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大學生的社會心態總體來看是積極、健康的,但是仍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大學生的成長和學習主要在高校內進行,所以,高校應該及時并且正視大學生存在的社會心態問題,并采用有效的方法增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在社會心理服務的背景下,對大學生的社會心態進行積極、健康的引導,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心態;培育;心理健康
一、引用
黨在十八大中明確提出,要培養自尊自信、理性和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所謂的社會心態,就是指人的精神狀態以及理想信念在心理上的表現,它對人的思維和行為產生著重要的作用。當代大學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主義發展道路上的建設者和開拓者,他們是民族的發展,可以影響著一個國家未來的發展趨向,所以,他們的社會心態狀況必須得到我們的重視。高效必須面對和研究的一項重大理論及現實問題便是培養塑造大學生健康的社會心態。
二、高校大學生社會心態誤區的表現形式
(一)焦慮、浮躁特征
受到社會上負面因素的影響,大學生易產生焦慮及浮躁的情緒,具體表現在對自己缺乏信心、心里有牽掛和擔憂。很多大學生懷疑自己的能力,對學業感到有巨大的壓力,擔心著未來的就業情況,同時受到自然災害等因素的影響,這些都加劇了這種心理。學業完成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收入低于他人,無法承擔房價,對這些問題的思考進而導致焦慮、浮躁心理的產生。部分學生無法抵抗住外面的誘惑,不能靜下心學習,在社會上又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精神上空虛,物質上沒有保證,缺乏歸屬感以及安全感,這也導致了焦慮和浮躁心理的產生。
(二)戀愛
大學生的戀愛具有“盲從性”。大學期間,很多大學生的戀愛目的并非是組建美好的家庭。根據調查報告顯示,大多數大學生將戀愛定義為解悶,見到身邊的人都在談戀愛,于是自己也想談。少數的人具有虛榮性,見到身邊的人在談戀愛,就會出現羨慕嫉妒恨的情緒。多數大學生將時間荒廢在談戀愛上,忽視了學業和未來的發展。在畢業時因工作等原因難以在一起生活,易出現對社會和學校的不滿心理。
(三)消費攀比現象
在校大學生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家庭,很多大學生的消費支出已經接近甚至超過了實習期的工資。按照調查結果的顯示,導致學生高消費的主要原因是攀比心理。學生在學習以及生活必需用品上的消費不足消費總支出的一半,消費多在請客吃飯以及各種娛樂上,有些學生覺得現今的社會早就并不適合艱苦奮斗,并且將會吃、喝、玩、樂作為走向社會的必備要素。這種攀比心里已經嚴重的干擾了學生的正常生活,經濟情況相對較差的學生容易出現自卑心理;有些大學生消費過大,甚至出現了還債的情況等。
三、高校大學生社會心態誤區產生的原因
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許多變化,尤其是社會心態問題愈加突出。影響社會心態誤區產生的原因主要如下:
(一)家庭環境
家庭環境是每個人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是我們的啟蒙老師。我們每個人的身心發展都會受到來自家庭的影響。家庭氣氛以及教育方式、經濟狀況都影響著我們的成長。在家庭氣氛方面,一個好的家庭氣氛會使孩子養成耐心、自信、樂觀向上的性格,孩子懂得孝順父母,尊重師長等;家庭氣氛差的環境會使孩子缺少自信、性格孤僻等。在教育方式上,寬容式的父母溺愛縱容孩子,孩子會缺少獨立性,意志不堅強;專制式的父母對孩子過于嚴厲,容易導致孩子缺少自己的意見,依賴性強。經濟狀況方面,經濟情況優越的家庭會給孩子帶來優越感,經濟狀況較差的家庭易導致孩子自卑,甚至虛榮心理,從而進行攀比,對大學生的健康社會心態造成了消極的影響。
(二)就業競爭帶來的壓力
畢業就失業和找工作難已經成為了家長和學生的共同共識。但是,在大學生就業困難這一現象的背后,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探討,我們要理性并且認真的思考它。大學生就業難這一現象,最主要的一個原因便是就業觀念問題,很多學生在就業時存在著功利性和偏見,體現在:大部分學生都想去大城市、大公司等,很少一部分人選擇小城市以及環境艱苦的地方。大多數大學生不能正視自己的能力,眼高手低,對自己的能力過于自信,導致工作與期待產生落差,從而產生不滿心理;在就業的過程中,存在的不公平不合理的問題,也易使大學生的社會心態朝著消極的方向發展。
(三)西方價值觀和的多元文化影響
經濟全球化促使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也逐漸加深,西方的價值觀念和文化也對我們原有的觀念進行著改變。大學生道德思維觀念也受到了這種沖擊。當前大學生的社會心態現狀便是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的成果。在多種文化的相互滲透下,大學生通常會陷入到迷茫與無助之中,不能做出最有利的判斷。所以,在西方價值觀和多元文化的影響下,少數的大學生容易迷失自己,缺失信仰,產生拜金主義和功利主義等消極的社會心態。
四、高校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的培育途徑
(一)加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助于增加大學生對人生和現實的認識,在各種復雜情境下,使他們保持著樂觀向上的心態,冷靜的思考問題,有效的解決問題。
(二)落實社會主義價值觀
社會主義價值觀對整個社會風氣具有引領作用,社會會主義價值觀主要表現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大學生的社會心態也受此影響。我們不能把社會主義價值觀作為規定政策解讀,而是應該將它落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讓大學生能夠真正的理解、吸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含義,進而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積極地社會心態。
想要在生活中落實社會主義價值觀,首先要做到正確的理解和宣傳它,積極地舉辦有關的公益性活動和文藝、教育活動等等,也可以采用編寫曲目等方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高校可以開展主題征文、演講比賽等活動方式,教師在課堂以及課外的教學活動中向同學們講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含義,將它融合在大學生的生活之中。
(三)增強關于心理問題的預防教育
預防教育,就是指教師對受教育者可能出現的心理、思想等問題,提前進行教育,預防心理、思想問題的出現,或者是對剛產生不久的心理、思想等問題進行引導和改正。增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的預防教育,能夠使大學生的預防意識和心理保健意識增加,做到真正的提升社會認知力、自我調控能力和心理素質,使人格健康的發展。高校開展心理教育,要尤其重視預防教育,要做到防患于未然。
加強預防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開展心理健康知識的課程。高校可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心理特征設立不同的課程,并任用專業教師進行教學講授,使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心理保健知識和心里問題預防技巧。二,心理咨詢輔導。高應該重視心理咨詢和輔導的工作,通過多種途徑,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并設置心理問題咨詢處,為大學生提供一個能夠咨詢并解決心理問題的場所。
五、結語
綜合以上所述,大學生的社會心態對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以及未來的工作都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大學生要有健康的社會心態,才能使身心也健康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他們成才,使大學生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及建設中發揮他們的力量,為中華民族的“中國夢”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彭文英.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的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01:50-53.
[2]李麗娜.培育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的現實路徑[J].前沿,2013,19:159-161.
[3]薛立剛,周惠玉,張曉光.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104:126-128.
作者簡介:葛君超,1988年出生,女,河南省安陽市人,鶴壁汽車工程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
課題說明: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一般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