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濤,王鳳忠,張大鵬
(1. 陸軍軍事交通學院 研究生管理大隊,天津 300161;2. 陸軍軍事交通學院 投送裝備保障系,天津 300161)
裝備供應保障能力是我軍武器裝備保障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裝備保障能力生成和提升的重要基礎,是確保有效遂行新時期新階段軍隊使命任務的重要保證。深化戰時裝備供應保障問題研究,是適應形勢發展、遂行使命任務、破解矛盾難題、提升保障能力的任務要求和根本舉措。通過總結戰時裝備供應保障特點規律,分析戰時陸軍裝備供應保障現狀,著眼破解裝備通用程度、戰時需求標準、信息技術建設、戰材儲備結構、供應保障方式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問題,從儲備、供應、管理等關鍵環節提出加強陸軍戰時裝備供應保障的措施建議,為適應新形勢下軍事戰略方針、陸軍發展戰略和基本作戰樣式,全面推動陸軍轉型建設、深化陸軍裝備領域改革,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當前,陸軍轉型建設全面展開,陸軍裝備領域改革持續深化推進,這既是發展方向,更是發展趨勢,為新時期深化陸軍裝備供應保障實踐探索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注入了動力,必須深化實踐、大膽改革,用先進的理念、前瞻的思維、科學的方法,積極構建快捷、高效、精確的供應保障模式,提高裝備供應保障質量效益。
隨著陸軍使命任務拓展,應急作戰和非戰爭軍事行動樣式呈現出復雜性、多元性和艱巨性等特點,武器裝備在遂行軍隊新的使命任務中的地位作用更為突出,裝備供應保障作為部隊遂行裝備作戰任務的重要物資保障基礎,著眼新形勢、新任務深化實踐探索,是適應陸軍戰略定位,推動陸軍轉型建設,保證部隊遂行使命任務的重要支撐。
隨著武器裝備更新換代速度逐步加快,裝備技術密集程度越來越高,裝備供應保障工作逐漸呈現出許多新特點、新規律,傳統的供應保障模式與當前形勢發展要求已不能完全適應,必須著眼新形勢下軍事戰略方針、陸軍發展戰略和基本作戰樣式,深化戰時裝備供應保障特點規律研究,有效破解當前陸軍戰時裝備供應保障存在的突出矛盾問題。
新形勢、新任務下,深化戰時裝備供應保障問題研究,旨在轉變裝備供應保障模式,提高裝備供應保障質量效益,確保為部隊遂行作戰任務提供堅強有力的保障,不僅體現的是科學的管理理念,全新的保障理念,也是實現武器裝備“精細化管理”和“精確化保障”建設目標的有力舉措,更是全面提升裝備保障能力和作戰保障能力的重要支撐。
打仗就是打裝備、打保障,從裝備準備層面看,要求部隊所屬裝備完好率、配套率、儲備率和出動率要始終保持規定標準,確保隨時拉得出、走得遠、聯得上、打得響。從裝備保障層面看,裝備保障直接影響作戰目標實現、戰斗持續時間和戰法手段運用,快速、高效、精確的保障,直接關乎戰局走向和戰爭成敗。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高科技含量高,高精尖武器投入多,戰爭發起異常突然,且隱蔽性強,來勢迅猛[1]。部隊遂行任務突發,戰前準備時間大大縮短,供應保障任務十分緊急。
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是多層次、全方位、全縱深、快節奏的一體化聯合作戰,高技術偵察手段和精確制導武器等高新技術武器裝備在戰爭中應用越來越廣泛,戰場透明度大、破壞性強[2]。交戰雙方都將把打擊破壞對方武器裝備系統作為削弱對方作戰能力、達成戰役目的的重要手段,特別是精確制導武器命中精度大大提高,使得“目標一旦被發現,就意味著被摧毀”,裝備戰損率高,物資器材消耗量大,極大增加了裝備戰場搶救搶修和物資器材戰中保障難度,裝備供應保障任務將異常繁重。
