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鈺 林倩瑜 李淑芳 徐雯 陳匯豐 謝金玉 彭佳宜
【摘 要】文章基于“雙創”和“佛系文化”雙重沖擊背景下,通過調查得知佛山地方大學生大多選擇得過且過的佛系擇業心態為主。長此以往,不利于大學生的發展,社會的安定。因此我們將從自身、家庭、學校、社會方面分析大學生佛系擇業心態的原因,并提出針對性的引導大學生進取擇業心態的措施,促進大學生、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雙創;大學生;佛系;進取;擇業心態
一、大學生進取以及佛系擇業心態的定義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背景之下,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重要群體結構性就業矛盾凸顯,“雙創”型企業將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力量,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之下,就業競爭日趨激烈,就業難已成為社會常態,這一切在不斷增加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同時,也促使著他們必須采取進取的擇業心態,在大學期間,就應進行自我職業規劃與管理,并為目標付諸行動。大學生在擇業時,要避免產生佛系心態,“佛系”亞文化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緩解壓力的作用,但也不容忽視其潛在的負面影響,這種佛系心態會使我們沒有干勁,隨波逐流,不利于個人的職業發展。
二、佛系擇業觀的表現
佛系擇業觀即大學生對未來職業的目標缺乏思考和清晰的規劃,講究隨遇而安。具體表現為:大學期間沒有詳細的職業規劃,以至于到畢業了仍找不到自己的職業方向;招聘會上打著“選不選得上都是命”的旗號,隨意投遞簡歷;職場中不求上進,工作常換常新,稍有不順心的事就立刻辭職,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這樣消極的“佛系就業”觀對社會的長足發展和個人的人生目標的實現都存在阻滯的負面影響。
三、積極或佛系擇業觀的影響
在我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推動下,我國的就業觀處于一個破舊立新的關鍵點,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擇業觀也暴露出許多問題,表現出或積極或佛系的擇業觀。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有利于尋找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職業機會,實現大學生與職業的優化匹配,實現大學生自我價值的最大化。正確的擇業觀可以指導大學生用正確的價值觀選擇科學的職業道路,促進大學生的成功就業。在人才市場,每個擇業者都是自覺不自覺地以某種擇業觀指導自己選擇職業,因此擇業觀的教育與培養不容忽視,就大學生而言,擇業觀對擇業行為具有導向作用,正確的擇業觀是大學生實現成功就業的前提。尤其在當下“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就業制度,不同于早期的包分配就業制度,大學生更要培養出正確的擇業觀以使自己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跟上時代進步的速度。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國家的發展和建設更主要依靠我們這些新一代大學生,除了對個人的影響之外,大學生的擇業觀是否積極更影響著社會的安定和睦、國家的發展以及國家在世界中的地位,少年強則中國強,大學生的擇業觀也深深地影響著國之道路。
四、大學生佛系擇業心態的原因
(一)自身因素
1.擇業目標不明,自我認知不清
根據問卷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擇業目標不夠清晰,這可能會減弱大學生擇業信心,從而導致大學生在擇業時呈現出佛系擇業心態。由于大學生對自身定位不清晰,導致在擇業過程中心態沒有擺正,出現擇業搖擺不定的傾向,難以得到擇業單位的青睞,最終也使大學生失去了許多擇業機會。
2.專業技能不強,綜合能力不足
大學生擇業過程也是專業技能和綜合實力的較量,在學校中成績好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由于我國教育體制的僵化,導致大部分大學生都只是學習理論知識,缺乏相應的實踐,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得不到發展。倘若大學生在學校中還能用高分來沾沾自喜,但是出社會后,連這優勢資本也失去了,反倒展示出專業技能差,綜合能力不足的劣勢資本,必然也加劇了擇業的困難,這前后的心理落差也促使大學生慢慢產生出佛系擇業心態。
(二)家庭因素
1.經濟狀況
大學生在就業方面產生佛系心態的的原因還受家庭經濟狀況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出現貧富差距。在這樣的情況下,不論是來自富裕還是貧困家庭的大學生都易在就業方面產生佛系心態。來自富裕家庭的青年,他們從小錦衣玉食,生活在父母提供的優質保護傘里,喜歡什么也不用太費勁就能得來,久而久之,他們覺得只要依靠父母也能過上悠然自在的生活,安于現狀地過著自己的小日子[1]。而大部分來自貧困家庭的大學生,因為貧富差距大及社會競爭大的影響,靠自己的努力,他們需要付出的努力比那些富裕家庭的青年要多得多,因此他們會覺得即使自己努力了,也比不上那些有家庭背景、家庭經濟狀況好的青年,所以干脆抱著佛系的心態擇業。
2.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是個體生活不可或缺的載體,個體的成長都會受到家庭環境中不同因素的影響,人們在這里學習最初的社會經驗,對身心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當今的大學生在擇業方面選擇以佛系心態應對,究其原因關乎家庭的教養方式,良好的家庭教育,會對孩子人格健康成長發揮積極作用。反之,則會使孩子對待生活采取消極的態度,佛心心態由此在大學生潛意識中慢慢滋生。
(三)學校因素
1.進取擇業心態教育缺位
如今,許多高校的教育重心出現偏頗,鮮少關注到學生自身擇業的需求和心態,一味關注職業的理想教育而忽視了職業能力的培養,導致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鍛煉,加之在擇業過程中不斷受挫,消極情緒又難以排解,促使了大學生佛系擇業心態的產生。
