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傳雷,章 瑜,王靜娟,陳 欣,吳海輝
(1.安徽大學 商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大學 物流與供應鏈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1978 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天辟地提出改革開放這一偉大國策,逐步開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變遷,伴隨從國外引進“物流”概念并加以推廣應用,現代物流業開始萌芽。經過改革開放40 年的發展,作為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的中國現代物流業已逐漸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其中,商貿物流作為與批發、零售、住宿、餐飲、居民服務等商貿服務業及進出口貿易相關的物流服務活動,在消費擴量升級中起到頂梁柱作用。到2018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38 萬億元,單位與居民物品物流總額超過7 萬億元,同比增長22.8%,進口貨物物流總額超過14萬億元,同比增長3.7%[1],商貿物流方興未艾。發展商貿物流,是保障城鄉居民就業、經濟發展、物價穩定的可行手段,是減降運營成本、促升流通效率、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之路。通過回顧1978-2018年這40年的中國商貿物流發展歷程,將其細分為萌芽期、探索期、發展期、振興期和穩定上升期這五個時期,歸納分析每個時期的發展狀況和政府政策的演化路徑,挖掘商貿物流發展的經驗和啟示,對豐富物流思想史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對支持中國建設物流強國具有典型應用意義。
通過梳理改革開放40 年文獻發現,僅有少數文獻涉及物流史方面研究,而對商貿物流變遷發展之研究尚不多見。相關研究如下:應明道(1981)將物資流通在不同領域進行定義,生產領域稱為“商流”,流通領域稱為“物流”,并提出要重視商流和物流的適當分離[2];文 (1988)比較現代物流業與傳統倉儲運輸,認為現代物流是一個整體系統,儲運僅是系統的一個部分[3];劉永祥、劉韜(1992)針對商業物流存在的設施利用效率低、管理水平落后、信息封閉等問題提出改革商業物流體制,建立高效、暢通的商業物流系統[4];王景棉(1995)將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九十年代的物流業發展劃分為4個階段,根據每個發展階段分析物流業管理體制和設施的狀況[5];王青(2002)認為商貿物流業在我國發展仍處在起步階段,中國加入WTO 為國內商貿物流業帶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6];敖詩文(2003)認為建立以配送為核心的現代化商貿物流配送體系是推動商貿物流發展的動力[7];李妮、王建偉(2009)認為商貿物流發展相對滯后,應對癥下藥解決問題才能保證商貿物流業的穩定發展[8];姜曾偉(2009)認為國內商貿物流業存在資源配置不合理、運作成本高、技術水平低等情況,必須落實政府發展政策、加大投入等,推進現代化建設[9];蘇曉玲(2010)認為商貿物流發展始終跟不上商貿業發展步伐,政府部門和企業均應重視商貿物流供給不足的狀況[10];汪鳴(2011)提出城市商業與物流有機結合形成商貿物流產業體系能促進商貿業和物流業共同發展[11];王之泰(2011)梳理了商貿物流的概念、定位和作用[12];王選慶(2012)指出商貿物流能拓展流通業,推進商貿物流業的發展必須重視提升其現代化水平[13];王瑛、汪凱茜(2013)探析商貿物流標準化及其問題,并指明標準化建設的重點方向[14];陳天容(2016)將我國商貿物流業發展劃分成三個階段并分析各個階段的特征和趨勢[15];王文舉、何明珂(2017)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物流業的發展劃分為四個時期并總結發展經驗[16];劉慧林(2018)分析了現代物流發展體系的演變歷程[17]。這些文獻分別探索現代物流與儲運、商貿物流的整體和細分領域儲運和配送、加入WTO 商貿物流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商貿物流發展階段、商貿物流轉型升級和標準化、城鄉物流配送體系、智慧物流和供應鏈等,部分涉及1978-2018年40年商貿物流的發展狀況,但是較少真正提煉商貿物流發展的本質。
