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誼 君左軍 施圣高



摘要 ? ?2018年上實農業園區組織開展無人機防治水稻重大病蟲草害試驗,將無人機與易田自走式水田噴藥機、人工扛藥管噴霧進行對比試驗,并開展了無人機防治水稻病蟲害大面積示范。結果表明,3種噴藥方式對水稻病蟲草害的防效有各自側重及優劣勢,應根據地理環境、市場勞動力、成本、防效和工作效率等因素綜合考慮,從而分別篩選出最佳的病蟲草害防治方式。
關鍵詞 ? ?水稻病蟲草害;無人機;易田自走式水田噴藥機;人工噴霧;防效
中圖分類號 ? ?S435.11;S451 ?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21-0116-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日光溫室、大棚等保護地栽培因封閉嚴密,與周邊環境基本隔絕,加之在冬季寒冷季節進行植物栽培,基本沒有外來病害侵染,理論上病害發生很輕。但是現實恰恰相反,絕大生、危害極其嚴重,不但給農戶增加了投資、勞務負擔,造成重大損失,而且過度施藥可能造成棚內果蔬產品農藥殘留超標,給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1-2]。
1 ? ?發生原因
1.1 ? ?棚內溫濕度管理失誤
農戶對棚內溫濕度把控不準、管理失誤,造成棚內溫度低、濕度高,導致植物病害的發生、蔓延。
1.2 ? ?重茬連作
在棚內多年連續種植同一種植物,重茬連作,導致棚內土壤及棚內各種設施上病菌逐年積累,殘留量多。
1.3 ? ?植物病殘體侵染
農戶平時操作時,經常把病果、病葉隨意扔在棚外,換茬時又將老秧拉出并堆積在棚外。病果、病葉上有各種植物病菌,在雨雪霧天、空氣潮濕時,會散發出大量的病菌孢子,漂浮在設施周邊的空氣中,當設施開啟通風口時,病菌隨著空氣進入設施內,會不間斷地侵染棚內植物,誘發各種病害。
1.4 ? ?植株抗逆性較低
許多農戶在棚內栽培植物仍按照傳統露地栽培方式,實行平畦栽植或溝內栽植,灌溉時大水漫灌,造成土壤板結、土壤缺氧,制約了植物根系發育,扎根淺、發根量少、根系活性差,導致植株衰弱,植株抗逆性降低。此外,棚內空氣濕度高,為病菌孢子萌發、侵染創造了極佳的環境條件,必然導致嚴重發病。
2 ? ?預防措施
根據溫室、大棚等保護地設施病害發生及流行原因,應抓住關鍵環節,采取相應技術措施,預防病害發生。
2.1 ? ?高溫悶棚
每年7月初至8月中旬,利用夏季高溫進行高溫悶棚。先清除地膜,拔出老秧,將操作行的溝底、溝坡表層6~8 cm厚的土壤培到栽培壟上,再將拔出的老秧均勻鋪設在操作行溝內,把土壟的全部土壤掘起,覆蓋在老秧上,堆成高30~35 cm、底寬80 cm的高壟。用先端削成尖形、直徑3~4 cm的木棍或鐵棍在新土壟上扎洞,洞深35 cm左右、洞與洞之間的距離為25 cm左右。擦凈農膜,用透明膠帶粘補破裂處,做到棚膜透明光亮、嚴密封閉,并拉緊壓膜線,提高溫室保溫效果。棚內點燃百菌清煙霧劑、灰霉清(或農利靈)煙霧劑各12 kg/hm2,地面撒施敵敵畏7.5 kg/hm2。然后封閉棚門,高溫燜棚15~20 d,殺滅棚內與土壤中的各種病菌、根結線蟲和地下害蟲。
2.2 ? ?規范日常管理
在日常管理時,要將病葉、病果和摘除的老葉片移至棚外,將其徹底掩埋入土或者覆上薄膜,讓其自然發酵,防止暴露在空氣中,引起病殘體散發病菌,侵染植株、傳染病害[3]。設施管理人員進棚后,要在操作室內更換外衣和鞋子,避免帶菌入棚,并注意關閉棚門,防止其他人員進棚帶入病菌,誘發病害。棚內通風要開頂部通風口,不宜開啟底風口;頂風口通風,棚內熱氣流上升,能阻擋棚外周邊空氣中的病菌進入棚內誘發病害。
2.3 ? ?實行壯苗栽培
幼苗生長發育期間,關鍵是要培育壯苗,要充分調動植物自身的免疫力與抗逆性,促進植物體健壯生長,提高其抗逆性,減少病害發生。一是實行大營養缽育苗,增加營養基質體積與幼苗生長空間,維持幼苗充足的光照條件和較高光合效能。二是改苗床噴灌、漫灌、滴灌為土壤基質底下滲灌,保持土壤疏松透氣,促進根系發達,提高根系活性。三是及時、適時噴灑氮、鉀、鈣、鎂、磷等營養元素和紅糖液,給葉面補充營養物質,提高葉片的光合作用,促苗健壯。四是適時噴灑植物細胞膜穩態劑、植物基因活化劑、生物菌制劑,優化植物生育環境,提高細胞活性,激發植物自身抗逆性,預防病害發生[4]。
2.4 ? ?改善設施內環境
設施內經常發生灰霉病、霜霉病、菌核病、疫病、蔓枯病、葉霉病、莖基腐病、根腐病、銹病、白粉病、葉斑病、青枯病、潰瘍病、軟腐病、角斑病等病害,一般是在高濕度時,尤其是棚內起霧、結露,植物體表面存有水滴、水膜且溫度條件適宜下才能發病,其發病最適宜溫度在15~26 ℃之間,氣溫高于30 ℃難以發生病害。因此,要創造一個不利于病菌萌發、侵染、繁殖、發展,而利于設施植物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生產中應選用無滴消霧農膜,消除棚膜滴水;棚內土壤全面覆蓋農膜,減少土壤水分蒸發;科學調控棚內空氣溫度、濕度,使棚內溫度在晴天時維持在28~35 ℃之間,陰天時溫度控制在13~18 ℃之間,避開發病適宜溫度;夜晚要適度通風,預防棚內起霧、結露,棚內即便存有病菌,也會因為棚內空氣溫度、濕度不適宜而難以萌發、侵染,減少病害發生。
2.5 ? ?科學用藥
每次天氣變化之前,事先噴灑相關防病藥劑。若遇到連續陰雨雪天氣超過5 d時,及時在夜晚點燃防病煙霧劑,預防病害發生。
3 ? ?參考文獻
[1] 徐淑萍.蓮都區設施栽培蔬菜病害發生趨勢及防治技術[J].中國農業信息,2016(2):81-82.
[2] 季希武.桃樹設施栽培主要病害防治[J].河北果樹,2018(1):55.
[3] 范玉香.設施栽培中茄子三大主要病害的防治[J].吉林蔬菜,2013(10):36-37.
[4] 徐婉莉.溫州地區設施栽培蔬菜病蟲害調查及三個主要病蟲害的防治試驗[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