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我國糖尿病病人血糖達標率僅有26%左右,且不同等級醫院的血糖控制達標率也存在較大差異,與其他級別醫院相比,社區醫院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達標率明顯更低,且其治療現狀也遠遠不能達到治療指南中的相關要求[1-2]。為此,對社區糖尿病病人加強血糖水平控制與管理十分必要[3]。但就現階段情況來看,依舊有多種因素阻礙了社區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效果的提高,包括社區醫師專業技術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部分病人對社區醫師存在偏見等[4-5]。醫院-社區-家庭護理屬于一種新型護理模式,是大醫院根據病人實際情況,為其制定針對性的診療計劃之后再回到社區,由社區醫師給予病人照護與管理,確保病人治療的連續性[6-7]。在此過程中,充分發揮家庭成員的監督作用,通過醫院、社區、家庭三方通力合作,達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8]。本研究旨在分析醫院-社區-家庭護理模式對于≥80 歲老年糖尿病病人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從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治療的老年糖尿病病人中選取8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年齡≥80歲;(2)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3)自愿參與。排除標準:(1)藥物依賴;(2)存在語言交流障礙;(3)存在嚴重腎、肺、肝、腦等臟器功能障礙;(4)存在糖尿病足、糖尿病眼病以及糖尿病腎病等嚴重并發癥;(5)存在精神系統疾病。以干預方式為依據,將病人分為2組,觀察組接受醫院-社區-家庭護理,共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齡80~85歲,平均(80.58±2.18)歲,病程1~9年,平均(3.28±1.08)年。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共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齡80~84歲,平均(80.35±2.06)歲,病程1~8年,平均(3.19±1.07)年。病人均知情同意,并通過倫理委員會的批準。2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觀察組行醫院-社區-家庭護理:(1)醫院成立專門的糖尿病護理小組。由護士、主管護師、副主任護師等共同組建一支專業化的糖尿病護理小組。醫師根據病人實際情況為其制定針對性治療方案之后,由??谱o士對病人加強針對性健康教育,促使病人了解糖尿病發病機制、治療方式、并發癥類型等,并結合臨床經驗與醫囑,綜合評估糖尿病病人,幫助其選擇最佳去向;醫院將病人的治療與護理方案提供給下一級醫療機構(社區醫院),同時要和社區工作人員加強聯系,指導其對病人加強家庭訪視;病人出院之后,護理小組中的護理人員每周對病人進行1次電話隨訪,了解病人情況,并及時對其加強指導,詳細記錄隨訪與指導的內容。(2)社區醫師為每例病人均建立健康檔案。健康檔案的內容主要包括病人基本信息、病人社區體檢信息、醫療就診信息等;社區醫護人員要負責對糖尿病病人加強家庭訪視,出院之后的1~6個月之內,每個月訪視1次,幫助病人及其照顧者對其運動、飲食的合理性進行評估,了解病人血糖變化情況,對病人病情變化情況進行及早識別,并積極采取相應的救治措施;醫院護理小組成員每個月均要與社區醫護人員加強溝通,力爭為病人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3)構建家庭照護小組。 社區醫護人員對家庭成員進行指導,對病人糖尿病發展進程進行了解,掌握糖尿病并發癥類型以及相應護理方式、用藥指導、飲食方案、運動計劃、心理支持、自我管理方法以及意義等;家庭成員及時與社區、醫院進行溝通,幫助病人對血糖水平進行有效控制,防止其大幅度波動。
1.2.2 對照組行常規糖尿病護理:護理人員對住院期間病人進行糖尿病的健康宣教;執行醫囑積極幫助病人降低血糖;對病人開出健康教育處方,指導病人自己注意合理飲食、規律運動、定期監測血糖等;出院時告知病人糖尿病藥物的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項,告知病人出院后門診隨訪時間。
1.3 觀察指標 (1)血糖水平:于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采用血糖儀對餐后2h血糖(2hPBG)、空腹血糖(FBG)以及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進行測定。(2)并發癥相關知識掌握度:總評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病人對并發癥相關知識的掌握度越高[9]。(3)健康依從性:采用健康依從性模型量表(CHBMS)對2組病人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的健康依從性情況進行調查,共包括服藥、飲食、運動以及感知4個維度,各維度按照4級評分法進行評價,健康依從性總得分為各維度得分相加總和,得分越高,表示病人依從性越高[10]。

2.1 2組血糖水平比較 2組病人干預前2hPBG、FBG、HbA1c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均較干預前明顯改善(P<0.01)。觀察組干預3個月后2hPBG、FBG、HbA1c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2 并發癥相關知識掌握度 2組病人干預前并發癥相關知識掌握度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均明顯提高(P<0.01)。觀察組干預3個月后的并發癥相關知識掌握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2.3 健康依從性 干預前2組健康依從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均明顯提高(P<0.01)。觀察組干預3個月后的健康依從性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2組血糖指標比較
注:與干預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1


組別干預前干預3個月 對照組56.69±2.6372.02±2.36?? 觀察組56.72±2.4895.63±2.28??△△
注:與干預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1

表3 2組健康依從性評分比較分,n=40)
注:與干預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1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不斷推進,糖尿病患病人數明顯增多[11-12]。為此,進行嚴格的血糖水平控制十分必要,有利于降低慢性并發癥的發生率,減輕社會與家庭的經濟、精神負擔。以往臨床上通常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對病人進行干預,但難以保證護理連續性,也難以滿足病人的護理需求。醫院-社區-家庭護理屬于一種新型護理模式,能有效彌補常規護理不足,最大程度上將護理工作效率提高[13]。通過醫院、社區以及家庭三方的緊密聯系,為病人提供全面、優質、連續性的護理服務。糖尿病屬于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病人大部分時間需要在社區、家庭接受治療與調適。研究顯示,我國現階段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水平普遍處于低下狀態,需要家庭成員以及社區醫護人員共同對其進行管理[14]。
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3個月后2hPBG、FBG、HbA1c均低于對照組,并發癥相關知識掌握度評分、健康依從性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對老年糖尿病病人實施醫院-社區-家庭護理有利于實現血糖水平的有效控制,提高并發癥相關知識掌握度與健康依從性。通過醫院構建專門的糖尿病護理小組、社區醫護人員對病人加強訪視、家庭成員參與病人護理等措施,有利于保證護理連續性,提高整體護理效果與質量。
綜上所述,老年糖尿病病人實施醫院-社區-家庭護理有利于降低血糖水平,提高病人的并發癥相關知識掌握度與健康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