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呂 滿 炫
(江蘇警官學院,江蘇南京 210031)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高瞻遠矚,從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角度出發,從中國建設生態文明面臨的重大挑戰出發,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家戰略,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加強。綠色發展,社會生態文明體系不斷改革。公安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不僅接受高等教育,而且還是新社會技術和新思想的前端群體,更是未來人民警察隊伍的寶貴后備人才。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入公安院校文化育人之中,對于促進公安大學生全面發展,提升文化育人實效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已經體系化并閃耀出偉大理論的光輝,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主要包括:
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用整體性思維正確地把握生態問題,以普遍聯系的視角審視生態文明建設,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重視生態領域與其他領域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一針見血地闡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對立統一辯證關系,“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既是矛盾的,也是相互依存的,是對立統一的雙生概念,存在相互轉化的可能。
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蘊含著“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實踐思維,認為“要努力把建設美麗中國化為人民的自覺行動”,只有將生態文明建設內化于人民自身的思想之中,落實于日常的生活實踐,才能使生態文明建設在實踐中走向理想之途。
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終極價值是人的發展,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文明建設必然能在實現人類社會發展,人類文明發展,自然環境發展的協調發展中,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最終目標。
總之,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在思維方式上堅持整體的、對立統一的、實踐思維的方式考慮問題,是系統化的有機整體,這個有機整體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
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以其豐富多彩的思想內容,不僅為生態文明建設拓寬了視野,指明了方向,也為公安院校文化育人提供了全新的觀念和視野。警察文化具有濃厚的“尚武”精神和政治色彩,是公安院校學生由學警轉換為人民警察過程中的精神指引;另一方面,警察精神文化育在公安院校實踐的過程中受大學文化的干預,體現出一部分的“人文”精神。它們之間的區別、調適、融合就構成了以警察精神文化培育公安大學生過程中的客觀矛盾。
2.1.1 社會需要與個性發展的矛盾
公安院校在文化育人方面常忽視了警察文化與大學文化的融合,就當下而言,過于注重把公安大學生作為公安培養,削弱了其作為“人”的培養。2018年9月公安部召開的會議上強調了公安院校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政治建警、政治建校”的方針。從公安院校的輿論宣傳中也可以看出,公安院校對于公安大學生在警察意識方面的培養重點,一直是“政治性、紀律性、統一性”,培養政治嚴明、紀律嚴明的公安大學勝。警察文化作為在警察職業發展過程中促進警察的全面發展形成的一種社會文化體系,作為公安院校在教育與實踐中的重要內容無可非議。但是“學校的精神生活應當是如此的多方面,以致能使每一個人都找到發揮、表現和確信自己的力量和創造才能的場所。學校的精神生活的意義就在于,要在每一個學生身上都喚起他個人的人格獨特性。”當前公安院校的文化育人中以警察文化為重點對公安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進行培養,把學生視為被動接受知識灌輸的容器,強調學生的紀律意識與服從意識,弱化了以大學校園文化對學生對情感經驗的積累與情感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創新精神、進取精神及獨立人格的全面發展的培養與領導。
2.1.2 政治建警與學術精神的矛盾
國內生產總值及民眾教育需求的增長帶動了財政教育支出的增長,但我國財政教育支出增長速度低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導致我國財政教育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無法達到更高水平,說明我國教育支出規模不足,教育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鑒于教育是準公共產品,為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教育需求,為實現經濟的長遠發展,政府擴大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勢在必行.