建國到1978 年前,中國計劃經濟體制占據主導地位,1978年改革開放國策提出后,原本已經處于停滯階段的中國經濟開始出現新氣象,經濟建設逐漸占據國家的重心工作。1982 年十二大報告制訂“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方針,改革強調了市場的作用,促進了商貿業的發展,從而促使商貿物流業在中國的萌芽。1984 年十二屆三中全會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90 年十三屆七中全會明確指出“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在國家法律法規和計劃的指導下發揮市場調節的積極作用”;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開始逐步認識商貿及其物流業的發展。1978年由原國家物資總局帶領各相關部門人員前往日本對其生產流通流域發展進行考察,1979年再次前往日本參加第二屆國際物流會議,并將現代物流概念引入中國;1984年,國務院批準原商業部《關于當前城市商業體制改革若干問題的報告》提出商業體制改革的目的和方向,建立貿易中心、發展儲運中心,儲運企業結合自身特點開展多種形式責任制試點;1988 年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建立物資部,統一管理國內物資市場,開展物資配送專項行動;1990 年民政部批準成立中國物資流通學會開展流通領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1991年“八五”計劃制訂發展配送中心、加快建設商貿物流基礎設施等任務;1992年政府工作報告出現“建立為企業服務的原材料配送中心”的內容,這是中央人民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配送”這一現代商貿物流形態;1993 年為解決當時國內的下海潮、價格雙軌制、區域市場封鎖等導致的商品流通問題矛盾疊加,國務院成立內貿部,意在化解商貿流通領域普遍存在的弊病。
1978 年實行改革開放后,中國不再封閉國門,開始與世界各國進行貿易交流,商貿流通也不斷發展壯大。改革開放后,開始加大交通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鐵路和公路的總里程逐步增長,運輸網絡覆蓋率不斷提高,物流貨運量快速增長,貨運量由1978年的31.9億t,增加至1993年的111.59億t,年均增長率為8.7%;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由1978年的182 億元增加至1993 年的2 174.3 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6.8%[18]。可見,改革開放后市場流通需求日益增加,引致商貿物流在改革開放道路上萌芽興起。
這一時期,改革開放擴大視野,引進現代物流概念,現代商貿物流開始萌芽,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演進發展,商貿物流實踐上逐步推進,但是“重生產、輕流通”仍牢固占據經濟發展的主導指導思想,社會還難以認識商貿物流的重要性。這個時期,改革重點由農村逐步擴展到城市,宏觀上采取“調、放、管”相結合的管理方針,適當分離企業的經營權和所有權,極大地激發個人和企業的發展動力,推動了商貿業的快速發展,商貿物流業應運而生。
1994-2001 年是中國商貿物流發展探索期,同時也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確立及框架初步建立時期,中央政府愈發了解到商貿物流持續發展的迫切性,并制訂實質性舉措促進商貿物流演進。1995 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00 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和2000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均明確提出積極發展配送中心;1996年內貿部制訂《物流配送中心發展建設規劃》謀劃物流配送中心建設任務,并提出實質性支持措施促進商貿物流發展;次年提出發展代理制和配送制;2001 年原經貿委等六個部門的《關于加快我國現代物流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現代物流發展的指導思想與總體目標,從市場培育、環境營造、設施規劃、信息技術應用、科技創新、標準化建設、對外開放、人才培養等方面提出要求。
1994-2001 年是我國商貿物流發展的探索時期,國民經濟發展速度加快,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8 622.9億元增加至43 055.4億元,市場的范圍和規模的擴大使得對商貿物流的引致需求日益興旺,直接推動商貿物流的發展,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由2788.2 億元增至6 871.3 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1.9%[18]。1994年寶供物流公司成立,這是國內首家民營物流公司,它的成立開啟了中國真正意義上物流企業主體多樣化先例,同時中儲、上海聯華、中遠、中外運、馬士基等物流企業逐漸發展壯大,到2001正式加入WTO 時,中國商貿流通領域開始向國有、民營、外資等多主體全方位開放型競爭態勢演進。
