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研
仿佛是應了“淚目”被選為“年度十大彈幕熱詞”這個景,號稱2019壓軸大戲的《鶴唳華亭》幾乎也算得上是“年度哭戲”了。太子蕭定權在前面許多集中,幾乎都是“一集一小哭兩集一大哭”的節奏。每次流淚,不論是圓溜溜的淚珠只在眼眶里打轉,還是一把鼻涕一把淚的痛哭,幾乎都是特寫呈現。觀眾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見一滴淚的歷程:在眼眶中慢慢成型、打轉、吧嗒掉出來,沿著面頰上毛茸茸的汗毛叢滑落,逐漸占領整張臉,最后又在下巴尖集合,重新凝聚成一顆大而透亮像水泡一樣晃悠悠的淚珠。
不得不說蕭定權該是古裝權謀劇史上最特別的太子了。特別愛哭,也特別能哭。一言不合就開哭,看得人心煩意亂,很多次都得喝口酒壓壓驚,才能繼續追劇。每晚都面對一個男人痛哭流涕,感覺實在不是太好,支撐我頑強堅持的只能是“我倒想看看他除了哭還能干嗎”的念頭了。
眼淚雖然沒有性別,眼淚的文化卻有男女之分,傳統性別文化早已格式化了男女的哭相。女人哭沒有門檻,怎么都可以是“梨花帶雨”。林黛玉千嬌百媚惹人憐愛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動不動就“哭個不住”,而曹大師更給她的愛哭鼻子找了個最神妙的理由“還淚”說:“他是甘露之惠,我并無此水可還。他既下世為人,我也去下世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也償還得過他了。”世間任何一個男人的眼淚怕都配不上這個傳說吧。《紅樓夢》中賈寶玉也哭了幾十次,不過就是孩子氣的“早已滾下淚來”,說不上什么美感。而蕭定權每次撕心裂肺般無言的痛泣,我就只想摁快進鍵。

男人不是不可以哭,是得講究哭法,古語“男兒有淚不輕彈”說得很傲嬌,卻也恰到好處地呈現了這種哭的藝術。首先,“不輕彈”并不是說不能哭,而是不能動不動就哭。其次,再看這個“彈”字。能被“彈”掉的眼淚有兩層意思,一是數量少,像蕭定權那般一哭就跟決了堤似的,是只能大面積“擦”而沒法“彈”的;第二,眼淚只有還是淚珠形狀時,只有還顫巍巍掛在睫毛上時,才是能被“彈”掉的樣子,賈寶玉那般“滾下淚”來攤在面頰不成型,是無論如何也“彈”不走的……一言以蔽之,男人雖然“哭吧哭吧不是罪”,但以節制為美。哭得稀里嘩啦,就顯得孩子氣了。
不過話說回來,人非圣賢,孰能不哭一哭,一哭也許就痛快了,止不住了,到底也不是什么大事,更何況正如俗話說的“愛哭的孩子有糖吃”,有時候哭還會帶來奇效。比如春秋時期楚國一個叫申包胥的大夫,哭功比蕭定權厲害百倍。公元前506年,伍子胥攻破楚國,申包胥“哭秦庭七日,救昭王返楚”,在秦哀公的院子里連著號了七天七夜,求秦哀公救楚。歷史的說法是秦哀公被申包胥的誠意打動了,終于答應出兵,但沒準秦哀公只是被他的哭弄得不耐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