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飛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本土化示范教材是國內首套針對在我國開展的德國“雙元制”培訓開發的配套教材,具有填補國內空白的重要意義。對于筆者而言,負責這套教材的出版工作既有動力,也有壓力。這是因為這套教材的順利出版,無疑能在自己的編輯履歷上留下重要的一筆,是為動力;但同時擔心因為自己能力有限,而無法將教材完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是為壓力。
德國“雙元制”教育起源于中世紀的學徒制度,它將學校教育與企業培訓緊密結合起來,受訓者以學徒身份在企業接受實踐技能訓練,并以學生身份在學校接受專業理論和文化教育。20 世紀80年代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進入中國,多地相繼啟動“雙元制”試點項目,推動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但是在具體的“雙元制”教學過程中,還缺少一套按照德國質量評價標準建立的通用的,具有較強操作性和推廣性的培訓教材體系,這既是當前“雙元制”教學模式研究的重要方面,也是“雙元制”教學實踐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早在2007年,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與德國工商大會上海代表處(AHKShanghai)合作成立了服務華東地區德資企業的跨企業培訓中心——AHK 中德培訓中心,經過對德國“雙元制”多年的深入研究和教學實踐,健雄職院逐漸形成了德國雙元制本土化的健雄模式——“定崗雙元”人才培養模式。健雄職院不僅在“雙元制”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和豐富經驗,而且每年舉辦相關培訓,向其他開展“雙元制”教學的院校介紹經驗、傳遞理念。多年來健雄職院既建立了很好的“雙元制”本土化理論研究體系,也積累了行之有效的教學實踐經驗,因此具有很好的教材編寫基礎,完全能夠承擔起這套培訓教材的編寫任務。
本套教材分為基礎培訓模塊和專業培訓模塊,共9 本教材,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一本教材的出版,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結果,具體包括作者(尤其是主編)、責任編輯、設計人員、排版人員等。其中對教材出版質量影響最大的是主編和責任編輯。作為主編的教師,其優勢是熟悉學科專業知識,了解用人單位的需求,熟悉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特點;作為負責教材出版流程的責任編輯,其優勢是熟悉出版標準和規范,了解同類教材的主要內容和特點,熟悉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只有充分地發揮二者的優勢,才能準確地選取教材的內容,并找到最好的方式將教材內容呈現出來。在整套“雙元制”教材的編輯出版過程中,筆者有如下幾點心得。
目錄中列出了教材的篇章名目,因此,編輯審閱教材目錄的過程,其實就是了解并熟悉教材主要內容的過程。教材的目錄固然是主編在總結多年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制訂的,但其著眼點往往僅限于一個學校或一個地區,而作為正式出版的教材,還必須考慮其適用范圍。因此,編輯需要了解相關同類教材的內容選擇范圍,通過細致的比較,在針對性和適用性之間做好平衡,給出需要增加或刪除篇章的意見和理由,并和主編充分溝通,一同確定目錄的內容。就這套教材而言,之前國內雖然沒有出版過專門的德國“雙元制”培訓配套教材,但筆者還是認真研究了國內出版的相關實訓教材,提出了一些目錄修改建議,并獲得了主編的肯定和認可。
樣章是書稿中的典型章節,是作者編寫其他章節時參照的模板。因此,樣章的質量直接決定著整本書稿的質量。在本套教材樣章的審閱修改過程中,筆者重點關注如下問題:
(1)將重點放在對樣章結構和層次的修改上,而非文字錯誤的修改上。這是因為在后期的編輯加工過程中消除文字錯誤并不困難,而一旦樣章的層次和結構確定了,就意味著整本書的層次和結構就確定了,后期要想進行修改,則需要對整本書進行改動,工作量會成倍增加。
(2)在樣章上用批注的形式說明每一部分(或欄目)的寫作要求和敘述方式。根據筆者的經驗,這樣做的效果要遠遠好于主編向編者口頭傳達的效果,能夠提高各章節的一致性。此外,將樣章的結構和層次以大綱的樣式列出來,并用文字說明每一部分(或欄目)的寫作方法和要求,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
作為一套教材,每本教材的體例應保持一致性,即每本教材的層次結構、欄目設置應基本相同。同時,考慮到每本教材所涉及的知識領域差別較大,如果“硬套”體例,則無疑是“削足適履”。所以,在保證整套教材體例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允許不同教材在體例上存在一定的差異。
