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景凱
2019 年 3 月 1 日,國務院公布《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條例》(國務院令708 號,以下簡稱《條例》)并于4月1 日起施行。《條例》的出臺與實施,對依法強化生產安全事故應急管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對《安全生產法》等法律法規以及國家今年來有關應急管理工作要求,在法律層面作出的規范,使應急準備、處置救援等管理措施有了更強的約束力。
當前,強化生產經營單位從業人員的應急教育和培訓,既是法律要求,更是加強應急準備、處置救援能力建設基礎。為了幫助大家了解如何開展員工應急培訓,結合《安全生產法》《條例》《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辦法》(應急管理部令第2 號,以下簡稱《辦法》)等法律法規,《國務院安委會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產安全事故應急處置工作的通知》(安委〔2013〕8 號,以下簡稱“安委會《通知》”),以及原國家安全監管總局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產經營單位一線從業人員應急培訓的通知》(安監總廳應急〔2014〕46 號,以下簡稱“原安監總局《通知》”)等要求,給大家作一介紹。
《安全生產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對從業人員進行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保證從業人員具備必要的安全生產知識,了解事故應急處理措施,知悉自身在安全生產方面的權利和義務。同時要求:未經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合格的從業人員不得上崗作業。《條例》第十一條,要求應急救援隊伍的應急救援人員培訓合格后,方可參加應急救援工作;《條例》第十五條、第三十條,不僅明確要求生產經營單位對從業人員進行應急教育和培訓,且對未進行教育和培訓的要依照《安全生產法》追究法律責任。
通過以上對國家法律法規的梳理,結合國務院安委會及應急管理部等部委對應急培訓工作的要求,可以概括出以下應急培訓工作要點:
1.對員工開展安全生產應急培訓是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的重要內容之一;
2.員工應急培訓工作應該做到全員、全覆蓋;
3.一線從業人員培訓內容重點包括“十項內容”;
4.一線從業人員培訓方式有“八種形式”;
5.對“三類人員”應開展“四種培訓”;
6.對教育和培訓走過場、考試代答等行為,以及監督檢查不到位的負責部門及人員要依法追究相應責任;
7.領導干部在應急處置時要做到“四個第一時間”;
8.基層班組、重點崗位、關鍵人員通過培訓要具備“五種能力”;
9.一線從業人員要通過培訓著力提升現場處置操作技能;
10.領導干部要通過教育和培訓不斷提升應急意識及概念技能。
下面進行具體介紹。
目前,法律上對從業人員進行應急教育和培訓作出了明確要求。依據現行的有關規定,生產經營單位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好這項工作。
安委會《通知》規定,生產經營單位必須認真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要求,加強從業人員應急培訓,組織開展演練,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原安監總局《通知》要求,企業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本單位所有一線從業人員進行應急培訓,確保其具備本崗位安全操作、自救互救以及應急處置所需的知識和技能。
由此可見,生產經營單位必須加強從業人員應急培訓工作,企業則要對所有一線人員開展應急培訓,也即全員、全覆蓋。從目前一些企業的應急培訓做法來看,基本上是采取“三類人員、四種培訓”的模式(見表1)。
原安監總局《通知》要求,企業要建立健全適應自身發展的應急培訓制度,保障所需經費,嚴格培訓程序、培訓時間、培訓記錄、培訓考核等環節。

表1 “三類人員、四種培訓”要求
依據原安監總局《通知》規定,企業要將應急技能作為一線從業人員必需的崗位技能進行考核,并與員工績效掛鉤,要建立健全一線從業人員應急培訓檔案,詳細、準確記錄培訓及考核情況,實行企業與員工雙向蓋章、簽字管理,嚴禁形式主義和弄虛作假。
特別提醒:對培訓制度不健全、培訓流于形式而引發嚴重事故后果的,將依法進行問責。例如,2015 年6 月1日發生的“東方之星”號客輪翻沉特別重大災難性事件,對重慶東方輪船公司勞動人事部負責公司人員培訓考核工作的負責人,因“未嚴格執行人員培訓考試考核有關規定和標準,監督檢查不到位,未及時發現培訓記錄代簽、考試代答等問題”負有主要領導責任,建議給予黨內嚴重警告、撤職處分。
原安監總局《通知》要求,企業要根據生產實際和工藝流程,全面準確地梳理各崗位危險源,明確各崗位所需共性的、特有的應急知識和操作技能。對一線從業人員應急培訓基本10 項內容應包括:
1.工作環境危險因素分析;
2.危險源和隱患辨識;
3.本企業、本行業典型事故案例;
4.事故報告流程;
5.事故先期處置基本應急操作;
6.個人防災避險、自救方法;
7.緊急逃生疏散路線;
8.初級衛生救護知識;
9.勞動防護用品的使用;
10.應急預案演練。
《通知》規定,企業要充分分析本單位一線從業人員的群體特性,編寫科學實用、簡單易懂的應急培訓讀本,采取以下形式進行培訓:
1.集中培訓;
2.半工半訓;
3.網絡自學;
4.現場“手指口述”;
5.師傅帶徒弟;
6.知識競賽;
7.技能比武;
8.應急演練。
《通知》指出,企業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本單位所有一線從業人員進行應急培訓,確保其具備本崗位安全操作、自救互救以及應急處置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對特種作業人員的培訓內容和培訓時間,提出“必須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的要求”。并重點強調要健全培訓制度,確保一線從業人員全部接受科學規范的應急培訓。
通過全員、全覆蓋應急培訓,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及分管安全生產應急工作的領導,應該在突發事件發生后具備“四個第一時間”應急響應能力,基層班組、重點崗位、關鍵人員應具備“五種能力”(見表2)。

表2 “四個第一時間”和“五種能力”
就目前國家法律法規等要求來看,一是注意:未經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合格的一線從業人員,不得上崗作業;二是強調:應急救援隊伍的應急救援人員培訓合格后,方可參加應急救援工作。違者將依照《安全生產法》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同時,從遏制生產安全事故的管理要求,結合提升應急能力的實際情況,特別是從《條例》的實施來看,各級政府對開展安全生產應急培訓工作的要求將會更加細致和嚴格,對從業人員上崗的應急能力要求和救援人員的應急資質檢查將會更加規范,生產經營單位必須嚴格依法加強應急教育和培訓工作,認真履行好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在提升員工隊伍和企業應急能力方面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