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2014年李克強總理在達沃斯論壇上首次提出的。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而人才資源是創新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作為人才培養基地,高校應該在創新活動中擔負起重要主體作用。對于外語教育來說,培養大批熟悉國家方針政策,了解本國國情,具有全球視野,通曉國際法規,熟練運用外語,精通專業流程的融合型外語人才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
長期以來,我國的外語教學過分突出外語的工具屬性,更注重學生語言技能的培養。人才培養采用的是“以語言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只是被動地跟著老師做機械的重復、記憶和模仿,缺乏對學生獨立性、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外語教學與專業教學彼此脫節的現象仍較為普遍。雖然在前期的改革中兼顧了對學生的人文視野的拓展,但培養出來的學生基本上屬于知識接受型,知識結構單一,學生在人文素質、批判性思維、學術能力、分析及解決實踐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都較為薄弱,無法滿足當前人才市場對復合型外語人才日益增長的需求。外語教學與社會需求間缺乏融通。一方面,外語人才的目標培養缺乏專業和行業方向性,翻譯人才培養仍占主要地位。另一方面,因為大多數商務、管理、法律、科技等非外語專業教師無法熟練地實現外語授課或雙語授課也制約了非外語專業人才的外語能力、就業選擇和個人發展,也制約了復合型外語人才的培養。絕大多數高校尚未將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納入到外語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中。
所謂創新型人才是指兼具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的人才。“所謂創新精神就是求新和求異。所謂創新能力就是創造性思維能力與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所謂創新人格就是創新所需的心理素質和思想素質。三者相互支撐,缺一不可。”所謂的創新型外語人才就是指兼具良好語言交流能力、完整專業知識、跨文化交際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以全球化素養、國際思維和創新思維分析解決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的復合型外語人才。也就是說,一方面,只有擁有創新思維和創新素質才能保證人才具有更新舊知識體系,構建新知識結構以獲得滿足社會需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另一方面,創新型外語人才的培養也需要語言能力、專業知識和國際化素養的深度融合。
齊齊哈爾大學作為齊齊哈爾市唯一一所綜合性高等學府,在齊齊哈爾經濟發展建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和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其中,外語人才主要集中在外國語學院。該院現有英語、俄語、日語和朝鮮語4個本科專業。英語專業是國家一類特色專業、黑龍江省重點專業。俄語專業是齊齊哈爾大學重點專業。現有教師69人,碩士研究生導師13人,在校生1254人。現有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擁有校級研究中心2個(俄羅斯僑民文學研究中心,俄羅斯僑民文化研究中心)。英語專業和俄語專業均有相應的學科支撐,確保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質量。
此外,大學還一個擁有75名英語教師的公共外語教研部,該部面向全校所有非外語專業學生。全校23個院系中還配備了一定數量的專業外語教師。所有這些師生都構成了服務于齊齊哈爾市經濟發展的外語人才的生力軍。
筆者認為著眼于思辨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外語專業教學改革應該是涵蓋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學評估、考核方式,乃至教材編寫和教師發展等方面的全方位改革。
在當今多元化的外向型經濟形勢下,我們需要了解國際社會各方面的資源分布,熟悉貿易對象國法律及國際法等法律法規,明確自身和他國在國際貿易的劣勢、優勢與存在的風險,從而能盡可能地在國際貿易中規避風險和最大限度地獲取利益,所有這些都離不開外語人才。當今社會需要的不僅僅是能夠指導學生學習語言、培養學生熟練運用外語能力的教育類外語人才;能夠通過開展語言學和文學研究促進世界語言學和文學發展的研究型外語人才;能夠將不同語言靈活轉換的普通交際型外事類、旅游類翻譯人才;更需要能夠熟諳他國社會背景和法律法規,跨越國家間的不同文化障礙的文化類、法律類外語人才;較好地掌握商務知識、熟悉對方管理制度、善于運用談判技巧進而在國際貿易洽談中知己知彼、搶占先機的商務類、管理類外語人才;需要精通相關領域專業技術標準及專業技術知識從而在工作中有的放矢、游刃有余的專業外語人才。
從心理語言學的角度來看,輸出比輸入對外語學習的內驅力更大。一方面,現實社會、職場中說、寫、譯等表達性語言輸出技能更具有社會功能,更符合社會需求。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更注重說、寫等輸出技能,同時允許學生根據自身需求去選擇側重于哪個方面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只有當學生在課內課外的不同語言場景中,通過輸出認識到自身語言體系具體缺失時,才會有意識地運用多種渠道加以修補。通過完成具體、易見、可控的輸出任務,學生更貼近真實的語言實踐,評價、反省自己的問題,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完成更切實、高效的語言學習和能力提高。
目前,在許多學校傳統的“語言學+文學”的“單一學科”培養模式仍然占主要地位,培養出的學生遠遠滿足不了我國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課程設置應突出合理、靈活、兼容、彈性和多元特點,實現專業課程和雙創教育課程的全方位有深度的交叉融合。首先,思辨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應采取大學四年全程跟進的原則。其次,在大一、大二年級可先開設雙創和專業基礎理論課,如創新創業及國際商務相關政策、法規等,積累專業知識、跨文化知識,提高外語應用能力。在大三、大四年級開設能力培養和實踐課程,如結合實際案例,模擬真實情景開展商務實訓,分析解決實際問題。還可以定期安排學生以志愿者身份參與見習、實習外企、外事協會的外事、商務活動、國際性區域大會等,也可采用校企合作形式創設“外語+專業+綜合素養”的新課程,開展創業計劃培訓,培養學生的國際化全球化素養、外語實用交際能力、數據檢索處理等平臺操作技能和解決實際商務等專業問題的創新創業能力。
