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新民市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實施“活水暢流”工程,扎實做好抓基層、打基礎工作,有力發揮村級黨組織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核心引領作用、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進一步聚焦黨建工作重點、增強組織活力、興村富民,吹響了以黨建促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的集結號。
抓源頭,培育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新民市委把以黨建促脫貧攻堅、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作為“一號工程”,成立了由市委辦牽頭,組織部、農經局參與的調研課題組,先后到海城、北票等地學習典型經驗,深入全市29個鄉鎮(街)實地調研,召開4次由鄉鎮(街)黨(工)委書記、部分村黨組織書記參加的座談會,進一步摸清了全市335個村的“家底”,并隨后在第一時間成立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領導小組,印發了《新民市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實施方案》《關于實施“活水暢流”工程強化黨建引領促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為下一步工作的開展指明了方向。
胡臺鎮車古營子村是水稻主產區,因集體經濟薄弱,道路環境長期得不到治理,黨員群眾對村“兩委”班子有很大意見。今年上半年,村“兩委”干部認識到,把土地確權登記工作做實了,村里就會有“來錢道”。說干就干,經過黨員干部的共同努力,最終新丈量出稻田2000畝,對外發包后,村里一下子就增加了200萬元的集體收入。村黨支部書記高明元高興地說:“有了這筆收入,就再也不愁沒錢給百姓干實事了!”
全市第二輪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工作預計在今年年底前全部結束,一些先行先試的村集體已經嘗到了甜頭。經測算,通過利用土地確權成果,全市335個行政村,平均每村每年最低可持續增收10萬-15萬元。
引活水,全面增強駐村幫扶力量
今年起,市委將26個軟弱渙散村調整為市級領導干部的包扶聯系點,有力助推了全面完成整頓轉化任務的進程。同時,開展“愛心幫扶”工程,廣泛動員有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企業、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工作,大力鼓勵社會鄉賢和大學畢業生返鄉創業,通過結對幫扶、投資興業、合作經營等多種方式,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建設。此外,對全市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由鄉村干部進行定點幫扶,采取“一幫一”“一幫N”“N幫一”等多種方式,逐級分配包保對象,實現不落一戶、不落一人。
為激活村級組織這池春水,向村級組織選派第一書記無疑是最有力的舉措。2018年3月末,沈陽市委向新民選派了86名駐鄉村干部,同時,新民市委通過層層選拔、嚴格考核,也先后選派40名后備干部、208名年輕干部駐村擔任第一書記,實現了選派工作“全覆蓋”。工作實踐中,各級黨組織為他們貢獻聰明才智、發揮應有作用創造了各種便利條件,配合幫助選派干部盡快進入角色、增強黨建知識素養、錘煉堅強過硬作風。目前,通過駐村第一書記和“三聯五幫五送”市管干部聯系點的雙重幫扶引領,有效改善了村“兩委”班子結構,推動了抓基層黨建促精準脫貧工作成果。全市駐村選派干部按照“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的工作目標,走訪黨員群眾10萬余戶,與520余戶困難群眾結成幫扶對子,為村級黨組織辦好事實事1300余件(次)。
水暢流,創新模式解決發展瓶頸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根治頑癥痼疾。新民市委通過開展以百村增收示范、干名干部領航、萬名黨員助力、全域振興發展為主要內容的“四大專項行動”,讓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領銜擔綱唱“主角”。
實施百村增收示范行動,探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六種模式”(合作服務、產業帶動、資源盤活、土地增減掛鉤、旅游開發、土地流轉),有效解決工作推進中遇到的各類難題,使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沒有阻力、沒有障礙。目前,全市80%以上村因村制宜,實現“一村一業”“一村一品”,有集體收入的村達到了275個,占行政村總數的82%,其中年均集體收入超過10萬元的村達到68個。
實施干名干部領航和萬名黨員助力行動,開展“萬名黨員進黨校”“萬名黨員認崗位、踐行動、立新功”活動,推動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當好組織者、推動者、先行者。全面推廣周坨子鎮大坨子村“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黨建脫貧帶富模式,讓黨員干部行動起來、把貧困戶帶動起來,1.2萬名農村黨員認領扶貧攻堅崗位,在服務農村改革發展的主戰場上立新功、創佳績。
以開展上述三個專項行動為引導,最終以全域振興發展行動為落腳點和收口目標,全市廣大農村黨員群眾信心滿滿、干勁倍增。
強根基,夯實黨在農村執政基礎
新民市委以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為重點,著力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者隊伍。實施村“兩委”干部素質提升工程,對村干部進行分類管理,對改革發展和創新意識強、引領農村產業發展效果好的“一強一好”型干部,給予重點培訓;對不思進取混日子、工作效果不明顯、群眾意見較大的村黨組織書記堅決予以調整。今年年初以來,先后撤換了7名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書記。同時,為建立正向激勵機制,正探索為符合條件的村黨組織書記繳納養老保險,以充分激勵農村基層干部干事創業、擔當作為的積極性。
近年來,新民市委始終倡導以鄉村組織振興帶動鄉村產業振興、鄉村人才振興、鄉村文化振興、鄉村生態振興。為打造堅強過硬的村“兩委”班子,新民市委以“六個好”為標準,開展村級黨組織星級管理考評工作,連續兩年從黨建基金中列支140萬元評選表彰了103個村級黨建示范點。同時,市委組織部會同紀檢監察、政法等部門,出重拳解決個別村利用宗族宗教宗派和黑惡勢力干擾滲透問題,還農村一片清朗天空,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堅實組織基礎。
為推動形成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建設,新民市委強力推行“四議一審兩公開”民主議事制度,全面推行了農村發展黨員“三單制”(推薦制、票決制、公示制)工作。推動全市各行政村建立農民信得過、行得通、接地氣的“村規民約”,探索實行“一村一警一律師”制度,推行設立道德評判團、紅白理事會等民間組織,努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格局。同時,為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有條件的村培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購銷大戶和農民經紀人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電商、微商等農產品營銷新業態新模式。扶持有條件的示范村發展體驗農業、休閑農業、創意農業、康養農業等新業態,形成特色主導產業,促進農民增收創收。
目前,全市有規模以上農事龍頭企業6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790家,帶動農戶32萬戶;“小梁山”西瓜、公主屯蛋雞等8個農業品牌獲得國家地理標識認證;2018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577元。以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為先導,新民市打造高標準“四化”融合發展示范區的宏偉藍圖正逐步實現。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新民市委通過實施“活水暢流”工程,以新載體新機制新舉措,凸顯了新擔當新作為新面貌,正以實際行動打造新民樣板,奮力譜寫新時代黨建引領促鄉村振興、促脫貧攻堅的新民篇章。
(作者單位,新民市委組織部)
本欄編輯/常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