2.教學質量不高
如今高校的教師大多注重科學方面的研究,很少將精力放在教育教學上,而大學生在高校課堂上的學習又是提升專業知識素養、綜合能力的重要方式,二者之間的矛盾加劇了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因綜合能力不足就業失敗,多次擇業失敗會影響大學生的擇業心態,促使大學生佛系擇業心態的產生。
(四)社會因素的影響
近年來,由于國家大力支持雙創,出臺了不少雙創的稅收優惠政策。這對于創新創業本是很好的有利條件。但是從我們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概百分之七十學生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一份稱心的工作,少部分處于焦慮,可見,雙創環境下,大學生普遍選擇佛系就業而不是創業。
五、引導大學生進取擇業心態的方法
(一)自身因素
1.提高擇業就業的認知水平,明確自我職業定位
大學生擇業就業的認知水平對形成不同擇業就業心態有重要影響。大學生要明晰擇業就業不僅僅只是一種謀生手段,而且也是為社會創造財富,發揮自我價值和實現社會價值的重要途徑。在基本正確認知擇業就業的基礎上,大學生要加強擇業就業的能力,分析思考自身的優勢和劣勢,結合興趣愛好,明確自我職業目標與定位,再進一步了解社會的人才需求,擬從事職業和行業的要求。當大學生對擇業就業有清晰的認知,以及確立針對自身的職業發展目標后,不易形成佛系的擇業心態。
2.積極參與課外實踐活動,提升核心競爭力
雙創背景下的就業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量大幅提升,但同時也對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生面臨多元化的就業選擇的同時,也面臨著提高自身能力的挑戰。一部分大學生佛系擇業心態產生的原因,離不開因自身能力低下而處于就業競爭劣勢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引導大學生形成進取擇業心態,要讓他們樹立自信心,提高核心競爭力,從而減少因擇業就業時多次碰壁而養成佛系擇業心態。因此,作為在校大學生,在完成學校既定的學業要求,增強專業能力外,更應該在第二課堂實踐中鍛煉自己,多參與一些社會性服務或者專項實踐活動,如各類創新創業比賽,專業技能培訓,暑期崗位實習,公益支教等等,增強大學生的靈活應變能力,創新能力,轉變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全能型人才,促進大學生與社會逐步接軌。
(二)家庭因素
1.轉變傳統擇業觀念,培養良好家風
家庭內部的擇業觀念對個人的擇業就業觀念有重要的作用。家庭中消極的擇業觀念也會形成消極的個人擇業就業觀念。大部分大學生在擇業就業時,因缺乏社會經驗,會不自覺的依賴父母,聽取他們的意見,希望得到他們的支持。受傳統的包分配觀念影響,部分父母對孩子的擇業就業并沒有緊迫感,認為工作一定會有的,沒有提前向孩子傳遞當中的重要性,致使孩子個人也不看重擇業就業,形成一種佛系的就業心態。因此,家長要轉變傳統的包分配的擇業觀念,闡釋就業與擇業的重要性,引導大學生做好自我職業生涯規劃,實現精準的擇業就業。
(三)學校因素
1.加強專業建設以及實踐教學,將課程計劃與社會需求緊密聯系起來
高校在課程設置上,應密切關注社會需求,再進行科學合理的課程計劃建設,注重培養學生專業知識的構建與應用,減少冗雜的課程,做到“雖少卻精”。同時,高校要積極帶領學生參加實踐性活動來鞏固所學理論,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培養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
2.加強科學的擇業啟蒙教育,培養創業綜合素質
學校從培養人才角度出發,根據大學生的興趣、性格、能力、潛能等,主動承擔學生的擇業啟蒙教育。在不同的階段,進行不同的指導。首先使學生初步了解所學專業,以及未來的專業就業領域,其次,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探討,明確職業規劃的目的與在擇業過程中的作用。最后,宣傳創業教育,引導創業教育理念,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創業意識和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此外,為學生提供施展創業才華的平臺,增設創業園、孵化基地,低開放門檻,給予一定的技術和資金支持,加強完善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5]
(四)社會因素
1.積極宣傳創新創業政策,表彰杰出人才,形成模范影響效應
在社會輿論方面,通過良好的社會風氣來幫助高校開展創新創業工作,改變大眾對青年人的擇業觀看法, 營造開放創新的社會價值觀, 促進大學生形成科學進取的擇業觀。社會通過多種渠道宣傳國家的創新創業政策,在大學生科學擇業觀的構建中形成長期影響,同時表彰一些在創新型事業有突出貢獻者,形成模范影響效應,最終引導大學生積極進取的擇業理念。[3]
2.培養用人單位價值觀,增強用人單位的責任、全局意識,做好導向作用
社會用人單位應用科學的用人理念,把握科學的人才標準,對每一位應聘大學生負責。克服就業歧視,堅持招聘工作的公開、公平和公正。及時與相關教育部門反饋用人方向的信息,保證教育部門及時調整培養大學生的專業方向,避免人才資源的浪費。除此以外,用人單位應形成一套科學合理的用人機制,既能做好選拔工作,又能做好人才培養的工作,從而為高素質的人才提供施展能力的舞臺。[4]
【參考文獻】
[1]賀鐘玉.當代青年“佛系”現象的解讀[J].法制與社會,2019(22):125-126.
[2]肖宇. 大學生家庭環境、人際交往效能感與應對能力的相關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3]陳志倫.新形勢下大學生科學擇業觀的培養和構建[J].現代教育科學,2010(09):98-100.
[4]張莼波.“慢就業”折射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及擇業觀教育的思考[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6(03):88-92.
[5]雍祺煊.雙創視域下的大學生擇業觀培養探究[A]. 廣州工商學院.2019.5.
作者簡介:張楚鈺(1999—),女,漢族,廣東中山人人,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本科在讀生,研究方向:社會工作。
指導老師:黃勤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