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 要:為緩解經濟下行壓力,有效激發企業活力,自2015 年以來,我國已先后多輪降低或階段性降低社保費率,涉及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我國啟動社保降費的背景因素,既有為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而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宏觀經濟大背景,也有社會保險制度亟待改革完善的微環境。
關鍵詞:社保;社保降費;背景因素
中圖分類號:F842.61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2-0119-03
為緩解經濟下行壓力,有效激發企業活力,自2015 年以來,我國已先后多輪降低或階段性降低社保費率,涉及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出現一系列新形勢新情況,特別是2019年,面臨不斷增多的諸如中美貿易摩擦等外部不確定性因素的挑戰,企業對進一步降低社保費率的呼聲再起,大幅降低養老保險費率成為企業的迫切要求。整體而言,我國啟動社保降費的背景因素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穩定中國經濟大局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經歷持續多30年的高速增長,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后,世界經濟進入以長期結構性調整為基礎的經濟增長減速期。中國雖然短期內穩住了增長,但是從2011年起,帶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投資、消費和出口的增速同時下降,特別是2015年經濟增速破七,經濟面臨較大持續下行壓力,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為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2015年11月,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啟了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戰略。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中央繼而實施了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即“三去一降一補”的重要舉措,減稅降費更是成為降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作為企業“降成本”的重要舉措之一,降低社保費率被提上了議事日程。由此可見,適當降低社保繳費,是在當下經濟增速放緩、企業運行困難的情況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為減輕企業負擔作出的一項正確選擇。
2018年以來,在經濟下行壓力以及外部不確定因素的疊加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更加復雜嚴峻。特別是今年,雖然一季度開局良好,但經濟平穩運行態勢還不穩固,面臨不斷增多諸如中美貿易摩擦等的外部不確定性因素和挑戰。在這一背景下,降低社保費率以切實減輕企業成本的呼聲再起,大幅降低養老保險費率成為企業的迫切要求。
二、社會保險制度設計不合理,繳費率偏高,亟須改革和完善
社會保險繳費率是社會保險制度構成中的一個核心要素,繳費率的高低直接決定了社會保險基金收入的多寡。在其他要素既定的條件下,繳費率越高,社會保險基金收入越多,社會保險制度的財務支付能力就越強。但是,在實際制度建構中,繳費率并非越高越好。其原因是,一方面,繳費率過高會增加企業成本和職工負擔,影響企業的積累投資和職工工資福利,進而影響企業發展和社會消費;另一方面,過高的繳費率會直接導致拒繳率和繳費中斷率的上升,反而影響社會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一個良性社會保險制度的繳費率應該是適度的,其水平不僅能滿足社會保險待遇支付需求,而且要充分考慮企業和個人繳費的承受能力。
在社保降費之前,我國各項社會保險的總費率(含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繳費部分)為41%,其中,養老保險總費率28%(單位繳費20%、個人繳費8%),醫療保險8%(單位負擔6%、個人負擔2%),失業保險費率3%(單位負擔2%、個人負擔1%),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各1%,由單位負擔,個人不繳。不難看出,由用人單位負擔的比例高達30%。有研究顯示,我國社會保險繳費率在全球181個國家中位居第一,繳費率超過40%的國家有12個,歐洲占據了11個,歐洲之外的1個國家就是中國,連美國、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費率也都在40%以下。據清華大學白重恩教授的測算,中國5項社會保險法定繳費之和相當于工資水平的40%,有的地區甚至達到50%。在2014年12月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2次會議舉行聯組會議上,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馬凱在回答委員詢問時也表示,“現在的養老保險繳費水平確實偏高”。針對社會保險費率高的問題,2015 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先后兩次要求下調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費率。此次降費后,我國5項社會保險的總費率由41%降至39.25%,總共降低了1.75%,但39.25% 的社保費率中仍有近30% 由用人單位負擔,比例依然偏高。
由于社會保險費費率過高,其對企業積累投資和職工工資福利的擠出效應在不斷加深。對企業積累投資的擠出,導致企業投入能力降低,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減弱;對職工工資福利的擠出,則導致個人消費能力日趨衰竭,造成消費對經濟拉動作用日趨下降的后果。毋庸置疑,加快社會保險制度改革步伐,建立一個能夠充分體現社會公平的合理的社會保險費分擔機制,切實為企業和個人減輕社會保險繳費負擔已迫在眉睫。
三、全國各地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繳費率參差不齊,不利于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我國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是以省甚至以市為統籌的,這樣,不同地區的人口結構特點直接決定了當地的養老保險費率水平的高低。在東北等老工業區,人口外流嚴重,特別是勞動力人口外流。2000年和2010年的第五次、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東北的人口流失已達400萬人,其中高層、管理層和生產線的骨干力量居多。人口(特別是年輕人口)流出嚴重,造成人口結構老化,導致該地區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撫養比(即在職職工與退休人員的比例)多年來持續走低。以黑龍江省為例,該省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撫養比由2009年的1.66∶1降低到2017年的1.26∶1,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3.03∶1,與最高的廣東省相差近8倍。人口結構老化,撫養比持續走低,繳費者寡、退休者眾,再加上企業歷史負擔沉重,為維持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足額發放,不得不實行較高的繳費,致使實際費率偏高。在東部沿海等地區,由于人口(特別是年輕人口)流入眾多,人員結構年輕,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撫養比就比較高。以廣東省為例,近年來其撫養比一直保持在9∶1以上的水平,這樣就形成繳費者眾、退休者寡,再加上該地企業歷史負擔輕,實際費率較低。