中國商貿物流探索時期,商貿物流重要性逐步得到認可,但理論缺乏,且實踐不多,商貿物流主要處于放任自流狀態,難以從全局考慮統一規劃,資源嚴重分散,地方和行業壁壘限制競爭,商貿物流人才培養剛剛起步,與商貿物流業人才需求相比差距甚遠。2001年11月中國正式加入WTO,中國商貿物流領域全面對外開放,標志著商貿物流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入世后,中國根據經濟發展狀況進行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強調市場的作用,使得商貿物流具備更為自主、更加良好的發展環境。2002 年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到2020年要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2007 年十七大報告強化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這些標志著市場資源配置的改革開放逐步進入一個制度化的新時期。
商貿物流領域全面對外開放為國內商貿物流企業了解國外行情打開一扇窗口,商貿物流的快速發展使得政府部門對其愈發重視。2002年原經貿委舉行流通現代化推進工作會,將推進現代物流業發展作為“十五”期間的三大重點任務之一,物流項目得以首次被納入國債項目予以支持;2004 年發改委等發布《關于促進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意見》提出貨運代理制度改革、物流對外開放、商業連鎖企業提升商品統一配送率等工作;2005年發改委的《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建立全國現代物流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通知》標志著全國現代物流部際聯系會議制度的正式建立;2006年商務部《國內貿易發展“十一五”規劃》對推進商貿物流業發展有進一步的要求,提出要繼續推進物流配送、加快物流技術和裝備設施的研發,構建商貿物流體系等任務;2007 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倡導運輸業優先,增強物流的專業化、系統化、組織化服務水平,持續壯大第三方物流,在經濟發達地區和交通樞紐城市強化物流基礎設施整合,形成區域性物流中心,以及擬定和增補物流服務標準等工作;2008年《商務部關于加快我國流通領域現代物流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導思想和最終目標、主要工作和任務,提出扶持政策以加大對流通領域建設現代物流企業和物流園區、試水生鮮食品物流、境外采購物流設施設備、打造物流示范工程、物流行業深度開放、橫跨區域優化配送等多維度、多層面工作。
中國經濟加入WTO 后進入高速發展期,經濟發展帶動人民消費能力的不斷提升,為商貿物流發展提供更好的需求環境,促進商貿物流市場規模擴大。數據顯示,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2002 年的4.81萬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13.27萬億元,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由2002年的7 494.3億元增加到2009 年的16 522.4 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0.4%;截止2009 年底,中國擁有95 468 個批發與零售法人企業,吸納749萬人從業人員[18]。開放格局加速我國商貿物流企業主體日益呈現多元化,各類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千方百計發揮自身優勢,共同推動商貿物流發展。
2002-2009 年中國商貿物流發展期,入世吸引國際物流企業紛紛搶灘中國爭奪商貿物流市場,一方面想以較低成本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市場占據一席之地,另一方面想以較短時間在中國建立商貿物流市場和行業規范。這一時期,中國政府政策有規范商貿物流快速穩定發展的意圖之想,但政策相對零散,載體不夠夯實,思路不夠清晰,抓手不夠有力,特別是商貿物流體制性障礙未能有效解決,難以形成統一的商貿物流市場。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促使中國政府更加重視商貿物流發展,2009 年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物流業專項規劃《物流業調整與振興規劃》被列入“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主旨包含鼓勵推廣物流配送方式、推進商貿物流調整、建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等,指定商務部會同供銷總社等制訂商貿物流專項規劃等,標志著中國商貿物流轉入到一個新的時期。
2010-2014 年,中國商貿物流從發展期邁向調整振興期,這一時期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演化從逐步完善階段過渡到全面深化改革階段。2012年十八大重申要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改革步入全面深化階段;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特別強調堅持全面性革新,深化持續性改革。
