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東
中國共產黨從“革命黨”到“執政黨”的歷變過程中創造了“三大歷史貢獻”。其中,第二個偉大歷史貢獻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逐漸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把摧毀“一切剝削制度”作為執政目標,始終堅持黨的建設的社會主義導向。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為今天中國的發展進步和繁榮富強創造了良好的制度環境。當下探究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需明確三個關鍵問題,一是建國初確立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是一個什么樣的制度?二是建國初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過程即其實現路徑?三是建國初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的時代價值?
關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的標志,目前理論界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就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另一種觀點,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是社會主義本質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層面的內在規定,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的標志還應該包括政治和文化等上層建筑領域。關于新中國成立初確立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具體內涵研究,目前學術界沒有太多較為系統或全面的論證。談及社會主義制度,現在表述較多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指出,全黨要堅定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方面的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是黨和國家在新時期關于社會主義建設成果核心內容的總概括。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體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薄?〕這些制度是當下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任務的安全閥門,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最早可溯及到20世紀50年代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等方面確立的相關制度,這是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邏輯起點,兩者是一脈相承,同一主體的不同發展階段,其本質具有同一性。
在近代中國的發展史上,革命道路的選擇總是自覺地彰顯著革命條件。中國革命的生成環境客觀上要求革命的成功需要經歷一個帶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要求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毛澤東在論述中國革命運動時提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整個中國革命運動,是包括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階段在內的全部革命運動;這是兩個性質不同的革命過程,只有完成了前一個革命過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個革命過程。......而一切共產主義者的最后目的,則是在于力爭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的最后的完成?!薄?〕651-652毛澤東曾把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形象地比喻為文章的上下篇?!爸挥猩掀龊昧?,下篇才能做好。堅決地領導民主革命,是爭取社會主義勝利的條件。”〔4〕276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革命完成了第一步,從此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結束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梢哉f新中國的成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正式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全國性政權,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奠定了政治前提。
社會主義革命的最終目標在于實現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公有化。馬克思認為同“革命轉變時期”相對應,存在“政治上的過渡時期”〔5〕373。這個“過渡期”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所有制問題。在新民主主義社會中,存在著五種不同性質的經濟成分,即“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6〕1433。“過渡時期”要做的就是不斷增強公有制經濟的經濟實力和比例,并有步驟、有計劃地把資本主義經濟和個體經濟改造為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努力實現把社會主義經濟確立為我國的經濟基礎。為解決所有制的屬性,中國共產黨前后用了3年時間基本完成了預計需要近20年才能完成過渡時期的任務,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勝利。由此,標志著幾千年來的階級剝削制度的歷史已經基本結束。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推進,我國的社會經濟結構在1956年發生了內在的本質變化,社會主義性質的公有制經濟占絕對統治地位?!?〕59自此,以公有制經濟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確立了,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準備了社會條件。
中國共產黨在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同時,進一步加強了國家民主建設,探索創建了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政治制度。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順利召開標志著新中國根本政治制度正式確立,這為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提供了根本保證。大會還有一個重要成果就是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等社會主義基本法,以憲法形式規定了我國的政治生活的基調,體現了社會主義原則和人民民主原則;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黨派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在政治生活中充當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的角色,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既不同于“多黨制”,也不是“一黨制”,是一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是對現代政黨制度理論的實踐創新;中國共產黨針對我國多民族的基本國情提出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民族問題的理論,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偉大創造?!?〕68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確立為我國解決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管理問題確定了總依據。上述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有效地解決新中國的黨政關系、黨群關系和政黨關系等現代國家基本要素的組成問題,標志著中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
馬克思列寧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在建國后就著手確立馬克思主義在全國意識形態領域內的指導地位。1953年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提出以后,中國共產黨開始強調社會主義思想的宣傳工作,重視“管”,通過改革舊的教育制度、開展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運動、清理資產階級學術思想等途徑同封建社會、資產階級的思想進行了堅決的斗爭,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占領思想文化陣地,打掃干凈“文化屋子”再圖發展。同時,中國共產黨提出了“雙百方針”的口號,強調以“放”為特征的建設思路,為實現“四個現代化”,促進文化事業的健康發展和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提供了重要的導向作用?!半p百方針”所確立的基本精神是正確的,為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文化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薄?〕從新中國成立前的社會發展歷史看,文化這一“產品”長期被統治階級壟斷,平民文化未能在較大范圍得到實質性發展。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就是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建國初期確立的文化制度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完成,體現了為人民大眾服務的原則,是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思想文化發展戰略。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從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文化制度等方面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這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保證。
先進的社會形態取代落后的社會形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在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之前,中華民族先后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每一次社會形態的更替都是先進與落后的斗爭,而結果也必然是先進的社會形態戰勝落后的社會形態。社會主義作為迄今為止最為先進的社會形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初步確立后,在政治上,人民真正成為了國家的主人,能夠真正參與到國家事務的管理,社會主義的政治體制初步確立;在經濟上,公有制占據了絕對統治地位,剝削制度被徹底消滅了,禁錮人民幾千年的枷鎖被打碎了;在文化上,封建的、落后的文化被逐漸改造或取締,整個社會的風氣或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會主義性質的中國精神在這一時期開始孕育。
建國初期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為我國的建設和改革定了社會主義的總基調。無論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還是改革開放新時期,堅持社會主義是一切工作是根本原則,動搖不得。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提出“四個現代化”偉大目標等都是在社會主義原則指導下完成的。改革開放后,我們國家搞了市場經濟,但是這與西方的市場經濟有本質的區別,其性質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雖然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在指導理念、政策方針和路徑選擇方面有很大的區別,但兩者不存在相互割裂和本質對立的邏輯鏈條,兩個歷史時期有共同的存在基礎即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本身都是姓“社”的。社會主義是我國社會發展建設的“生命線”,特別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改革的方向不能偏,底線不能破,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不能丟。
馬克思和恩格斯曾說:“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薄?〕422這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共產主義社會基本特征的論述,在他們看來共產主義社會存在兩個階段,即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共產主義第一階段是高級階段的存在前提,高級階段是第一階段發展的必然走向。我國當前甚至未來較長一段時間都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就是共產主義第一階段,這個階段還存在著諸多不完善、不成熟的方面,但是只要我們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不變,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就必然會到來。社會主義制度所確立的道路是通向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在這樣一個階段,人們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社會主義制度背后所構建出的共產主義美好藍圖順應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發展前途。
“無論搞革命、搞建設、搞改革道路問題都是最根本的問題?!薄?0〕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從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文化制度幾方面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最終確定了走社會主義的道路。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社會進步,為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奠定了總基調,其發展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前途,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了基礎。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11-09(03).
〔2〕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02).
〔3〕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程中遠,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8〕陳晉.人民需要文藝 文藝服務人民〔N〕.人民日報,2014-10-23(20).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習近平.無論搞革命搞建設搞改革道路問題都是最根本問題〔N〕.中國青年報,2013-06-27(01).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