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秀杰 劉永剛 何牧
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在向應用型轉型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辦學定位不準確、對轉型發展重要性認識不足、雙師型師資隊伍不健全、培養專業與市場需求脫節、評估導向致發展偏離軌道、行政化致管理效率低下等問題。因此,從明確辦學定位、提高對轉型發展重要性的認識、健全師資隊伍、調整人才培養方向、重建評估體系及擴大辦學自主權等六個方面提出了地方院校轉型發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路。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轉型發展;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F642.0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2-0112-03
一、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型發展的意義
(一)滿足高校適應社會轉型和服務地方經濟需要
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轉型時期,對勞動者的基本素質、層次和數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由于結構性問題的存在,導致現有的人才結構和數量與社會需求嚴重不符[1]。地方院校所處的地理位置與區域特點,決定了地方院校的學科專業建設的內容與方向。地方院校應始終依托本地人才需求,為地方發展培養當地所需的專業人才,以此來提升學校服務地方發展的能力。面對新的機遇與挑戰,地方院校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可回避的問題和矛盾,因而轉型發展勢在必行[1]。
(二)滿足畢業生適應社會需求實現就業發展的需要
近年來,部分地方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重科學輕技術”,不大考慮培養的學生與當地人才市場需要與社會經濟發展是否匹配,導致畢業生就業難和用人單位無人可用的“兩難”局面,當然也就談不上有效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從根本上解決地方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的現象,使人才培養方向與當地社會發展同一方向,地方院校向應用型方向轉型發展已成為必然的趨勢[2]。
二、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型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辦學定位不準確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國的高校被人為劃分為不同等級。政府一般會給予重點高校特殊的關照,財政撥款更是毫不吝嗇,優先滿足其發展需要,導致強者恒強,弱者更弱,“馬太效應”顯露無遺。正是由于這種情況的影響,許多地方院校放棄了自身的辦學傳統優勢和歷史積淀,將綜合型大學或是研究型大學作為自己未來的發展目標,盲目走綜合研究大學之路,從而忽視了自身連本科教育還未發展成熟的實際,致使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發展水平不高,發展呈現同質化、劣質化現象[3]。
(二)對轉型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
由于當前政府對地方院校轉型發展的政策指導仍然模糊不清,導致地方高校缺乏對轉型發展必要性的正確認識,部分院校持觀望態度和等待思想也就不足為奇了。表現在對未來發展定位、現實條件局限和未來前景估計不樂觀,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轉型的積極性[1]。此外,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部分院校擔心轉型后會被定位于職業教育層次,影響學校的聲譽和招生生源的質量。部分家長和學生認為,學校被冠以應用型學校名稱后,其畢業生未來的就業會受到不良的影響,自然對報考該類學校持消極的態度。這些觀念雖然都是對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部分誤讀,但確實對地方院校的轉型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4]。
(三)“雙師型”師資隊伍不健全
根據教育的需求,應用型本科院校一般要求教師應具備“雙師型”能力,“雙師型”教師一般達到教師數量的60%以上才能夠滿足教學的實際要求??v觀大部分地方院校,現有的師資基本上都是從事理論教學與研究的,缺少實踐經驗豐富的師資,這對于應用型院校而言無疑是明顯的軟肋。這就要求現有師資必須向實踐性應用性轉變,對于習慣了理論教學的高校專業教師來說,顯然是不小的挑戰。再有,部分院校對于教師的培養,更多是要求教師去攻讀更高一層的學位,而不是到行業去實踐真實的崗位,這也影響到教師參與行業實踐的積極性[4]。另外,對教師無論是職稱聘任方面,還是工作業績考核方面,均更多地傾向于對科研業績的統計上,這種導向也影響到教師忽視對自身應用能力的培養。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缺乏,導致地方院校難以培養出社會所需的應用型技術型人才[3]。
(四)培養方向與市場需求脫節
近年來,受到國家行政干預的影響,地方院校逐步形成了固化的人才培養結構,根本無法將地方發展需求、行業產業需求、學生發展需求進行有效結合,導致學科專業、課程設置與地方發展對不同層次和類型的人才需求出現一定程度的背離,導致培養的學生對崗位適應能力不強,也造成了一部分教育資源的浪費[5]。由于缺少與當地發展相匹配的學科與專業,導致人才市場供給和需求的錯位[4]。這些問題也導致了地方用人單位對校企合作持不信任不積極的態度,勢必對學生未來的就業產生不利的影響[6]。
(五)評估導向致發展偏離應用型軌道
受現行高校分類評估制度的影響,對高校的各種評價幾乎都按統一的標準進行的,這就必然誘使地方院校的發展仍以名牌高校為樣板進行。為了通過評估,獲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地方院校轉型發展過程中,對教育教學改革、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規格、科研管理等方面仍然效仿名校指標,并未形成有利于推動轉型發展的評估和管理體系[2]。這種導向必然使地方本科院校偏離發展軌道,忘了初心,自然缺乏特色和優勢。
(六)“行政化”趨勢致管理效率低下
由于歷史的原因,地方院校在學位授予、招生計劃、專業設置、辦學經費等方面均缺乏自主決定的權利。無論是教學方面還是學生管理方面的工作,均由行政部門來最終決定,廣大教職員工的想法和建議被基本忽略。由于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邊界不清晰,致使行政管理機構冗余,且權力日益增大,導致管理效率低下,影響了轉型發展的良好初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