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脫貧攻堅力度的加大,許多貧困縣在脫貧摘帽后,脫貧并沒有得到可持續的發展。為能切實解決貧困縣“扶貧易而固貧難”的問題,以宿州市靈璧縣為例,探討影響靈璧縣精準扶貧工作的因素,挖掘靈璧縣在脫貧攻堅具體過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及遇到的問題,研究有效完成長效精準扶貧任務的機制,并給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脫貧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精準扶貧、脫貧攻堅也是我國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而明確的一些解決貧困問題的理論有助于更快更有效的實施精準扶貧的工作。
經濟學家羅格納·納克斯提出,貧困會導致供給和需求的惡性循環。為了實現脫貧,國家、政府和地方應該增加對貧困地區的投資,使貧困地區收入增加,儲蓄增加,才更有利于擺脫這種惡性循環。目標瞄準型理論則表明,貧困地區人民不應該只是享受社會福利,而是要積極創造價值,成為發展的推動者。這一理論則有效的剖析了返貧阻斷的實質,不能讓窮人坐享其成,通過窮人自力更生積極創收,才能更有效的鞏固脫貧成果。
靈璧縣的脫貧攻堅措施由“輸血”和“造血”雙向并驅,且逐漸將重心由“輸血”轉向“造血”,靈璧縣提出產業脫貧等十大扶貧工程,通過多種措施的綜合帶動,形成了全方面多層次的脫貧戰略,通過整理歸納,以下將重點闡述靈璧縣在產業脫貧,政府帶貧,金融扶貧和企業帶貧四大脫貧機制。
靈璧縣結合自身實際,依托旅游產業、新能源產業和特色種植業等,不斷提升脫貧攻堅質量。靈璧縣是靈璧石的原產地,也是亥下之戰遺址所在,依托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自然風光,堅持走特色生態旅游路線,培育地方特色品牌;堅持“旅游業+”模式,促進旅游業與相關產業之間的融合,拓寬增收渠道;創新旅游形式,將觀賞性旅游與體驗式旅游相結合。靈璧光照資源充足,通過簽訂協議,確保每村都能有一個光伏農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村級光伏電站和戶用集中式電站也將執行按國家規定的光伏扶貧價格,確保農民可得收益。靈璧縣地處平原,適合發展種植業,通過增加技術研發,為傳統種植業注入新活力。
政府圍繞脫貧工作給出理論和實踐雙指導,組織和政策雙保障,技術和資金雙支持。靈璧縣原有基礎設施薄弱,醫療衛生保障不足,整體教育水平不高。為此,靈璧縣新修鐵路公路,新建水廠,加大防洪灌溉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實現貧困村光纖入村率、寬帶覆蓋率全覆蓋,加強信息化程度;靈璧縣提出貧困人口健康脫貧“351”和“190”政策,健全醫療保障體制;靈璧縣不斷提高教育支出在政府總支出中的比重,加強貧困村教育資源配套設施,提高整體師資力量,確保貧困戶子女順利完成學前教育、義務教育甚至高等學校教育。
一方面,通過銀行發放小額信貸給貧困戶,降低借貸門檻和借貸成本,鼓勵貧困戶將獲得的扶貧小額信貸投入到企業中去,即帶資入股,不僅增加企業發展資本,也能讓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完成資金良性循環;另一方面,貧困戶有權優先參與到企業生產中去,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成為上崗職工。此外,靈璧縣還將繼續發展以貧困村為主體的農業合作社,實現村級聯合,優勢互補。
基于以上三大機制,靈璧縣當前仍存在幾大主要矛盾:貧困戶和貧困戶之間的矛盾,貧困戶和非貧困戶之間的矛盾,政府和貧困戶之間的矛盾。貧困戶之間的矛盾來源于地區分配不平衡,由于地區、產業等不同,引發了不同或相同地區貧困戶的減貧效果不同,造成新的貧富差距;貧困戶與非貧困戶之間的矛盾來自于政策的差別對待,貧困戶的“優先權”某種程度上成為貧困戶不愿“摘帽”的誘因之一;政府和貧困戶之間的差距主要來源于信息不對稱,貧困戶對扶貧政策了解不全面,政府對貧困戶傳達的情況不全面,造成部分政策實際效益達不到預期。

根據靈璧縣扶貧局政務公開網公布,截至2018年年底,靈璧縣全縣共有貧困人口29531人、貧困村33個,其中老弱病殘癡貧困戶比例較大。經過四年的脫貧攻堅工作,靈璧縣的貧困發生率有顯著改善,已從2014年的8.11%降至了2.52%。
