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銀 榮建豐
如何科學地選擇阻燃防護服,是眾多需求方需要面臨的問題。本文針對常見的幾個認識誤區,作一些分析和說明。
石油、化工、天然氣等行業從業人員,在易燃易爆的環境中作業,面臨著較為巨大的風險。近年來,由閃火轟燃帶來的火災事故并不鮮見,已經嚴重威脅到作業人員的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作為火災事故中生命防護的最后一道防線,阻燃防護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配備阻燃防護服以降低火災事故中作業人員的傷亡率,已成為構建安全生產預防體系中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
根據國家標準的釋義,阻燃防護服是指在接觸火焰及熾熱物體后,在一定時間內能阻止本身被點燃、有焰燃燒和陰燃的防護服。通俗來講,就是離開火源后不繼續燃燒從而避免給穿著者帶來持續性二次傷害的服裝。因材質和款型結構設計的不同,市場上的阻燃防護服品類眾多,性能各異。如果需求方對材料、阻燃服標準等方面的專業認識不夠,容易在采購過程中陷入一些誤區。因此如何科學地選擇阻燃防護服,已成為眾多需求方需要面臨的問題。下面針對常見的幾個認識誤區,作一些淺顯的分析和說明。

阻燃防靜電服
有不少企業存在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國家標準代表的是對產品的最高技術要求。恰恰相反,國家標準代表的是國家對該種產品市場準入的最基本技術要求,層級最高,法律效用最高,技術要求最低。行業標準、企業標準應符合國家標準,其技術要求應等于或高于國家標準。涉及生命健康安全的強制性國家標準是為安全兜底,必須強制性實施。因此,企業在選擇阻燃防護服時,應該立足于實際需求,結合作業狀態,增加或提高個別技術指標。比如在阻燃防護性能的基礎上增加防靜電指標;存在電弧風險的工種,增加適合的防電弧指標;常接觸化學液體的工種,增加適合的防化學品飛濺指標或防酸堿指標;夏季貼身穿著的服裝,適當提高透氣指標,嚴格限制甲醛、異味、有害物含量指標;北方寒冷地區增加保暖指標;作業動作強度和幅度較大的工種,可適當提高強力指標等。符合國家標準的產品是達標產品,只有符合企業實際需求的產品,才能算是“最好”產品。
很多企業在采購阻燃防護服時,為了控制成本,在產品滿足標準的基本要求下,往往選擇市場售價最低的產品,認為采購市場售價最低的產品,就是將成本控制到了最低。這是一個認識誤區,將該產品的采購成本等同了使用成本。
對于企業來講,產品的使用成本才是真正需要關注具有實際意義的成本指標。除了采購價格外,使用成本和產品的生命周期及該周期內的風險成本有關,可以簡單表示為使用成本=(采購成本+風險成本)/生命周期。生命周期既可以用時間如年、月來計算,也可以用洗滌次數來計算,無論采用哪種方法,都反映了產品的耐用性能和使用壽命。因此,采購價格的低廉,并不意味著實際使用成本是低的。舉個例子,目前市場上使用后整理阻燃布料制作的阻燃防護服,價格是比材料阻燃布料的阻燃防護低,但后整理阻燃服本身的缺陷導致其生命周期短,且水洗后出現阻燃性能衰減,因洗滌和養護的條件不同,衰減速度還不同,持續使用中存在較高的風險成本。如以水洗次數來計算,后整理阻燃防護服一般水洗50 ~100 次后就存在著性能風險,而采用材料阻燃布料的比如芳綸布料的阻燃防護服,只要洗護得當,洗滌500 次以上性能仍不會產生太大變化,依舊符合標準要求。芳綸布料的阻燃防護服雖然市場價格比后整理阻燃防護服高,而按實際的使用成本來計算,采用材料阻燃防護服不一定高于后整理阻燃的防護服,風險成本更低。
阻燃防護服的防護性能基本來自阻燃布料的特性,而因最終對人體進行防護的成品是服裝,所以服裝的款型結構設計也應符合相應的安全性要求,否則可能帶來巨大的安全隱患。一些企業因對此考慮不夠,在定制阻燃防護服時,不聽勸阻,按照自己的想法怎么方便怎么來更改設計,帶來款型結構的安全隱患。以下是一個真實的案例。國內一家民營化工企業要定制一批夏季阻燃防護服,在做服裝采購的技術規范要求時,選擇了性能優異的高檔布料,在討論服裝款型時該企業執意要做成短袖,理由是夏季作業太熱,出事故概率本來就低,手臂又不是身體重要區域。最后,該企業的阻燃防護服采購技術規范里面只選用了國家標準關于布料理化性能要求的部分,而對于款型結構部分不作要求。不巧,服裝配備后不久,生產車間就發生了一起轟燃事故,在事故現場的兩名作業人員由于穿著了阻燃防護服,均成功逃離事故現場,無生命危險。遺憾的是,穿著的是短袖,兩人的手臂大面積燒傷,局部區域需要植皮治療。該企業追悔莫及,立即停用了老款服裝,改換服裝款式,再也不敢輕視款型結構的安全性設計要求。在國家標準中,對布料的理化性能和服裝款型結構均有明確的技術要求,二者缺一不可。
許多企業在選擇阻燃防護服裝時,往往會忽視服裝輔料的材料特性和要求,而恰恰是這些不被注意的細節,往往導致了二次傷害的發生。服裝輔料主要為縫紉線、拉鏈、扣具等,阻燃防護服國家標準中對輔料有明確規定,要求暴露于服裝表面的輔料均須采用阻燃不熔融的材質,否則就須用阻燃面料遮掩,這一規定就是為了避免火災中由非阻燃的輔料對作業人員造成二次燒傷、燙傷等危害,破壞服裝的整體防護性能。因此,在選擇阻燃防護服裝時,也要注意輔料的選擇,避免“因小失大”。
