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泰(1898年8月——1967年9月),男,中共黨員,生前系鞍山鋼鐵公司工會副主席、煉鐵廠副廠長。
孟泰是鞍鋼工人階級的優秀代表,是新中國第一代全國著名勞動模范,他的一生是為國家為企業無私奉獻的一生,是艱苦創業拼搏奮斗的一生,他把畢生精力都獻給了熱愛的鋼鐵事業。他愛廠如家、超常奉獻,身不離爐臺、心不離群眾,在恢復和發展鞍鋼生產中作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鋼鐵戰線老英雄”。他先后8次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出席中國工會第七次、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并當選為執行委員。
作為鞍山解放后第一批發展的產業工人黨員,孟泰帶領鞍鋼廣大工人建成了著名的“孟泰倉庫”,成為新中國工人修舊利廢的帶頭人。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他主動擔任護廠隊員,把行李扛到高爐旁,隨時準備用身體護衛高爐。他大搞技術攻關,設計制造成功的雙層循環水給冷卻熱風爐燃燒筒提高壽命100倍。在蘇聯停止供應大型軋輥,致使鞍鋼面臨停產的嚴峻考驗面前,他組織500多名技協積極分子開展了從煉鐵、煉鋼到鑄鋼的廠際協作聯合技術攻關,先后解決十幾項技術難題,并自制成功大型軋輥,填補了我國冶金史上的空白,譜寫了一曲自力更生的凱歌。
孟泰一心跟黨走,在鞍鋼恢復生產過程中立下了卓越功勛。他1926年就進了當時日本人開辦的鞍山制鐵所,成了煉鐵廠的配管工,經歷了日本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勢力的雙重壓榨,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的新中國發自內心地擁護和熱愛。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8月,他聽從黨組織安排,舉家來到當時的解放區通化,帶領工友們順利完成了兩座小型煉鐵爐的修復任務,受到通化鐵廠的表彰。
1948年年底,遼沈戰役勝利結束,孟泰回到鞍山。當時的鞍鋼由于屢遭戰爭的破壞,已是一片廢墟,恢復建設面臨既缺乏器材也沒有資金的窘境。他積極響應黨中央要求鞍鋼盡快恢復生產的號召,冒著風雪,跑遍十里廠區尋找器材。不僅自己沒日沒夜地干,他還動員煉鐵廠的十幾名工友一起干,幾個月內收集了上千種材料、上萬個零件,建起了“孟泰倉庫”。“孟泰倉庫”在1949年煉鐵廠二號高爐修復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整座高爐300余件配管材料,幾乎全出自這里。在孟泰的帶領下,鞍鋼職工掀起了獻交器材的熱潮,為恢復生產創造了有利條件。7月9日,鞍鋼召開慶祝開工大會,他在會上被授予“一等功臣”稱號。8月15日,在鞍鋼立功競賽運動慶功大會上,他又獲評“特等功臣”稱號。
孟泰全心為鞍鋼,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高爐上。為了修復高爐,他把工廠當成了自己的“家”,經常幾天幾夜不回家。一、二、三號高爐點火前后,他干脆住進了煉鐵廠。他提出了“寧叫人找事故,不叫事故找人”的口號,并根據自己維護高爐的經驗,總結出維護高爐的操作方法,至今仍在使用。1950年,他先后為瓦斯貯藏器裝上了防塵罩,為檢修高爐的架工師傅設計和制作了卷揚機。在鞍鋼恢復生產的最初幾年里,經他提議和主持的小發明、小改革不計其數。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美帝國主義出動飛機在我國邊境進行狂轟濫炸。在危急關頭,孟泰不顧個人安危,把行李扛到高爐旁,日日夜夜守在高爐旁。每當空襲警報拉響時,他就抓起大管鉗子,像哨兵一樣警惕地站在高爐總水門前,舍生忘死地守護高爐。同年8月,四號高爐發生了鐵水遇冷水爆炸事故,他不顧生命安危沖上爐臺,關閉了水管閥門,阻止了爆炸的繼續發生,保護了高爐的安全。
孟泰把多年摸索和積累的高爐維護經驗傳授給職工,組織職工圍繞生產開展技術革新和技術攻關,會同王崇倫等鞍鋼的全國勞動模范開展技術協作,推動了鞍鋼技術革新運動蓬勃發展,形成了“兩參一改三結合”的企業管理新模式,成為毛澤東主席批示的《鞍鋼憲法》的核心內容。
孟泰堅守初心,勇擔使命,始終保持產業工人的優良作風。在擔任煉鐵廠副廠長、鞍鋼工會副主席期間,他經常深入現場解決生產實際問題,時刻把職工群眾的冷暖掛在心上。在三年困難時期,為使工人保持體力,不影響生產,孟泰把自己女兒靠挖野菜喂大的兩頭豬送到廠里,為全廠職工改善伙食。得知一批生病職工因為床位短缺而不能住院治療,他買來廢鋼管,組織青年突擊隊自制鐵床,既解了燃眉之急,還節省了費用。在“文化大革命”中,面對遭受嚴重破壞的鞍鋼生產,他頂著各種壓力,使鞍鋼的生產秩序免于遭受各種各樣的沖擊。在擔任鞍鋼煉鐵廠副廠長的8年中,他是身不離勞動、心不離群眾的優秀干部。1967年9月,積勞成疾的孟泰在北京病逝。
孟泰的高尚品質和優良作風,給鞍鋼數十萬職工留下了寶貴精神財富,以他為代表的鞍鋼英模人物鑄就了“創新求實拼爭奉獻”的鞍鋼精神,激勵著一代代鞍鋼職工為推動國家經濟發展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