2018年初,靈璧縣政府將各鄉鎮劃分為20個戰區,在有脫貧攻堅任務的308個行政村中建立了干部包保工作專班。圍繞產業脫貧,就業脫貧,教育脫貧,健康脫貧等十大脫貧攻堅工程推進。
其中產業脫貧工程共414個,實際受益貧困人口達190220人次,以種養業成效最為顯著,具體成果有:馬莊村參與地利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聯營的貧困群眾實現年收入27000元。馮廟鎮高宅村引進山核桃種植產業及發展特色產業,23名貧困人口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2019年1月,針對蛋雞養殖產業的發展的金雞扶貧項目也已初步建成。在教育脫貧中,對大學生發放生源地貸款達6774人,合計資金共5236.94萬元,“雨露計劃”補助人次達4098次。在社會建設中,黃灣鎮紅星村選樹12名“好媳婦”、4名“好婆婆”、5名“致富帶頭人”作為典型人物,弘揚優秀家風,鞏固脫貧成果。
而婁莊鎮姚山村的殘疾貧困戶也在電商培訓班的幫助下,實現贏利4000元。在健康脫貧的工作中,對應的“351”及“180”補助計劃總投資2900萬元,惠及貧困人數達131458人次。在定點幫扶工作中,靈璧縣也實現了幫扶勞務就業1708人次,勞務總收入達1647.42萬元。社保兜底脫貧工程項目共80個,3702戶危房已全部改造完工,完成投資6149.6萬元。脫貧攻堅中遇到的問題
在實際的脫貧攻堅工作中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一線工作者的溝通不夠。由于我國政府普遍使用垂直的行政管理機制,導致雖然上下級任務傳遞效率高,但是平級的各個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使得脫貧工作常常難以很好地開展。例如在定點幫扶的過程中,部分駐村的工作隊與當地兩委就存在溝通不足的現象,這固然是體制上存在的一定問題,同時也說明了部分脫貧攻堅隊伍對于脫貧工作的思考與認識不夠深入。
干部扶貧領域作風建設不夠。自靈璧縣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截至目前,已查處扶貧作風不實者274人,其中63人被給予黨政紀處分,211人給予通報批評。
脫貧攻堅作為十九大召開提出的全國性的重要工作,務必要落實到人民群眾中,符合人民群眾的實際利益,因此對于基層干部有著嚴格要求,要重實際少形式,對應的干部作風建設有待加強。
特殊人群貧困戶脫貧難。老弱病殘癡貧困戶由于自身所限缺乏職業、生活技能,難以實現就業脫貧,單純依靠社會保障難以實現脫貧。部分貧困戶受限于自身守舊思想,沒有脫貧的內生動力,得過且過,安于現狀,需要從思想上改變。
這一機制為相關企業提供技術支持,組織吸納貧困地區人民參與當地農業產業的管理和經營,利用全村充裕的勞動力和農戶閑置的資產,系統的進行各類農事活動,從而使得農業增產,農民收入增加,企業也可以從中抽取一定的利潤,從而使得該地實現精準脫貧并且不會返貧,企業也能獲得收入,實現互利共贏。也可以借助當地稟賦資源優勢,通過公司或者政府資助,開辦本地工廠或者合作社,促使本地人得到充分就業,同時也可以安排一些工作相對較輕的崗位給一些低能力勞動者,使這些有較多老年人或者勞動能力較弱的家庭得到更多的收入,補貼開支。要使得企業推動群眾致富,就要讓企業的公益性起到主導作用,使村民得到更多的的收益。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的模式逐漸滲透進我們的生活,同時也使得“互聯網+精準扶貧”的實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這一機制形式多樣,可以通過電商的介入,打造當地優勢農副產品品牌,利用大數據完善物流系統,通過電商品臺的銷售使得農民收入增加,幫助貧困戶實現脫貧。
同時還應當增加貧困地區互聯網的使用度,大范圍普及互聯網技術,提高貧困地區人民使用智能產品的意愿,為電商的進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將互聯網技術滲透進農業生產中也可以加快農民脫貧,互聯網可以實時監控田地狀態,給出最科學有效的判斷使農戶及時作出調整,這可以使得農業增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不但可以促使農民脫貧,還起到防止返貧現象發生,提高生產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