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本刊記者 趙苡萱

2019年10月14日,國家煤礦安監局新聞發布會現場
“截至 2019 年 10 月 12 日,全國煤礦共發生死亡事故128 起、死亡219 人,同比減少50 起、25 人,分別下降28.1%和10.2%;沒有發生特別重大事故。”這是在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煤礦安監局新聞發言人、事故調查司司長史寶中通報的2019年全國煤礦安全生產形勢。據史寶中介紹,2019 年以來,全國煤礦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
2019 年 10 月 14 日,國家煤礦安監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國家煤礦安監局辦公室副主任趙玉輝,國家煤礦安監局新聞發言人、事故調查司司長史寶中,監察專員鄭行周,安全監察司副司長李大生參加了新聞發布會。發布會通報了今年以來全國煤礦安全生產形勢、山東能源龍鄆煤業“10·20”事故的調查處理情況,并就煤礦沖擊地壓防治、煤礦安全生產綜合督查等情況答記者問。
2019 年是新中國成立70 周年,也是國家煤礦安全監察體制建立20周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煤炭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煤礦安全生產工作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回顧70 年煤礦安全生產的發展歷程,共實現了八個方面的歷史性跨越。
根據國家煤礦安監局辦公室副主任趙玉輝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經過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廣大煤礦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煤礦安全生產管理體制實現了由行業管理為主向“國家監察、地方監管、企業負責”工作格局的歷史性跨越;煤礦安全生產法律體系由行政管理向依法治理的歷史性跨越;煤礦安全基礎管理水平實現由粗放式向標準化、精細化的歷史性跨越。除此之外,煤炭產業結構、煤礦重大災害治理、煤礦科技保障能力、煤炭總產能和安全生產工作方面也取得了歷史性的跨越。
煤炭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實現由“多、小、散、亂”向大基地、大集團、大煤礦的歷史性跨越。其中,“多”是指1997 年全國煤礦數量最多時達8.2 萬處左右;“小”是指全國煤礦平均最小規模僅1.67 萬噸/年。“散”是指全國各地普遍開花,亂挖爛采。“亂”是指采礦秩序混亂、管理混亂,事故多發。20 世紀末以來,國家通過關井壓產、整頓關閉、兼并重組和去產能等政策措施,目前,全國煤礦數量減至5 700 處以內、平均規模達到92 萬噸/年。
煤礦重大災害治理實現由局部治理向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歷史性跨越。近年來,瓦斯等重大災害治理取得較好成效。據了解,2018年,全國煤礦較大以上瓦斯事故9 起,較2000 年的353 起,下降了97%;較大以上水害事故3 起,較2000 年的43 起,下降了93%。
煤礦科技保障能力實現由手工作業向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開采的歷史性跨越。趙玉輝介紹,目前,全國煤礦采煤、掘進機械化程度分別達到78.5%、60.4%;已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83 個,正在研發應用煤礦機器人5 類38 種。
70 年來,煤炭總產能實現由嚴重短缺向產能總體富余和供需基本平衡的歷史性跨越。本刊記者從現場了解到,全國煤炭產量由1949 年的3 243 萬噸增加到 2018 年的 36.8 億噸,約為1949 年的114 倍,滿足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煤礦安全生產工作實現由事故多發頻發向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的歷史性跨越。據趙玉輝介紹,2018年全國煤礦事故死亡333 人,比煤礦事故死亡人數歷史峰值1994 年的7 016 人,下降了 95.3%;2018 年全國煤礦重大事故2 起、沒有發生特別重大事故,比煤礦重特大事故歷史峰值1997 年的95 起,下降了97.9%;2018 年全國煤礦百萬噸死亡率0.093,比百萬噸死亡率歷史峰值1949 年的22.54,下降了99.6%,各項指標均創歷史最好水平。
在新聞發布會上,史寶中還介紹了 2018 年山東能源龍鄆煤業“10·20”重大沖擊地壓事故調查處理情況。目前,事故查處已經結案,調查認定該事故是一起沖擊地壓引發的生產安全事故。依據有關規定,給予24 名責任人員黨紀政紀處分,對事故有關企業及其主要負責人給予行政處罰。
目前,沖擊地壓災害防治是世界性難題,發生機理仍未研究透徹,為進一步提高煤礦沖擊地壓防治工作,國家煤礦安監局以及山東省針對沖擊地壓防治都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推動煤礦提升沖擊地壓災害防治能力。
根據國家煤礦安監局監察專員鄭行周介紹,山東龍鄆煤礦“10·20”重大沖擊地壓事故發生后,應急管理部、國家煤礦安監局黨組認真組織研究,針對沖擊地壓防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調研出臺了《關于加強煤礦沖擊地壓防治工作的通知》。從強化煤礦沖擊地壓源頭防治、強化沖擊地壓礦井巷道支護、強化防沖監測和措施落實、強化生產勞動組織管理、強化沖擊地壓礦井監管監察等5 個方面,提出了12 項具體措施。
國家煤礦安監局聯合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出臺了《關于加強煤礦沖擊地壓源頭治理的通知》。從嚴格控制新建礦井、分類處置存量沖擊地壓礦井、加快推進落后產能淘汰退出等7 個方面,提出源頭治理各項措施。
為解決沖擊地壓災害防治的這項世界性難題,國家煤礦安監局與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國家能源局等部門積極溝通,開展多次專題調研和深入探討,初步確定中國煤炭科工集團為牽頭單位,協調推進煤礦深部開采與沖擊地壓防治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設,推進沖擊地壓防治科技支撐和投入保障,推動煤礦提升災害防治能力。
此外,國家煤礦安監局還組織開展了“煤礦安全科技進山東”活動。結合全國科技活動周,圍繞沖擊地壓災害防治和煤礦智能化開采等主題,邀請了國內相關知名專家和科研團隊,于5 月22 日至24 日在山東省兗礦集團組織開展了“煤礦安全科技進山東”活動,幫助企業解決沖擊地壓災害監測、預警、防治等技術難題。
山東能源龍鄆煤業“10·20”重大沖擊地壓事故發生后,山東省深刻汲取事故教訓,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
一是采取“三限三強”措施,對沖擊地壓煤礦,嚴格限定開采深度、開采強度、采掘工作面人數;嚴格落實強支護、強卸壓、強監測等防沖措施。二是出臺了國內首部沖擊地壓防治省級法規——《山東省煤礦沖擊地壓防治辦法》,進一步規范和提高煤礦沖擊地壓防治工作。三是山東煤礦安全監察局、山東省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沖擊地壓礦井智能化工作的通知》,要求沖擊地壓礦井采掘工作面必須在2019 年底前實現智能化。目前,山東已有50%以上的礦井開展智能化改造工作。
國家煤礦安監局安全監察司副司長李大生介紹道,今年9 月,國家煤礦安監局組織開展煤礦安全生產綜合督查,共查處監管監察部門問題181條、煤礦企業隱患和問題643 條(其中重大隱患5 條),責令停產(停建)整頓煤礦8 處,停止采掘工作面作業18 個,暫扣煤礦安全生產許可證2 個。
通過綜合督查,推動了屬地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落實,嚴厲打擊了一批違法違規行為,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 周年營造了安全穩定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