不同于一般院校,公安院校是公安機關的組成部分,并非獨立于公安機關的學術機構。黨和國家賦予其的培養肩負鞏固共產黨執政地位,維護國家長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重大歷史責任的人民警察的重要使命,政治建校建警是公安院校的立校之本。公安院校在文化育人將公安大學生置于警察文化的引領和浸潤下,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人民警察職業觀、權利觀和道德觀十分必要。另一方面,片面強調“政治建校”,使得公安院校文化度政治化,未將公安科學研究著力于為公安實踐提供科研支撐與法律咨詢,將文化育人過程中的教學科研活動與公安事業的發展割裂開來,造成了公安院校的校園文化與警察文化的互動缺失。
2.2.1 權威性與自主性的矛盾
公安院校作為培養預備警官的教育機構,在其管理制度的制定方面,多存在通過建立統一性和規范性的管理制度來強調制約束功能的現象。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公安院校的特性注定其在文化育人中必然著重培養人民警察制度所要求的紀律意識與服從意識。公安院校制度文化出于人民警察令行禁止的需求,維護管理者的主體地位是必須的。這就造成了管理者與學生之間單向性交流,在保證行動效率的前提下,作為被管理者學生的權力常常沒有正常途徑行使。同時,公安院校作為現代化高等學府,與具有治安行政和刑事執法性質的公安機關又存在顯著差異。在現代化教育理念中,教師與學生共同構成學校的主體,不同于公安機關嚴格的上下級的等級關系,教師與學生之間應處于一種平等、合作的關系。對于學校的重大事件與發展決定,全校師生都應擁有知情與質詢的權力。公安院校在管理制度方面,應以公安大學生為主題,廣泛征求學生的意見,提高他們對校園制度文化的認同感與信任感。
2.2.2 剛性與柔性的矛盾
公安院校作為公安機關的一部分,作為預備警官的培養基地,其特質注定其在制度文化建設必定依序警察制度文化建設,即堅持嚴格化、規范化、集中化的剛性管理。但公安院校作為高等學校的一員,其培養的對象在仍然是大學生。在學生管理方面也應慮及當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普遍性規律,符合現代大學生管理制度的發展方向與發展潮流。隨之現代化社會程度的提高,隨之而來新的各種社會問題對現代化大學生管理制度的發展提出的新挑戰,向以人為本、注重人文關懷的柔性管理方向發展,已是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發展的必由之路。
2.3.1 規范性與個性化的矛盾
2003年,公安部比照軍隊院校制定了《公安院校警務化管理規定》,對公安院校實行警務化管理的具體目標、要求等則提出了明確的標準。《公安院校警務化管理規定》通過三種主要的方式即《內務條令》管生活、《紀律條令》管行為、《隊列條令》管訓練,最終實現學生令行禁止、服從命令、聽從指揮的作風。由此可見,警務化管理的核心是規范,促進公安大學生生活、行為、訓練的標準化和規范化的培養。但公安院校學生與普通高校的大學生一樣,通過高考進入大學校園,對大學生活有著自己的憧憬和規劃,希望通過展示個性化自我來釋放青春夢想,不愿接受外在統一規范是束縛。
公安院校的一日生活制度嚴格規定了學生再就寢時間之外,就餐、學習、訓練、休息等所有環節。相比于普通高校學生,學校的統一安排使得公安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和課余活動比較刻板單一。但作為同齡人,公安大學生也是時下的普通青年,也會受到社會流行文化的影響和滲透。即使是在莊重嚴肅的公安院校,豐富多彩的社會時尚文化也總有存在的土壤,顯示著大學生的青春和人格。在為最具創新思維的年齡段,通過對當下流行事物的追求和對社會文化的渴望與模仿,青年學生和社會流行文化總會共同創造出富有時代特征的和青春氣息校園文化生活。
2.4.1 封閉性與開放性的矛盾
公安院校對于學生實行警務化管理,警務化管理是一種閉合式管理,其突出特點是封閉性,具體到公安院校的校園環境,體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嚴格的請銷假制度,學生必須履行嚴格而規范的請假手續才能外出,外來人員未經登記也不得隨意進出校園。二是閉塞的信息交流,公安院校選址一般遠離市區,缺失與外界接觸,而學校統一安排的學習生活作息也讓公安大學生缺少獲取信息的時間和方式都極為有限三是單一的設施建設,在公安院校的設施建設中,常常偏重于學生的警體素質培養,故健身房、泅渡館、射擊館及障礙訓練基地等獨具警營特色的訓練場地和設備是設施建設的重點。當然,由于公安院校作為公安教育機構,不同于普通大學,其在教學、科研中多含有涉密,。以上三點注定了公安院校無法做到完全開放,封性閉與開放性的矛盾便顯得尤為突出。
2.4.2 尚武性與人文性的矛盾
