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 鋒
縮寫就是“長話短說”,就是在保持原文基本內容、主要思想不變的前提下,將原文用自己的話表述一遍。縮寫常見的問題有:文體不明,主旨不清,主次不分,表達不暢。針對以上問題,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1)通讀文章,依據文體,明確縮寫要點。敘事性文章,抓主要人物和主要情節,體現情感態度;說明性文章,抓說明對象主要特征及說明的層次;議論性文章,抓論點、論證思路和關鍵性論據。(2)區分主次,適當取舍,保留主要內容。(3)復述為主,適當摘錄,做到自成一文。
《社戲》縮寫
兒時,我與母親一起住在了祖母的家里。那村叫平橋村,我在這里不但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我每天和我的小伙伴大概是掘蚯蚓,伏在河沿上去釣蝦,還有放牛……然而讓我第一盼望的,是到趙莊去看戲。我和雙喜、阿發乘著八叔的船,雙喜拔前篙,阿發拔后篙,我坐在艙中,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大家對戲不是很感興趣,但是都振作精神笑著看了半夜。我最愿意看一個人蒙了白布,兩手在頭上捧著一支棒似的蛇頭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黃布衣跳老虎,還有我看著要睡覺的老旦。回轉船頭,桂生說羅漢豆正旺相,我和小伙伴們都去了阿發家的田里,摘了好多羅漢豆煮著吃,又去六一公公田里偷了幾把,六一公公反而感激起來,說我們識貨。最后,母親叫我回去吃晚飯,桌上有一大碗羅漢豆,是六一公公送給母親和我吃的,但我卻覺得沒有昨夜的豆那么好吃。
與原文不符合,應是暫時居住消夏。
原文一波三折的情節,能夠體現小伙伴們的聰明伶俐、淳樸熱情。這些情節不能刪略,刪節后表達不連貫。
摘錄過多,未能將相關情節有效概括出來。
原文有時間、空間變化,此處無故拼湊起來改變了原意。
怎么叫“最后”呢?表達顯得隨意。
小說最后點出思想感情的內容,不宜省略。
【綜合點評】
從整個縮寫內容來看,小作者大致把原文內容復述了一番。但問題是明顯的:一是沒有將主要情節梳理清楚,從原文來看,“去前波折”“月下出航”“船頭看戲”“月夜歸航”“偷豆吃豆”是其主要情節,這里有所缺漏;二是不能凸顯小說的主旨,文中孩子們的聰明能干、淳樸熱情應是重點,而在縮寫過程中,小作者未能緊扣重點進行取舍;三是摘錄太多,前后不連貫,甚至出現不合原意的情節和表達。
【升格指津】
《社戲》是一篇小說,它是以“我”一次看社戲的經歷和感受,表現江南美麗的水鄉風景和淳樸的風土人情,表達作者對那景那人那世界的懷念之情。升格時應緊緊抓住關鍵人物和情節,在不偏離主旨的情況下復述內容。另外,原文情節內容較為豐富,過多摘錄會交代不清,以偏概全,因此復述時盡量使用自己的話,前后情節應銜接自然。
《社戲》縮寫
兒時,我與母親一起住在祖母所在的平橋村消夏:我在這里不但得到優待,還可以免念那些枯燥深奧的書。我每天和小伙伴兒掘蚯蚓、釣蝦、放牛……我第一盼望的,還是到趙莊去看戲。有一回,因為外祖母不允許,我白天沒能去看社戲;晚上,白天已經看過社戲的雙喜等小伙伴借來八叔的航船又陪我去看。小伙伴們賣力劃著航船,我欣賞著水鄉的美麗夜色,心情愉悅而又激動。到了戲臺下,大家坐在船頭看社戲。我們只對鐵頭老生、小丑等角色感興趣,而對小旦、老旦等有些不耐煩,于是不久就啟程回航了。途中桂生提議偷點豆吃。大家上岸,阿發建議偷他自己家的。在雙喜提議下,我們到阿發家、六一公公家田里各偷了些羅漢豆,上船生火煮了吃。第二天,六一公公知道后,并沒有責怪我們,還送了些羅漢豆給我吃,我卻覺得沒有前一夜那么好吃了。直到現在,我再沒有吃到那晚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消夏”一詞,交代更準確。
內容更概括。
將小說主要情節一一敘來,突出風景美與人情美。刪去誤認趙莊、托桂生買豆漿等次要情節。
“第二天”交代準確。
適當摘錄點明情感的語句,凸顯主旨。
【綜合點評】
與初稿相比,升格后的文章更加符合縮寫的要求。一是符合小說文體特色,側重情節梳理,突出人物形象。二是留干去枝,概括了小說主要情節,保留了結尾抒情性語句,去除了若干次要情節和細節,凸顯了中心。三是自成一文,將過多摘錄內容改為自己的表達,注意了情節之間的過渡銜接,行文流暢完整。
【小試牛刀】
班上計劃編一本“班級讀書檔案”,邀請每個同學用縮寫的方式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一本書。就此寫一篇作文。題目自擬。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