這一時期的中國商貿物流伴隨商貿流通迅速發展而高速增長。2011 年商務部等《商貿物流發展專項規劃》指出指導思想和原則、目標、重點,以及組織協調與引導、環境改善、政策支持、基礎夯實等保障措施;2012年《國務院關于印發服務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重申鼓勵發展第三方物流,推進完善城市配送體系,提高物流設施、設備、器具、信息和數據的標準化水平,謀劃口岸商貿物流中心布局建設等;2013年全國商貿物流工作會議重申商貿物流發展方向,強調推進商貿物流現代化建設、努力解決城市物流配送難題、規范商貿物流行業等工作內容;2014年《國家標準委商務部關于加快推進商貿物流標準化工作的意見》包括完善標準化體系建設、積極制定相關領域的法律法規、加強標準化推廣等意見內容;2014年商務部《促進商貿物流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推進制度體系完善,建設商貿物流企業的標準化、信息化、專業化,注重物流人才的培養等內容;2014 年《商貿物流標準化專項行動計劃》則進一步突出標準化托盤推廣應用、商貿物流公共信息資源服務平臺落地生根、行業誠信系統有條不紊循序推進等內容。
全面深化改革階段的中國經濟不再拘泥于速度增長,開始逐漸向高質量增長轉化,商貿物流也與時俱進調整發展腳步以滿足經濟發展對物流的強烈引致需求。2010-2014 年底,全國居民消費水平由10 919 元上漲至17 778 元[17],人民消費能力的不斷增強,促使商貿物流發展。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可知,2014 年批發與零售法人企業數量從2009 年的95 468個增加1.9倍,達到181 612個,2014年與民生相關的單位與居民物品物流總額從2010 年的1 975億元達到3 696 億元,增加1.9 倍,2014 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也由2010年的18 783.6億元增加1.5倍,達到28 500.9億元[18]。由此可見,商貿物流緊跟經濟發展步伐予以供給,以滿足消費和國際貿易引致增長的物流需求。
商貿物流的調整振興期,中國商貿物流雖然發展迅速,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運行成本較高、運作效率較低、少數設備和技術較先進與大多數設施和科技較落后并存等問題,商貿物流標準化建設依舊是政府和企業發展商貿物流的重中之重。2014年《物流業發展中長期發展規劃(2014-2020)》作為銜接《物流業調整與振興規劃》的一個事關物流業全局的重要文件頒布,涉及的商貿物流部分更是分量疊加,凸顯對商貿物流的持續關注和倍加重視,商貿物流邁入穩中向好、穩中求進的發展時期。
中國商貿物流呈現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政府不遺余力強化降本增效的政策目標,推進商貿物流發展。2015 年《關于推進線上線下互動加快商貿流通創新發展轉型升級的意見》提出借力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進物流標準化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快商貿流通轉型升級步伐等;2016年《國內貿易流通標準化建設“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提出深化商貿物流標準化體系建設,鼓勵企業使用標準化、信息化、現代化的器具、設施、設備和工作流程等提高物流的整體效率和標準化水平等內容;2017 年商務部等五個部門出臺《商貿物流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加大對商貿物流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規、加強人才培養和優化發展環境,以切實推進商貿物流發展等;2017 年國家質檢總局等部門出臺《關于推動物流服務質量提升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制定加強物流企業服務意識和提升服務質量的任務和措施,培植一大批績效卓越的物流服務企業,全面提升包括商貿物流在內的物流業服務水平;2018年全國商貿物流工作培訓班強調商貿物流標準化、體系化、智慧化建設,目標是將商貿物流打造成為內貿流通業樣板和亮點,重點是開展城鄉高效配送專項行動和推進物流單元化工程等;2018年公安部《關于進一步規范和優化城市配送車輛通行管理的通知》提出集成優化城市物流配送體系,規范車貨匹配,加強部門間的合作,創新城市配送模式等措施,力爭解決城市配送過程中的難點和重點。
這個時期,商貿物流延續“十二五”期間積累的堅實基礎,順應和諧發展態勢,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數據顯示,全國進口貿易總額從2015 年的10.4萬億元增加至2018年的14.1 萬億元,引致進口貨物物流總額從2015年的9.4萬億元提高到14.1萬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015年的30.1萬億元提高到2018年的38.1 萬億元,引致2018年單位與居民物品物流總額提高到7 萬億元,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也從2015年的30 487.8億元提高到2018年的40 550.2億元[1,19-20]。此外,2015年批發零售企業物流費用率為7.6%,較之2014 年下降0.1%[19],保持長期以來一直的下降趨勢,表明商貿物流運行效率不斷上升,總體穩中向好。
