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何君林

朱丹(左)在養豬場指導養殖戶科學養豬。
時間回到2019 年10 月21 日,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0周年總結會議在北京召開,重慶市4名科技特派員、3 家科技特派員組織實施單位獲表揚。來自重慶市畜牧科學院的高級畜牧師朱丹就是其中之一。
一時間,朱丹成了學院里的焦點,還成了學習的榜樣。學習她工作中認真履職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學習她傳播農業科學技術的無私奉獻精神……這是重慶市畜牧科學院向院內廣大科技工作者發出的號召。
面對表揚和榮譽,朱丹激動的同時,在心里反復對自己說:作為一名科技特派員,能將自己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和養殖戶的需求完美銜接,提供技術上的支持,幫助養殖戶獲得最大的效益,才是真正值得欣慰和驕傲的事。
提及地處三峽庫區腹地,位于長江、烏江交匯處的涪陵,我們會想到什么?也許很多人都會本能地想到涪陵榨菜,卻沒幾個人會想到涪陵黑豬。其實,傳統涪陵黑豬飼養已有上百年歷史,其肉質好,肌間脂肪多,香味濃厚,深受當地百姓喜愛。
如何將涪陵黑豬這個特色品種開發出來,形成產業化養殖?為了盡快解決這個問題,2013年涪陵區科技局選派科技特派員支持涪陵黑豬的選育,作為長期從事豬的遺傳育種方面的專家,朱丹有幸成為其中一員。
選育豬種,在外行眼里是本糊涂賬。只有行業專家才清楚,選育豬種是一場漫長而艱辛的長途跋涉。用朱丹的話說:配套系培育至少得4 個世代。每個世代需要花費一年時間,培育出來還要中試推廣3年以上,最后才能申報農業農村部審定,這中間又需要兩三年。算下來,培育一個完整的配套系大致需要10年的時間。
人生能有幾個10年?事實上,從接受涪陵黑豬選育任務那一刻起,朱丹就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決心不遺余力選育出好品種。雖然承擔著多項科研任務,她始終堅持經常到養豬場親自操作。有時由于各種原因不能親臨現場,她就通過電話遠程指導場里的育種員操作,再讓他們把數據傳過來進行處理分析。總之,她堅持做到一絲不茍,不放過任何一個環節,甚至任何一個細節。
正所謂天道酬勤,在朱丹和其他科技特派員的幫助下,終于選育出好豬種,涪陵黑豬產業產值也隨之大幅提升。2013年以前,當地存欄涪陵黑豬母豬300余頭,年出欄肥豬5 000頭;到2016年,涪陵黑豬母豬達到2 000頭,年出欄肥豬4萬頭……沉甸甸的數據,無疑見證著朱丹的心血與付出,也見證著她的欣慰。
如何讓涪陵黑豬肌間脂肪保持不下降,同時瘦肉率和生長速度都提高起來,使其更好向社會推廣,讓養殖戶的效益更顯著……眼下,朱丹繼續埋頭行進在涪陵黑豬品種世代選育路上,致力于讓品種特性更穩定。
從某種程度上講,養豬是件很平常的事情。但凡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人,對養豬都不會陌生。曾經,在廣大的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養豬,連小孩都知道怎么養豬。然而,當從家庭圏養兩三頭豬的情形,變成養豬場大規模養豬的時候,事情就變得復雜起來,傳統的土方法就不靈驗了。
從一開始跟養殖戶打交道,朱丹就會特別提醒:搞規模化養豬必須擺脫傳統的土方法,不能想當然靠蠻力,必須依靠技術。確切地講,規模化養豬是一門技術活,只有技術才是可靠的支撐。她總是不厭其煩地解釋,從豬種選擇到圈舍環境再到飼料配制以及管理,都是有講究的。比如,飼料要充分利用多樣農產品,合理搭配,營養均衡;圈舍要通風透光、干燥衛生,定期消毒;管理要科學,定時、定量、定人、定位、定期驅蟲和定期防疫,肥豬要適時出欄。