由此形成了全國各地養老保險企業繳費比例不一的狀況。上海、山西、青海、黑龍江、遼寧、吉林等省市是20%,天津、貴州、安徽、寧夏、西藏等大多數省市區為19%,福建、山東等省份為18%,廣東、浙江兩省為13%—14%,廈門市是全國養老保險企業繳費比例最低的地區,其繳費比例僅為12%(2019年1月7日廈門市養老保險企業繳費比例由14%調整為12%)。
地區間養老保險企業繳費率兩極分化,不利于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繳費率較高的地區,企業社保繳費負擔較重,營商環境差,經濟增長也缺乏動力;繳費率較低的地區,企業社保繳費負擔較輕,則更容易吸引資本、創造就業,長期保持較為年輕的人口結構和較低的費率水平。這種兩極分化的狀況不僅違背了養老保險制度統一性的基本規律,也成為制約經濟區域均衡發展的不利因素。而通過社保降費,降低較高的繳費率,可以實現全國費率差異縮小,不僅有利于均衡企業繳費負擔,促進公平市場競爭環境的形成,而且也有利于全國費率逐步統一,加快實現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全國統籌。
四、社會保險累計結余充足,為社保降費提供了可能
《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4》顯示,截至2014年年底,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和生育保險等5項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為39 828億元,比2013年增加4 575億元,增長13%;比2009年增加23 713億元,年平均增長19.8%;5項社會保險基金累計結余52 463億元,比2013年增長6 875億元,增長15.1%。除了養老和醫療之外,其他3項社保基金結存的可支付月數都偏高。基金結余量大,適當降低該項社會保險的費率,對基金的收支平衡無大礙。基于此,2015年我國進行了兩次調整,第一次是從2015年3 月1 日起將失業保險的費率從3%下調至2%;第二次是從2015年10 月1日起將工傷保險的費率從1%下調至0.75%,將生育保險的費率從不超過1%下調至不超過0.5%。經過這兩次調整,失業、工傷和生育三項保險的平均費率總共大約降低了1.75%。
隨著我國5項社會保險基金累計結余規模的逐年持續增加,全國5項社會保險基金的累計結余,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分別達到5.9萬億元、6.6萬億元和7.6萬億元;我國又先后多次實施了階段性降低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失業保險總費率、工傷保險平均費率和生育保險費率。
2018年,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收入72 649.22億元,增長24.3%;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支出64 586.45億元,增長32.7%。當年收支結余8 062.77億元,年末滾存結余86 337.13億元。另外,我國還有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儲備的16 000 億元,同時還能夠通過劃撥國有資產來充實養老基金。可見,我們的“家底”還比較厚實,適當下調社保費率,理論上不會影響我國社會保險待遇的總體水平。在此背景下,2019年4月國務院頒布了《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綜合方案》,不僅降低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同時還提出了調整社保繳費基數、加快推進養老保險省級統籌、提高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比例,以及穩步推進社保費稅務征收體制改革等多項政策,打出了社保政策改革的“組合拳”。
總之,我國社保降費的提出,既有為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而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宏觀經濟大背景,也有社會保險制度亟待改革完善的微環境。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綜合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9]13號)[EB/OL].中國政府網,2019-08-06.
[2]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6)[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7:75-77.
[3] ?鄭秉文.社保降費倒逼加快全面深化改革[J].中國社會保障,2016,(2):34-36.
[4] ?楊燕綏.社保降費率有賴于平衡機制[N].第一財經日報,2015-12-30(A15).
[5] ?唐鈞.社保降費亟需新思維助力[N].中國縣域經濟報,2016-05-12(003).
[6] ?陳澤秀.社保降費3000 億背后[J].寧波經濟,2016,(6):44-45.
Abstract:In order to alleviate the downward pressure of the economy and effectively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enterprises,since 2015,China has reduced or phased down the social security rate,involving basic old-age insurance,unemployment insurance,industrial injury insurance and maternity insurance.The background factors of starting social security fee reduction in China are not only the macroeconomic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n order to adapt to and lead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but also the micro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needs to be reformed and improved.
Key words:social security;social security fee reduction;background fac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