德國本土“雙元制”培訓中使用的標準主要為國際標準化組織標準(ISO)、德國標準(DIN)和歐洲標準(CENELEC、CEN 及CEN/CENELEC),為了適應國內的教學,培訓教師們引入了我國的國家標準。為了避免出現標準使用混亂的情況,在零件圖和裝配圖的繪制中,盡量使用我國最新的國家標準,在必須使用其他標準的地方,則會明確標明其使用的是哪個標準。這樣做既能讓學生迅速讀懂相關圖樣,也有利于學生逐漸熟悉國外標準,從而順利通過AHK 畢業考試。
在德國本土的“雙元制”培訓中,學徒(學生在接受培訓時的稱呼)每次培訓時會使用不同的工作頁,同時培訓師會給學徒提供相關的參考工具書[例如《Fachkunde Metall》(機械制造工程基礎)、《Tabellenbuch Metall》(簡明機械手冊)],供學徒查詢。如何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使教材既具有隨用隨取的功能(能夠根據培訓進度撕下對應的工作頁),又能夠附上可供學生隨時查閱的相關基礎知識內容,成了擺在筆者面前的一道難題。經過與筆者所在團隊成員及印制人員的多次討論,我們采用了如下方法:工作頁部分僅裱頭而不加封面(可隨用隨取);知識庫部分包括扉頁、版權頁、序、前言、目錄、相關基礎知識等內容,采用膠訂并外覆小封面;工作頁和知識庫兩部分合并包在大封面之內,外覆塑料膜。這種方法既能實現工作頁隨用隨取的功能,也保證了知識庫的完整性。
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提倡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法。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在借鑒德國“雙元制”培訓工作頁的基礎上,創造性地設計出了體現行動導向教學法的教材體例,即將教材內容分為若干項目(生產一件具體的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產品),項目下設若干任務(完成某一工件的特定加工流程),每個任務分為“任務描述”“任務提示”“工作過程”“總結與提高”四個欄目。學生具體的學習過程為:通過閱讀“任務描述”和“任務提示”,明確所要完成的任務及相關要求,獲得相關提示及必要的資料,在“工作過程”中,通過信息、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價等六個步驟,最終完成任務并作出評價。可見,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充分體現了行動導向教學法的核心思想,有助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最為關鍵的是,以上學習過程的有效性是經過了健雄職院多年的德國“雙元制”本土化培訓檢驗的。
這套教材給筆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極其重視學習過程的評價。“工作過程”的前五個步驟(即信息、計劃、決策、實施和檢查)均配有相應的分數,由學生、組長、培訓教師根據任務的完成情況給分;在第六個步驟“評價”中,首先需根據表格完成工作過程評價、功能和目測檢查評分、尺寸檢驗評分,然后計算出工作頁評價和技能操作成績,最后根據權重計算出總成績。可見,評價貫穿于教學過程(即任務的完成過程)始終,每個步驟都有相應的評價標準,都能夠通過評分進行量化。這樣做有助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和具體操作進行實時的評估和判斷。同時,評價項目和內容的設置非常具有針對性,既包括對工件尺寸的檢驗評分,也包括對安全文明生產、5S 管理情況的評分,充分體現出對學生形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和工作態度的重視。可以說,對教學評價的充分重視,是本套教材的最大特色之一。
由于本套教材是國內首套針對在我國開展的德國“雙元制”培訓開發的配套教材,因此得到了德國工商大會上海代表處(AHK-Shanghai)的充分重視和大力支持,被列為德國工商大會上海代表處推薦教材,教育總監白麗塔女士親自作序。同時,本套教材還被納入旨在推廣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培訓體系的德國職業教育全球網絡(VETnet)項目。
當然,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本套教材肯定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和不足,我們會積極收集反饋意見,不斷進行修改和完善。我們也期待能有更多汲取德國“雙元制”教育精髓的教材的出版,真正建立起一套按照德國質量評價標準建立的通用的,具有較強操作性和推廣性的培訓教材體系,把先進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到教學實踐當中,共同推進我國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