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課人:沈陽市皇姑區新樂街道新南社區黨委書記 王莉紅
要讓群眾接納,從來沒有什么“秘訣”,前提就是“不要裝樣子、端架子、擺譜子,而要掏心窩子”
多年的工作實踐使我深深感覺到,傳統的“單位黨建”模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發展,新時代黨建要求我們從單純依靠行政管理向多方協調轉變,只有不斷創新思路,才能更好地突破黨建工作向縱向延伸的瓶頸。作為黨員干部,我們要將服務群眾“暖心”、解決疑難“同心”、隊伍管理“連心”貫穿工作始終,搭起服務群眾的橋梁。
“暖心”服務,辦好百姓共同盼的“事兒”。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要讓群眾接納,從來沒有什么“秘訣”,前提就是“不要裝樣子、端架子、擺譜子,而要掏心窩子”。我和同志們結合社區實際,發揮黨組織和黨員“四種”力量的作用,即以社區黨委為核心、社區黨員為骨干、大黨委成員單位為依托、樓組長黨員志愿者為基礎力量,讓服務觸角向特殊人群延伸,切實解決好百姓家門口的困難。堅持以社區黨員為骨干,以為老年人服務為重點,開展面向老、幼、殘、孤、困、優撫對象的助困服務。社區黨委成立以雷鋒精神為引領的志愿者服務隊,在黨員中開展一對一幫扶,即一個年輕黨員帶動一個老黨員的互助服務。引進健康醫療服務隊伍守護大家的健康。充分發揮黨員志愿者、學雷鋒志愿團隊的特長,按需選擇自己服務的崗位,在轄區內開展獻愛心送溫暖活動,為社會優撫對象、孤寡老人、病殘人員提供清掃、購物、就醫、護理等服務。
“同心”共議,破解老舊小區管理難的“題兒”。一個安全優美、舒適和睦的生存空間對于形成和諧人際關系、維護社會安定團結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為人民謀幸福的具體體現。怎樣管理好老舊小區,一直是我們思索并著力破解的問題。眾所周知:小區是大家的,解決問題也要靠大家,只有這樣,居民才有歸屬感,才會愛這個家。于是,我和社區黨員走進居民中間,多方征集意見,看看大家需要啥,共同研究干點啥。經過多次研討和實地勘驗,社區文化建設、環境改善、道路修繕、規劃停車位等看似很難的問題,最終以自我管理模式得以解決。同時,還積極利用區域資源,組織居民代表和大黨委成員單位共同商議,利用各種節日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通過扶貧幫困、政策咨詢、路邊攤衛生規范管理、普法宣傳等方式,使黨的工作在活動中彰顯力量。許多居民感慨:“小區變好了,房子升值了。”
“連心”同力,帶好服務群眾的“人兒”。“群眾利益無小事”是每一位黨員時刻銘記于心的理念,也是社區工作者最樸素的情感。作為社區黨委書記,帶好隊伍責無旁貸,讓眾人的力量凝聚到一起才是根本。社區干部要把做好“三種人”當作自己的工作準則,即黨支部的“負責人”、社區建設隊伍的“帶頭人”、黨員和群眾的“貼心人”,在政治上起把關導向作用,在處理錯綜復雜的矛盾中起協調平衡作用。因此,要求同志們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也把這種責任和使命傳遞給大家,進而帶動社區自管黨員,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要把群眾當作與自己血脈相連的親人,深入群眾,傾聽民聲,了解群眾所思、所盼,在為群眾排憂解難中建立感情,與群眾交心談心。如今的社區,理論學習有宣講團,志愿服務有工作隊,矛盾調解有“說和人”,小區管理有巡邏員。時時有黨組織的聲音,處處有黨員為民服務的身影,服務群眾的橋梁愈發堅實,百姓在家門口有了幸福感、安全感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