未來一體化聯合作戰,參戰力量既有建制內的作戰力量,又有上級加強的作戰力量,還有地方支前的保障力量,上下結合、軍民一體,參戰力量多元、保障單元對象多,組織供應保障難度較大;加之部隊武器裝備多代并存,戰時需要保障的裝備多、型號雜,通用程度低,且戰場情況惡劣復雜,戰損裝備不可能全部都送到定點保障點維修,有些只能在陣地、途中進行快速現地搶修,所需器材品種多,規格不一,且部隊域外作戰,器材自籌條件受限,繳獲器材利用率不高,多數都要靠后方供應。
部隊獨立遂行作戰行動任務,要求快速機動、快速部署、快速展開,快速達成預期作戰目的,作戰行動中戰損裝備多、參與力量多、器材消耗大、搶修任務重,能不能得到快速有效的支援保障,直接影響作戰任務的完成。特別是任務地區戰場環境復雜,地形特殊,既要考慮多雨、潮濕、嚴寒等復雜氣候條件下裝備供應保障問題,也要考慮山地作戰條件下裝備通行和投送保障受限等問題,不僅要求作戰任務部隊具備一定作戰時間內的獨立自主保障能力,也對實施快速支援保障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3]。
隨著武器裝備更新換代,裝備技術含量越來越高,損傷機理越來越多樣化。目前,“硬”殺傷手段威力越來越大,裝備物理損壞在形態上更為多樣,不僅某些部件可能產生穿孔、破裂、變形等,甚至裝備整體都可能出現嚴重損壞。“軟”殺傷手段則以全新的破壞機理作用于裝備,不僅能使電子元器件燒毀、控制程序紊亂失靈、數據被“病毒”“吞噬”,還能使裝備材料出現結構性質變化。“軟”、“硬”兩種破壞機理相互結合,使得裝備損壞特征復雜多樣,損壞程度更為嚴重,增大了戰時裝備供應保障難度。
陸軍裝備基數大、型號多、種類雜,以通用車輛裝備為例,現有各型車輛裝備上百種車型,其中,主要車型40多種,每型裝備一般都由上萬個零配件組成,常用配件近千種,因而造成器材種類繁瑣、規格復雜,實施供應保障非常困難。且陸軍裝備在設計研發的過程中,發動機等核心配件在選型上不夠統一,同系不同型、同型不同代、同代不同批、同批不同件現象較為普遍,通用化、標準化、系列化水平較低,加之戰時裝備戰損率高,器材消耗量大,裝備供應保障的任務十分繁重。
未來一體化聯合作戰,對我軍來說還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各種條件下武器裝備的毀傷程度、戰時器材需求、攜行器材數量等,不僅缺少可供參考的標準,更缺乏實戰檢驗,已成為當前高標準做好戰時裝備供應保障工作的一個短板瓶頸,戰時各類保障預案的制定、裝備維修器材的籌措、補充等缺乏科學的理論依據,給戰前各項保障準備、戰中物資消耗補充、戰后裝備性能恢復帶來了更大的困難和挑戰,如果供過于求,勢必造成保障資源的浪費,反之如果供小于求,勢必難以完成作戰保障任務。
當前,陸軍裝備保障信息建設相對比較滯后,采用的多是傳統的技術手段、粗線條的保障模式,自動化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技術、遠程技術支援手段、電子標簽技術、自動識別技術等新技術、新手段應用還不夠廣泛,甚至與地方相比都有明顯差距,裝備保障信息網絡以及各種數據庫還沒有完全搭建起來,導致戰場透明度不夠,難以準確掌握人員、裝備、設備、器材的數量、品種、狀態、位置等各種實時信息,不能為裝備供應保障提供輔助決策功能,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保障的及時性、有效性。
部隊現有裝備新舊并存,代差明顯,有的已經停止生產,有的剛剛投入批量生產,裝備維修器材市場擁有量不盡相同,部分器材配件保障渠道較窄。從儲備數量上看,儲備規模比較小,難以滿足戰時裝備保障需要;從儲備結構上看,老舊裝備儲備的多,新型裝備儲備的少,通用裝備儲備的多,專用裝備儲備的少,拆分件儲備的多,總成件儲備的少,老舊裝備器材得不到及時的調整輪換,專用裝備和新型裝備器材得不到及時補充,戰時緊急籌措也比較困難,大大降低了戰時裝備供應保障的質量效益[3]。
近年來,盡管各級在深化裝備供應保障方式上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改革和探索,也取得了一些好的經驗和做法,但著眼未來高技術條件下諸軍兵種聯合作戰需求,以及新的作戰行動樣式下戰時保障需要,還有很大的差距,裝備供應保障仍然沒有完全形成聯合體系,融合的程度還不夠,供應點少線長,中間環節較多,保障的時效性還不夠強,適應聯合作戰的區域保障模式、立體保障模式,軍地聯儲聯供的一體保障模式,精準高效的主動配送型保障模式、直達供應保障模式等都還需要進一步深化探索。
