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紅
孫小果被判死刑的新聞在互聯網上刷屏。無獨有偶,湖南新晃“操場埋尸”案,主犯杜少平也在最近被判死刑。這都是掃黑除惡的成果。
這次掃黑除惡的發端,源于治理基層腐敗,打擊盤踞在地方的黑惡勢力,把掃黑跟“破傘”結合起來,并重點整治易發黑惡勢力的十大領域。大部分人可以感受到,掃黑除惡專項行動近兩年來,社會治安整體形勢明顯好轉,刑事案件發案數量確實也下降了很多,有的地方是兩位數下降。今年11月的掃黑除惡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已經打掉黑社會組織2412個,涉惡團伙29773個,成績亮麗。更重要的是,反腐在掃黑除惡中得以深入,一些保護傘紛紛落網,重拳打擊了基層腐敗的利益鏈,打通了中央貫徹反腐的“最后一公里”。通過掃黑除惡,社會綜合治理能力提升,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贏得了民心。
各地治安形勢好轉,是掃黑除惡回應社會安全的首要關切,但更重要的是,切斷資本和權力之間的利益鏈。失去保護傘,曾經囂張跋扈的黑惡勢力,成了過街老鼠。隨著掃黑除惡的深入,在工地拆遷、礦產資源、農業農村等領域的亂象逐漸得到了清理整治,進一步蕩滌了黑惡勢力的滋生土壤。這些舉措有效鞏固了中國基層政權的社會治理能力。今年筆者跑了很多基層,發現大多數鄉村的老百姓對掃黑除惡評價都很高,以前舉報老大難的問題,現在有了暢通的渠道。
但也應該看到,掃黑除惡在某些地方執行上過了頭,出現了不和諧的聲音,存在為了完成任務而矯枉過正的現象。指定居所監視居住被濫用,辯護權被限制,庭審走過場,二審開庭率創下新低,甚至有一些無辜民營企業家受到牽連。這顯然違背了掃黑除惡的“初心”。掃黑除惡的終極目標是要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既要打擊犯罪也要保障無辜,不應該再制造一批冤假錯案。
《關于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通知》曾明確指出:“政法各機關要主動適應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切實把好案件事實關、證據關、程序關和法律適用關,嚴禁刑訊逼供,防止冤假錯案,確保把每一起案件都辦成鐵案。”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軍也公開說:“是黑惡犯罪一個不放過,不是黑惡犯罪一個不湊數。”因此,我們也看到另一個方面的數據,去年偵查機關以涉黑涉惡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檢察機關不認定9154件;未以涉黑涉惡移送,依法認定2117件。而且很多地方把定性提級,省級檢察院統一對涉黑和重大涉惡案件嚴格把關,確保辦案質量,這是司法機關意識到問題之后的糾偏。
掃黑除惡需要長效機制,雷霆重拳下更要有制度建設,是要以法治的規則引導社會,否定“叢林規則”,若程序上存在瑕疵,不能公平公正處理,勢必會引發司法信任危機。在復雜的斗爭形勢下,如何做好這份答卷,考驗著法律人的智慧。▲
(作者是中國政法大學疑難證據問題研究中心主任)
環球時報2019-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