施改革基于此,并將學生生活進行整體改進、重建、優化,創造全新的教育空間。
在這樣的理念引領下,我們挖掘學校各種資源,整體架構學校育人環境;以綜合融通思維打破學科邊界,整合優化課程資源;體驗探究學習方式,重構“道德與法治”“綜合實踐活動”以及學生成長活動等。經過充分調研、論證,學校嘗試將“道德與法治”“綜合實踐活動”類的校園生活資源與其他教育資源整合融通,構建促進師生發展、具有學校特色的整合課程——“道德與實踐”,力求最大化地發揮每一門學科以及校園生活資源應有的育人價值,提升課程實施效果。
一、清晰目標:明晰整合課程的價值
在實踐探索初期,我們聘請專家做課程建設方面的專題講座,校本培訓中深入學習品德與生活(社會)、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標準,明確整合課程需要達成的育人目標。我們要改革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說教多、講述多的課程教學模式,讓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方式與活動實踐體驗中去實現道德的養成、知識的習得、情操的陶冶等。整合課程目標除了體現出活動的體驗性、綜合性,還須體現出各年級學生的成長目標,使課程實施更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二、統整內容:架構整合課程的內容框架
在課程目標的引領下,教師明晰整合課程的價值,開始嘗試對整合課程的內容進行綜合構建,形成“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板塊內容。與此同時,我們發放調查問卷,搜集全校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想研究的主題,在此基礎上,梳理出年級與校級的常規活動,綜合融通后,形成一學期的“道德與實踐”課程的大致主題與活動內容。
三、明確步驟:有效設計整合課程的活動程序
整合課程實施中,教師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努力體現學校的特色,引導學生從校園生活中選取課題與問題做探究,比如:“果樹林”變“成長林”——養種植基地建設;“食堂”變“學堂”——食堂崗位體驗;“創意墻”設計等。學生從身邊的課程資源出發,調查、探索、思考、合作等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培養與發展。
在明確了主題活動內容的基礎上,我們還進一步細化活動過程的程序:一是在已確定的大主題的前提下,學生以已組建的小隊為單位,提出感興趣的選題;二是教師在活動過程中適時指導與調整;三是注重自主研究,強調個人與團隊的共同收獲。
四、創新評價:提升整合課程的實效
在整合課程研究過程中,我們試圖從課程目標達成、學生活動過程等方面進行思考,嘗試通過評價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收獲成長。
實施過程中發現了三個問題:一是學生的檔案袋里僅有學生成長過程的資料,缺少對學生活動情感、態度、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評價;二是出現了家長代替包辦現象;三是對于品德與生活(社會)中需要識記的學習內容評價缺失了。針對以上問題,我們試行“成長檔案袋”進行評價,從評價內容到評價對象、評價方式進行了深度改革。整合課程的評價內容改革共分三項:第一項是中高年級應知應會卷考核(占課程成績的30%);低年級加入了班級服務崗位情況考核(占課程成績的30%)。第二項是成長檔案袋建設情況評價(占課程成績的50%)。第三項是活動態度、合作能力等的評價(占課程成績的20%)。整合課程的評價對象改革:評價對象更開放,參與者由學生、同伴、家長、教師等組成;評價方式更多元,有考核卷、現場觀察記錄、座談等,實現了量化與質性評價的結合。
五、解讀成長:彰顯整合課程的精彩
整合融通后的課程不僅優化了原先的課程內容,還在校園生活與學生需求中挖掘整合課程的資源,使課程內容更具有校本特點,體現融通性和創造性。學科領域知識在整合課程中有了延伸、綜合、重組與提升,豐富了原先課程內涵,體現綜合性,凸顯了德育課程的魅力,更具有時代氣息與學生立場。這樣的創新課程實施,既保證了原先課程的實施效果,又進一步優化了學生原有的學習方式。通過整合課程研究,教師獲得了多維度的成長,課程意識、問題意識、研究能力在課程創設探索過程中不斷得到提升。更可喜的是,學生在整合課堂中主動參與活動,樂于研究,勤于實踐,在活動深入開展過程中真正獲取了學習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