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昱

在元代建立早期,紙幣起到了穩定和恢復經濟的作用。但隨著元代財政危機的加劇,濫發紙幣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最后紙幣已經形同虛設。
元代金融危機,說到底竟是從發行紙幣開始的。
元王朝的紙幣,是元代對整個人類經濟發展的一個貢獻。早期的元代紙幣,承襲宋朝的交子,體系相當完善。唐代詩人元稹寫過一首《過襄陽樓》的詩,元代有一蒙古教書先生嗤之以鼻:“‘襄陽樓下樹陰成,荷葉如錢水面平,這詩一派胡寫,荷葉本來是圓形的,怎么就變成了長方形的錢呢?”
一位漢人管家小聲道:“長方形紙幣流通于元大汗疆域,圓形‘開通元寶銅幣卻在唐盛行。”教書先生不屑地說:“唐之銅錢至小,何如席卷歐亞的元之荷蓋?”管家只好戰戰兢兢答曰:“元之荷蓋,渾圓且大;唐朝銅錢,小而粗鄙。”
忽必烈建元,雖采取了開明的發展生產的措施,鼓勵農桑,不再隨意把農田變成牧場,但為提高國家收入,一直執行嚴苛的高賦稅政策,而稅收主要來自耕農和工商業者。蒙古王公及漢族功臣享有免稅政策,他們這些人攤派到各族普通百姓頭上的稅收越來越多。
事實上,從元王朝建立開始,長江、黃河流域的廣大老百姓,就面臨著蒙古族人無比驕橫的階級壓迫,這就是越來越嚴峻經濟形勢的根源所在——元代國家機器使富人更富、窮人更窮。面對越來越困頓的財政窘境,元王朝自始至終采取了最簡單粗暴的辦法增加紙幣。
元代的紙幣,以忽必烈在位時的公元1260年為例,以絲綢為本位,以銀兩為單位,雖在元代建立早期,起到了穩定和恢復經濟的作用。但隨著元代財政危機的加劇,朝廷幾乎把紙幣當作唯一的法寶。每次沒錢時就大肆地發行紙幣,結果通貨膨脹問題到了難于解決的地步,最后紙幣已經形同虛設。
據《中國經濟史》顯示,公元1287年元代紙幣價值,比公元1260年發行時貶值五分之四;公元1287年的紙幣,是1309年紙幣的五倍。公元1299年,元代中書省就曾奏報說,國家計劃內的財政收入和實際收到的差了一倍,不夠的那一部分只能年年靠增加印制紙幣來填補。公元1355年,元代鈔票泛濫,各種鈔票混雜,更出現了大量假鈔。最搞笑的是,還出現了“畫鈔”,也就是用筆畫出來的鈔票。這時的元代紙幣,已形同廢紙一張了。
元武宗時,元代統治者想出中統寶鈔和至元寶鈔兼行的歪招,通貨膨脹愈發嚴重。為了保證寶鈔與白銀的可兌換性,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元武宗發行至大銀鈔。元武宗規定,至大銀鈔一兩兌換白銀一兩,兌換至元寶鈔五貫,兌換中統寶鈔二十五貫。忽必烈最初發行中統寶鈔,規定中統寶鈔兩貫兌換白銀一兩,至此中統寶鈔對白銀法定貶值了12.5倍。
多元化貨幣制度的弊病已初步顯現,冶銅鑄幣的成本也使元王朝不能忍受。元仁宗即位后,立刻廢止了各類銅錢的流通,同時也廢止了至大銀鈔的流通,恢復了中統寶鈔和至元寶鈔并行流通的單一紙幣制度,但畢竟好景不長。
元末農民大起義,與其說是農民暴動,不如說是國民經濟的徹底崩盤。公元1351年紅巾軍大起義,其起義導火索是治理黃河的河工們遭到工錢盤剝,群體性的怒火被迅速點燃。國家賑災的錢捉襟見肘,更拿不出保命、干活的糧食來,那么統治者給河工發的工錢能給足嗎?只能拿不值錢的紙幣來充數,結果河工們被激怒了,元代忽明忽暗的命運從此開始。
元朝軍隊與農民起義軍進行了長期持久的戰斗,元朝廷需要軍儲供給、賞賜犒勞,所以只能大量印制交鈔,結果出現了更嚴重的通貨膨脹。最終,致使民間無法使用紙幣,商品交換便轉向以物易物,元代財政陷入無能為力的困境。
元朝末年,丞相脫脫帖木兒大力拯救危局,不但未使金融危機消除,反在他擔任宰相期間實行了錢鈔兼行的嘗試制度,從而引發更嚴重的通貨膨脹。
元朝晚期的貨幣改制與貨幣危機,當時文人胡祗遹在其著作《紫山大全集》中辟有“寶鈔法”一節進行記錄和闡述。他反對錢鈔兼行,認為寶鈔價值穩定,除需發行準備的物權價值充足,還需保證沒有其他貨幣的摻雜干擾。一旦有兩種貨幣并行流通,必然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問題。同時,鑄銅錢成本很高,也屬得不償失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