遵循裝備新老并存、交替更新的建設發展規律,針對當前陸軍裝備建設現狀,在統體制上,加大裝備設計、研發、建造、使用、管理、保障等環節的統合力度,加強頂層設計,統一標準要求,實現裝備體系建設的整體一致、規范有序。在統型號上,針對當前陸軍裝備型號多、代差大,通用化、標準化、系列化水平不高的問題,加強歸口集中管理,按照“縮減一批”的思路,加快淘汰性能落實、功能重復的老舊裝備,按照“改進一批”的思路,通過加、改、裝等方式,有選擇、有重點地改進一批現役裝備,進一步精簡裝備品種,改善體系結構狀況,逐步實現單一產品模塊化,零部件標準化,裝備底盤通用化,降低戰時裝備供應保障難度,提高戰時裝備供應保障效率。
認真研究梳理現代高技術條件下戰時裝備供應保障特點規律,結合陸軍裝備實際情況和未來可能擔負的作戰任務、可能運用的作戰樣式、可能參與的作戰力量、可能面對的作戰對象、可能執行的作戰規模,充分考慮未來戰場復雜天候條件、地理環境條件、道路交通狀況和社會可緊急動員的保障資源等要素,通過模擬演練、實兵對抗等多種形式,積極探索各種條件下武器裝備的戰損比例、毀傷程度、器材消耗、預儲規模、攜行限額等標準依據,圍繞戰前準備、戰中補充、戰后恢復制定科學的保障預案,切實為戰時實施快速、高效、精確的保障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打破制約戰時裝備供應保障能力提升的短板瓶頸,徹底解決戰時裝備供應保障標準少、依據少、遵循少的問題。
隨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信息能力在裝備保障能力中已經占據主導作用,準確、可靠、實時、充分的供應保障信息,不僅可以顯著提高供應保障效率,而且可盡量降低物資器材儲備量,要大力發展適應信息化裝備供應保障的新技術、新手段和新模式,以網絡為中心,將多軍種、多組織和機構的各種保障資源和能力整合在一個動態的高度智能化的保障網絡中,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形成三軍聯、軍地通、范圍廣的供應保障網絡,增加戰時供應保障透明度,實現戰場態勢感知共享,資源和需求動態實時掌握,跟蹤保障及時準確高效,達到裝備供應保障快速響應、靈活處置、自主聚焦,確保按需要的數量,在需要的時間投放到需要的地點,實現聚焦式精確保障。
適度合理的戰時儲備是完成作戰任務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證。海灣戰爭中,美軍僅5h的作戰進程,預儲了60-80d的物資儲備,造成了極大的浪費。部隊執行作戰任務,特別是域外作戰,機動距離遠,道路情況復雜,器材消耗量大,且戰時維修時限要求高,作業條件差,在保障模式上,要堅持后方固定保障和前方定點保障相結合,重點預置保障和伴隨保障相結合,提高持續支援保障的能力,確保在作戰時可以就近實施供應保障,提高部隊快速反應能力;在儲備型號上,要大幅縮減軍地通用程度高的通用裝備和老舊裝備器材的儲備規模,加大專用裝備、新型裝備器材儲備規模;在儲備品種上,要加大總成部件和易損件儲備數量,節省維修作業時間,簡化維修工藝流程。
未來一體化聯合作戰,作戰地域廣闊,參戰力量多元,保障時效性極強,要著眼聯合作戰需要,樹立三軍一體、軍地一體、空地一體的聯合保障思想,實現區域保障;要適應多維保障需要,綜合運用空運、水陸運輸工具等多種運輸手段,形成以空運為主導,以海運為重點,以陸運為補充的多種手段綜合運用的立體運輸網;要適應裝備保障發展趨勢,整合軍地資源,拓展軍地融合深度和廣度,建立一體化聯儲聯供機構,健全一體化聯儲聯供機制,形成一體化保障合力[5];要著眼滿足部隊作戰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全資可視化,精準預測部隊需求,變被動補給型保障轉變為主動配送型保障;要擴大保障寬度,縮短供應鏈長度,精簡保障環節,提高保障速度,實現直達式供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