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含儉 楊永華


嘹亮的軍號聲再次在軍營響起——從2018年10月1日起,我軍全面恢復播放作息號,下達日常作息指令。今年8月1日,新的司號制度在全軍施行。
最近,筆者來到遼寧省軍區鞍山第二干休所,傾聽曾經靠一把軍號嚇退敵軍的志愿軍老戰士鄭起講述他與軍號的不解情緣。
參軍當上司號員
1932年1月5日,鄭起出生于黑龍江省海倫縣的一戶貧苦人家。兩歲時,父親因病離世,母親改嫁,扔下年幼的鄭起與爺爺相依為命。13歲時,爺爺病故,鄭起成為孤兒,要過飯、放過豬,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生活。1946年,東北民主聯軍來到海倫縣,領導廣大貧苦農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改運動。1946年7月,14歲的鄭起報名參軍。首長見他年小體弱,打算分配他到團部當衛生員和理發員,鄭起卻執意請求去了號兵班。
為把上百個號譜背得滾瓜爛熟,鄭起勤學苦練,嘴唇腫了消、消了腫,訓練結束時,小號里都能倒出水來。“苦練朝夕,就是為了打仗時無論在什么條件下、遇到什么特殊情況,都能把軍號吹響,能準確無誤地將指揮員的命令傳遞出去。”鄭老嚴肅地說,“戰場上一旦吹錯軍號,后果不堪設想。”
1948年10月1日,鄭起奉命隨部隊的第一梯隊向錦州北面的重鎮義縣進攻。為了讓軍號聲傳得更遠,更好地鼓舞士氣、指揮進攻,鄭起爬到房頂上吹響了沖鋒號。僅用10分鐘,第一梯隊便突破義縣城防,站在房頂上的鄭起卻被敵人打來的炮彈直接掀到了地上,炮彈皮從頭部左耳下部貫穿,所幸沒傷到大腦。等他醒來時,發現自己已經被送到后方養傷。
沒等痊愈,鄭起就積極要求回到部隊,為了人民的解放南北轉戰。在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后,鄭起隨所在連隊——志愿軍第39軍116師347團7連入朝作戰,再立新功。
軍號嘹亮智退敵
1950年12月31日,志愿軍開始發起第三次戰役,也稱“新年攻勢”。擔任突破任務的我第39軍116師,以346團、347團為第一梯隊,一舉突破敵“三八線”防御陣地,勇猛地向南追擊。戰至1951年1月2日,敵全線敗退。3日凌晨,347團攻占釜谷里地區,切斷了敵人的退路,發生了志愿軍首次與英軍的作戰。
3日3時30分,347團在行進途中,發現2公里外的釜谷里方向有汽車發動的聲音和燈光閃亮,偵察得知該敵是2日夜退下來的英軍400余人,坦克、汽車30余輛,占領了釜谷里學校和周圍高地。4時30分,347團1營和7連對敵人形成包圍,斃敵300余人,俘敵60余人,擊毀、繳獲汽車、裝甲車、坦克30輛,余敵向西南木回里方向和正東高地逃竄。
拂曉后,據守在學校以東及東南高地的敵人以猛烈的炮火向我方射擊,我側翼受到嚴重威脅,團部遂命令7連迅速攻占該高地。連長、指導員、副連長分別率一部分戰士迅猛沖擊,相繼攻占了正東及東南的3個高地,并全殲了守敵。
8時許,西南高陽方向的敵人在坦克引導和炮火掩護下,向釜谷里發起猛烈攻擊,妄圖解救被圍之敵,7連依托所占領高地的地形頑強抗擊。到11時許,7連已連續打退敵人3次進攻,一直在前線指揮的師參謀長薛劍強中彈犧牲,連長身負重傷,被戰士強行背離戰場,連指導員及班以上干部大部分犧牲;到敵人第4次撲上來時,副連長也犧牲了。此時,7連陣地上已經沒有了指揮員。危急時刻,擔任連部司號員的鄭起挺身而出,拿起連長的駁殼槍指揮戰斗。
此時,7連已經與團指揮所失去聯系,全連戰士連傷員在內僅剩下19人。借著敵人停止攻擊的間隙,鄭起急忙召集陣地上的6名黨員研究制訂反擊方案。19名戰士被編成3個戰斗小組,每個戰斗小組配備一挺機槍,部署在前沿陣地上,準備迎擊敵人新的進攻。
在鄭起的指揮下,7連接連打退了敵人兩次小規模的進攻,陣地儲備的彈藥越來越少。鄭起在機槍手李家福的火力掩護下躍出戰壕,飛速地從一個彈坑跳進另一個彈坑,冒著槍林彈雨沖過敵人十多米長的火力封鎖線,在敵人尸體堆里迅速搜集了10多條子彈袋和幾個手榴彈,頭頂手拉返回戰壕。
戰友們有了彈藥的補充,戰斗激情倍增。面對成群進攻的敵人,鄭起不停地變換著射擊位置,不斷給戰友們鼓勁加油。敵人幾度沖進7連戰壕,都被戰士們用刺刀、石頭、槍托打了回去。在最緊急的時刻,鄭起拿起自己心愛的軍號,吹響了沖鋒號。
“這是一種銅制的樂器,能發出一種特別刺耳的聲音。在戰場上,它仿佛是非洲的女巫,只要它一響起,共產黨軍隊就如著了魔法一般,全部不要命地撲向聯軍,每當這時,聯軍總被打得如潮水般潰退。”“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曾在《朝鮮戰爭回憶錄》里這樣描述志愿軍的軍號。鄭起吹響的軍號聲極大地迷惑和震懾了敵軍,面對隨著軍號聲躍出戰壕的志愿軍戰士,他們的第一反應是—扭頭就跑。
見我方沒有增援部隊出現,驚魂未定的敵人這才知道上了當,他們氣急敗壞地發動了又一次進攻。面對數十倍于己的敵人,7連此時幸存的7名勇士沒有畏懼,沒有后退,向進攻之敵進行猛烈的回擊,陣地上又是火光一片。
17時10分,我軍陣地后方東北角升起了5顆紅色信號彈,我軍主攻開始了。鄭起躍出戰壕,再次吹響了沖鋒號,陣地上的戰士們和趕來的主力部隊向敵人發起了猛烈攻擊,終于取得了戰斗的勝利。7連83名指戰員,在陣地上堅守了整整一天一夜,打到最后只剩7人,為我軍主力部隊消滅英軍“皇家來復槍團”和重創英軍“皇家重型坦克營”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號譜旋律永在心
戰后,鄭起榮立特等功,并被志愿軍總部授予“二級戰斗英雄”稱號。1952年,鄭起作為志愿軍英模代表參加了國慶觀禮,受到了毛主席的親切接見。在招待宴會后,毛主席專門請鄭起等戰斗英雄到家里做客,還為他簽名以示嘉勉。
鄭起離休后,將主要精力用于宣講紅色故事、革命傳統,先后為地方學校、工廠、機關、部隊作報告幾百場,2012年榮獲“遼寧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稱號。時隔數十年,鄭起仍清晰地記得每一首號譜的旋律.這些曲調早已刻在了他的腦子里。
“雖然我已經88歲了,可當年釜谷里的軍號聲,我永遠忘不了。如今,軍號聲又回到了軍營,讓我備感親切,備受鼓舞!我們要永遠懷念先烈,學習他們的革命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自己的貢獻!”鄭起拉著筆者的手,動情地說。
本欄編輯/牛澤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