這一時期,《商貿物流發展“十三五”規劃》頒布實施充分體現政府高度重視包括商貿物流在內的物流業發展,直面商貿物流行業的要害,立足降本增效和提高質量加以綜合施策,物流標準化快速推進,物流專業化水平顯著提升,商貿物流營商環境日益優化,商貿物流穩中有進。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商貿物流得以萌芽,發展緩慢之關鍵原因是沒有意識到商貿物流之重要作用。20世紀80年代前,國內對于“物流”一詞幾乎沒有概念,普識性將“物流”等同于“儲運”[1],沒有認識到商貿物流對國民經濟的重要作用及其市場行為屬性。20 世紀80 年以后,特別是進入21 世紀且成為WTO一員后,商貿物流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已愈發明顯,市場屬性占據主導;進入新時代社會矛盾的演化,使得城鄉基本物流配送的商貿物流公共屬性逐步顯露,對商貿物流屬性的認識逐步深化,融合發展。政府關于商貿物流的管理、服務、支持的政策從無到有、從混合在物流業總體政策中到逐步過渡成為獨立的商貿物流政策,強調商貿物流規劃引領和頂層設計生態圈、商貿物流基礎設施布局、強化項目投資、建設、運營等主體責任、引進消化吸收創新先進技術和適用設備、鼓勵高校培養物流專業人才、夯實商貿物流基礎統計、研制景氣指數反映行情等,面向當前和未來,線上和線下配合創造和引導需求,壯大市場規模和提升市場能級,推動消費升級提檔,倡導安全穩定、綠色消費和低碳消費,商貿物流逐步演化到高質量發展道路。
改革開放40 年,政府對復合型的物流業的管理伴隨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經歷多次調整,商貿物流的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由商務部主要負責且涉及其他多個行政管理部門,不同部門之間的政策可能存在矛盾,從而阻礙商貿物流發展[17]。隨著改革開放步入深水區,商貿物流作為一個接近完全競爭性的產業,商務部在發改委牽頭組建的全國現代物流部級聯席季度會議制度框架內,強化履行商貿物流的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主要職責,堅定商貿物流“政府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功能定位,倡導和打造公開、公平、公正的營商環境,暢通交流,著眼產融升級,提出新方略,持續實施“放管服”和降本增效,逐漸簡政放權,強化企業動力和行業自律,提升組織化水平和精細化水平,引導企業市場化運作破局,加強合理適度的企業和個人信用建設、以信息化和智能化推進共建、共享、共生,提高商貿物流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和效益,增添商貿物流的時間價值和空間價值,打造商貿物流文化,推進商貿物流高質量發展。
中國商貿物流從業主體絕大部分是中小企業,其發展規模、業態、模式、技術設備、員工素質的差異巨大,但行業標準是基業長青的前提。政府持續關注商貿物流行業標準基礎工作,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和《商貿物流十三五規劃》等毫無例外提出制定和修訂物流行業標準,堅持不懈促進物流標準化進程,分門別類鼓勵主體采納應用標準,以合理方法補齊短板,加快商貿物流的企業標準、行業標準與國家標準、國際標準接軌,提標加嚴,提升專業化、高級化和現代化水平,激活組織,賦能管理,維護商貿物流秩序,深入開展技術創新活動,激勵創新,制訂實施專利戰略,形成一批基礎性專利和應用性專利彰顯相互配合補充的研制、運營和保護機制,按照路線圖奮發圖強,占領競爭制高點。
改革開放釋放中國市場潛力和拓展國際市場空間,帶動國內外商貿流通日益活躍,國內商貿物流市場日益開放,中國政府根據商貿物流發展制定政策完善格局,全力構建商貿物流的城市及農村“樞紐+通道+網絡”物流體系及其實施路徑,推進商貿物流信息化平臺建設和智慧物流建設,共享共用資源和成果,促進商貿物流市場國內與國際接軌,以更大的改革開放追求更好發展。同時,以開放引進國外先進商貿物流企業的新理念、新技術、新設備、新工具、新管理、新模式、新業態,倒逼國內商貿物流企業強改革、廣開放、深共享,破除同質化競爭,強化科技賦能,積極推進空間布局、資源整合、調度智能、要素優化、產業鏈協同等,協同差異化競爭和合作,塑造和保持商貿物流核心競爭力。
商貿物流的基業長青,離不開各層次合格物流專業人才。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移動互聯、人工智能、邊緣技術等高科技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商貿創新創業如火如荼,傳統認為商貿物流就業門檻低、工作辛苦、無需高素質人才的錯誤認識必須得以糾正,只有具備創新能力和專業知識技能的商貿物流專業人才才能夠進一步推進商貿物流業的發展。必須深刻領會數據為王的內涵,研究獨立和引致的商貿物流人才的供給和需求結構,正確妥善處理就業主渠道—企業與市場、政府、行業協會、高校之間的關系,形成協同育人、融合發展的商貿物流生態圈,打造品質物流,為建設物流強國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