公安院校的建筑在色彩選擇與外觀造型上都凸顯其作為公安機關的一部分的特色。從進入許多公安院校開始,無論是正門附件鐫刻的校訓標語、道路旁設置的宣傳標語和學生宿舍設置的宣傳櫥窗,無不蘊含著“立警為公、執法為民”、“四句話、十六字”等公安工作要求與精神理念。校園內建筑命多包含“忠誠”、“劍”、“武”、“正”等具有濃郁警營色彩的詞語。其訓練場中醒目的標語和射擊館、格斗室中公安英模的畫像與不同于一般大學的列隊時呼號聲、訓練時的槍彈聲,無不鮮明地昭示著警營的尚武精神。但作為一所現代化高校,實驗室、學術報告廳、圖書館等現代化教學設施及精心設計的校園綠化則更多顯示出科研和文化氛圍與公安院校承載著創造、批判和社會關懷的大學精神。公安院校的校園環境建設,體現了其文化育人的兩重特點:營造莊重肅穆的警營氛圍的標語、注重警體訓練的訓練場的所顯示的“武”和突出教育性與娛樂性的校園綠化和器材完備的實驗樓等所顯示的“文”。
以上的分析,勾勒出了公安院校文化育人中存在的四個層次、八對矛盾。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特別是“兩山論”的重要論斷為我們認清矛盾的客觀存在,注重和把握矛盾的同一性,促進矛盾雙方互相協調互相轉化,在矛盾的對立中尋找動態統一,化解矛盾困境提供了高度哲學智慧。反映在實踐上,就是要注重動態的平衡,兼顧警察文化的“警”與大學校園文化的“學”,擇二者特點與長處互相融合,創造出二者兼備的獨特公安院校文化理念,以達到費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公在公安院校的文化育人過程中,必須注重實際發展,適應每所公安院校當地情況,同時也要適應學校制度,不能盲目尋求大規模、粗糙的發展。我們必須將校園建筑的使用與美學相結合,使公安大學生受到感染和啟迪,得到熏陶,同時也要考慮到歷史傳承和文化特征,不能簡單地把歷史傳統作為舊的改革對象,追求即時生效,使公安院校的精神文化、地域文化、歷史沿革、風格品性以及校園群體的稟賦氣質能夠以物化的形式得以體現和延續。此外,另外,校園的功能分區布局應該合理。它必須具有明確的功能規劃,必須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協調,并避免相互干擾。如此,不趨于潮流,不失品味兼有歷史感的校園整體規劃布局將為公安大學生接受熏陶、感染、同化提供重要氣場。
校園物質文化之所以能夠起到育警作用,除了自身包含和體現其教育意義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通過虛擬物質環境接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因此,公安院校應按照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重在建設”的方針,堅持正確的導向,一是要充分發揮校報、校刊、廣播、宣傳欄等傳統媒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先鋒和旗手作用,通過不同的宣傳形式對公安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大學生自覺追求積極健康、樂觀自信的生活方式,以高品位的風格實現潛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二是要積極占領信息含量高、對公安大學生人格培育影響大的網絡輿論陣地,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筑忠誠警魂培育的網絡空間,牢牢掌握文化育人的主動權,從而保證公安大學生在政治方向和大是大非上面能夠保持堅定的立場,旗幟鮮明地與黨中央在思想上、行動上保持高度一致,使得忠誠警魂的鑄造逐漸凝結為公安院校的主體思想、精神內核,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個公安大學生的靈魂深處,成為激勵他們在人格成長、自我完善的過程中不斷奮進、開拓進取的思想動力和精神支柱,向公安大學生傳遞人民警察核心價值觀的正向能量,將警察文化進一步傳承和積淀,在文化建設中彰顯信息化的魅力。
形成公安院校文化與公安文化的良性互動“校局合作是指公安院校與公安機關通過建立科學完善的合作機制,將公安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教學、科研活動與公安機關的人才需要和未來發展緊密結合,充分利用學校和公安機關不同的教育資源和環境,實現院校與公安機關共同培養適應警務實踐需要的高級人才的教學組織活動,推動公安教育的健康發展和公安工作的不斷進步。”在當前的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多例公安院校與公安機關通過校局合作,培養公安院校大學生的自身素質,提升公安機關的整體戰斗力的案例。通過校局互動在各級公安機關構造育警共同體,需要營造良好的文化育警氛圍。各級公安機關應通過公安院校大學生實習,大型活動和安全活動,培養公安院校大學生的警察精神和警察情感,進一步加強建設警察營地文化,并根據自身條件建立文化現場教學基地。在開展公安院校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同時,注重公安院校文化與公安文化良性合作,實現共通互聯,全員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