無論是傳統的“灌輸式”還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教師仍然是主宰一切教學活動的靈魂和核心。因此,如何選擇兼顧理論和實踐的靈活生動、具象高效、創新實用的教學模式對教師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
筆者認為教師首先應樹立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突破學科壁壘,培養專業、行業敏感度。其次,應采用線上線下、課內課外、學用結合的創新型教學模式,利用細節化的微課教學有助于將復雜繁瑣的教學內容分解成若干教學小目標,不局限于課上的時空和環境,更便于學生多模態地接觸、感受學習內容,清晰明確教學信息,強化學習效果。對于各類外語人才的培養來說,信息資源龐大的慕課平臺的使用無疑是可以在世界范圍內實現大規模的省時、便捷、權威、高效的信息分享和資源共享。采用課內課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將所學到的書本知識加以應用、驗證、檢驗、學以致用,同時課外的專業實踐也有助于強化、促進、優化學生的課堂學習方法、目標和手段,提供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
學以致用是大學外語人才培養的終極目標。因此,大學外語教學應創新運用任務型、PBL、項目式、研討式等教學法:運用“真實任務教學”有意識地將職場中可能出現的各個環節設計成獨立任務,以解決實際工作中普遍會遇到的典型問題為導向,把繁瑣復雜的工作程序和環節分解成簡單易行的學習實踐項目,通過對學生在完成任務各階段出現的問題和取得的成果展開針對性反饋、即時性評價、延時性評價,引導啟發學生全面投入到“嘗試任務→任務前階段的準備→任務前階段→任務中階段→任務后階段→任務后階段的課后活動” 輸出驅動-輸入促成下的任務型教學模式各階段并積極參與評價到和歸因分析,開展研討式教學鼓勵學生運用創新型思維、以創造性方式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通過力爭做到讓學生學到的就是他們未來工作中極可能遇到的,盡可能地把學生可能遇到的實踐問題通過教師引導、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團隊合作的方式解決在學校階段,培養創新型外語人才。
我國的高校教師大多是從一所學校畢業再到另一所學校工作,工作重點與能力多側重于教學和科研,缺乏實踐工作機會和經驗。因此,我們要鼓勵教師帶領學生“走出去”,通過定期參加創新創業培訓、校外實踐、校企合作,接觸第一手的前沿資訊和行業工作流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提高自身和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引進來”,邀請兄弟院校、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相關企事業單位、知名公司機構等來校開展創新創業講座,聘請創業名人、知名專家為創新創業導師,以他們為核心搭建外語創新創業團隊,給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提供政策、專業、實踐多角度全方位指導。
外語專業屬于人文學科,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與理工等自然科學專業相比差距較大。因此,只有摒棄閉門造車,開展跨學科、跨院系、跨專業合作,利用整合校、企、地三方優質資源,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力度,才能培養出合格的創新創業型外語人才。
只有實踐和科研兩條腿走路,才能為創新創業型外語人才提供足夠的發展空間,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一方面,我們應該通過建立校內外語實踐教學平臺和多功能模擬實訓室,強化實驗教學環節;在校外強力推進校企、校地、“政校企行”間協作,強化實踐教學環節,開拓創業孵化,將職業能力培養層次化、體系化。另一方面,鼓勵跨學科、跨院系、跨專業的課題和創新創業實踐,設立創新創業科研專項資金,建立創新創業激勵機制。我們還可以通過舉辦校際模擬商務談判大賽、模擬專業外語競技大賽、校企法律辯論大賽等賽事等活躍創新創業氛圍;提升創新創業活動規模與層次,強化外語人才能力培養。
百聞終究不如一見。語言運用也終究離不開使用環境。因此,以“游學”、“研學”、“留學”的方式,讓外語人才身臨其境地感受語言得以存在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人文環境,體驗商務、貿易、法律、旅游等行業流程、規范、法律等,參與相應專業實踐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旅游專業外語人才完全可以通過境外旅游的實際體驗了解他國旅游業相關法律、行程安排、聯系住宿、景點介紹等行業知識與規范。法律專業外語人才也可以通過觀摩、旁聽等方式參與到法律實踐中來。我們可以分階段、分層次地開展三者相結合的海外實踐。
例如,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俄語分為師范類和非師范類兩個人才培養計劃,非師范類采用“1+X”的培養模式,其中英語師范類為一表招生,其他皆為二表招生。俄語專業、朝鮮語專業施行“‘2+2或‘3+1中俄、中韓校際交流模式”的人才培養方案,日語專業每年選派學生赴宇都宮大學交流學習。
當今世界經濟文化交匯融通,特別是“一帶一路”的共商、共享、共建為齊齊哈爾面向東北亞發展帶來了歷史性機遇。只有以社會需求和學生需求為導向,以跨學科交叉作為外語人才培養的切入點,以“外語+專業+綜合素養”的融合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從科學開展外語人才需求分析入手,以“輸出驅動-輸入促成-產出評價”為教學指導原則,通過推進兼容、彈性、多元的創新型課程設置,構建學用結合的創新型外語教學模式,整合創新創業資源,搭建“政校企行”協作下創新創業實踐和科研平臺,開展層次化海外實踐等,我們才能充分發揮齊齊哈爾大學外語人才資源優勢,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1〕王銀泉.服務國家戰略的融合型外語人才創新能力與全球化素養培養探究〔J〕.當代外語研究,2018,(02):43-54.
〔2〕董芳.輸出驅動-輸入促成下的大學外語口語任務型教學模式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7:19-38.
〔3〕文秋芳.英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國外外語教學,2002,(04):12-17.
〔責任編輯:楊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