這是一個關于適用范圍和使用場景的認識誤區。有些企業想當然地認為阻燃防護服就是防火、不怕火燒的服裝,當遭遇火災事故時,就可以穿著阻燃防護服來進行滅火作業,甚至可以穿越火場。這是非常錯誤且危險的一種認識。在阻燃防護服國家標準中明確了阻燃防護服的不適用范圍:不適用于消防救援中穿用。阻燃防護服是在遭遇突發火災事故時,能最大限度保障事故現場作業人員安全逃離的被動防護裝備,而不是主動救援的裝備,這兩者區別明顯。專業的滅火防護服裝對性能和結構的要求更加嚴格,往往是多層結構,能夠承受更多熱量侵蝕,保護作業者不受熱傷害,并且須由受過專業訓練的消防員才能穿著使用,由非專業人員穿著普通阻燃防護服來進行滅火救援作業將會存在非常大的風險。
綜上所述,企業在選擇阻燃防護服時,應糾正一些認識上的誤區,進行科學合理的選擇。究竟選擇阻燃防護服應該重點關注哪些指標或者方面呢?筆者將十多年的經驗和心得分享如下:
第一,應綜合考慮材質、性能參數和價格,并同時對供應商生產企業的生產及品質一致性控制能力進行考察。
關于材質和價格方面,前文中已經有一些分析,但值得一提的是,后整理阻燃材質除了生命周期和價格的影響外,相比材料阻燃的防護服,其缺陷還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批次一致性差。后整理阻燃布料的阻燃性通過阻燃劑對纖維的包覆或滲透,與纖維發生交聯來實現。阻燃后整理后出現色變不一致,顏色對不準,批次內部、批次間阻燃性能不一致的情況。
二是存在甲醛控制風險。后整理阻燃布料其阻燃處理工藝過程中須添加甲醛,且阻燃劑與纖維的交聯中會持續釋放甲醛,所以布料中不可避免會含有甲醛,且一旦工藝控制不當容易造成甲醛超標。
三是布料厚重。目前,市場上的后整理阻燃布料主要材質為棉,由于棉纖維的強力較差,而且在進行阻燃后整理的過程中纖維強力又會進一步下降,因此為了達到國家標準要求,后整理阻燃的坯布往往需做得厚重,阻燃劑的包覆與滲透后進一步增重。
四是散發異味。后處理阻燃防護服常有酸味或尿素的氨味。
五是生產不環保。生產中排放有機磷,對環境不友好。
產品的性能參數和生產企業的品質一致性控制應該是進行關聯考慮的,目前大多數企業對于阻燃服的性能參數評估采信的是由第三方機構出具的檢驗報告,而對生產企業的生產及質量一致性控制能力,在這之前采信的是工業生產許可證(該認證已于2019 年9 月取消特種勞動防護用品政府強制性認證監管),但二者均無法真實反映企業對每款阻燃服性能及質量的控制能力。
美國在這方面的經驗和做法值得我們借鑒,他們所采用的是自愿性產品認證(UL 認證),認證模式除了產品標準符合性的檢驗外,對原材料及來源也要進行備案管理,同時對企業現場的設備、生產能力、工藝流程、質量控制等進行全方面的核查。到目前為止,我國欠缺勞動防護產品自愿性認證,慶幸的是,在國家相關部委的重視下,我們現在有了自己的SINOPPE 認證,該認證是經國家認監委批準的勞動防護用品自愿性產品認證,其借鑒了UL 認證模式并結合了我國的需求和特色,與UL 認證能實現認證互認,為需求方科學選擇防護用品提供了可靠抓手,助力勞動防護用品行業健康快速發展。
第二,阻燃防護服的款型結構設計應以安全性為基礎,適當結合時尚或個性要求。
許多企業非常重視員工的形象統一,為了彰顯企業的品牌形象和員工風采,主要采用定制化方式來設計企業的阻燃服款式和結構,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設計方案的安全性。但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一些企業對服裝的款型結構設計并沒有個性化要求,出于對規模、成本以及采購周期的考慮,更希望由阻燃防護服生產企業來提供可供選擇的質量合格、供貨快、價格又相對較低的產品,最好是企業有現貨供應。現狀是阻燃防護服的普及率嚴重偏低,數量少,基本是定制化模式,沒有一個統一的款型結構樣式,阻燃防護服生產企業無法提前預知客戶的個性化需求,無法備現貨庫存,交貨期長。廣泛存在的阻燃剛需,量少而分散,對需求企業和生產企業而言均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市場痛點。正是發現了市場的這一需求,不少機構和企業都在尋求解決辦法,結合即將頒布的《個體防護裝備配備規范》和即將推出《石油、化工、天然氣阻燃防靜電樣式服》手冊,另辟蹊徑,按行業特色分類進行了阻燃服的款型結構設計,為解決市場痛點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方案和樣式,在采購者和生產者之間架起了一座互通互認的橋梁。
相信在社會多方力量的努力和推動下,我國阻燃防護服市場會向著越來越科學、健康、合理的方向蓬勃發展。(本文作者吳銀,單位系優普泰科技有限公司;作者榮建豐,單位系中海石油氣電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