曾經,養殖戶何朝勇一直都是混養豬,沒有分類,品種也比較雜,由此導致養殖效果不理想。朱丹在現場了解情況后,建議他分類養殖,按大小梯度來分。她告訴何朝勇:一個圈里大小豬都有的話,大豬成熟時,如果進去攆豬,整個豬群的應激反應就會影響到剩下那些小豬的生長發育。何朝勇恍然大悟,馬上開始分類飼養,由此,差異化明顯變小,黑豬長得越來越好,收益顯著提升。
同樣,養殖戶李海華剛轉行養豬那陣,本來打算養外種白豬,朱丹知道情情況后,及時建議他養本地黑豬更合適,并親自帶他去選種,又教他怎么配種,怎么進行現場管理……正是在朱丹的指導和幫助下,李海華成了養豬的行家里手,養豬場搞得風生水起,令人羨慕不已。
真心幫扶養殖戶,傾情傳授養殖技術,無條件提供技術支持,讓朱丹和養殖戶們成了朋友,甚至成了親人。但凡有什么問題,他們總是第一時間詢問朱丹,因為他們信任她。
其實,面對養殖戶的感激,朱丹心頭更感激養殖戶,用她的話說:正是在一線為養殖戶們提供科技服務的過程中,給自己的科研工作帶來許多靈感。例如,她發現了豐富的遺傳資源,促進了“盆周山地豬特色性狀的挖掘”等科研項目的研究。
這些年,每次下豬場,朱丹總是隨身帶著一臺老式手提電腦,一個簡單行囊,以及一個裝了紙、筆、工具的斜挎包。如果她自己不說,你很難把畜牧專家的身份跟她畫上等號,甚至都無法猜測她從事何種職業。用別人的話說,她看上去就是一個戴眼鏡的普通中年婦女。
但只要追隨她的身影,走進養豬場或者屠宰場,畜牧專家的氣勢便會展露出來。在黑豬屠宰場,她一邊指導屠宰分割,一邊認真記錄;在合作社,她幫忙測定后備豬;在貧困戶家中、豬舍,她詳細講解“養豬經”……每每看到這樣的情形,當地百姓都會豎起大拇指稱:“這樣的專家才是我們喜歡的專家呀!”
毫無疑問,農村的環境比不過城市,而養豬場的環境更差,味道難聞,尤其是夏天,連農民都想捂鼻子,甚至渴望逃離。但作為一名科技特派員,朱丹沒有絲毫猶豫,因為她很清楚自己的職責和使命:走進農村,走進豬場一線,用自己的特長,提供技術支持,解決技術難題,指導技術開發。
是的,她始終帶著真誠和責任,克服環境條件艱苦,不怕臟不怕累,主動深入現場,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養豬場配種計劃的擬定、飼料營養的調整,到后備選種培育測定、種豬的引進、人員的培訓等,她總是親歷親為,并將科研技術及研發成果毫無保留地應用到企業中去。
擔任科技特派員7 年來,朱丹每年給重慶數個萬頭豬場進行養豬技術培訓,受訓人員達2 000人次以上。這些年來,她堅持每月到規模豬場進行駐場技術服務,白天在場內巡查,關注管理環節,晚上進行培訓交流,推動豬場效率提升。她總是對別人說,既然到了豬場,就要圍著豬場轉,讓每一分鐘都發揮效益。
顯然,對一名畜牧專家來講,提供技術服務是輕車熟路。但是,在豬場提供服務卻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這里不只是環境差、氣味難聞的問題,還涉及“翻豬圈”的問題,甚至還會面臨被豬沖撞、被豬咬的風險。從這個角度講,跟豬打交道,不僅是技術活,也是個體力活。
有一次母豬產崽,朱丹拿產崽本去查配種記錄,卻怎么也找不到與配公豬的耳缺號。她只能返回豬圈重新辨認。當時她看到產崽母豬瞇著眼,以為它睡著了,就伸手去牽豬的耳朵確認耳缺號。沒想到剛摸到,母豬就轉頭咬住她的右手,讓她瞬間感受到一陣鉆心的痛疼。直到母豬張嘴再咬那一刻,她才趕緊抽出手,血一下冒了出來。從此,她在對養殖戶培訓時都要加上一條:千萬別碰剛產崽的母豬,要保護自身安全。
曾經的朱丹,最害怕的就是翻豬圈。但科技特派員的工作,硬生生把她逼成了一個“女漢子”,讓她在無數次翻越歷練之后,翻豬圈的本領越來越高。每次看到她穿著白大褂翻豬圏,人們都會眼前一亮,心頭生出由衷的欽佩。
堅持深入一線解決現場技術難題,把自己當作幫扶企業的一分子,把自己當作幫扶養殖戶的朋友,把自己當作幫扶貧困群眾脫貧的親人……今天,朱丹仍在涪陵區開展科技特派員工作,奉獻著自己的技術、心血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