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霞
(中共江西省委當代江西雜志社,江西南昌 330036)
中國傳統文化是“人本”而非“神本”的文化,《周易》及《尚書》早有“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國將興,聽于人”的表述。無獨有偶,馬克思主義也極其重視人、關注人,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其哲學理論的核心內容。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為代表的歷任中央領導集體結合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對親民、愛民、為民著想作出了許多新的闡述和率先垂范, 并與傳統文化的“愛民”觀念深刻結合,使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演進到新的歷史階段。這不僅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而且對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指導意義。
作為中國古典思想文化的主流,中國傳統“愛民”觀念可追溯至堯舜時期。它以宗法制的君主民從關系為前提條件,探討為君、立國與治民之道,主要思路是通過確立各自的權利邊界來構建良性的君—臣—民的互動關系,最終指向尊君、安國、保民。歷代學者、思想家都對此進行過各個角度的闡發,形成了一套豐富完整的理論體系,形成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建設和實際政治運作的一大特色。
1.2.1 民心即天心”的政治觀
先秦儒家向來秉持“民為邦本”的民本觀念。《尚書》說,“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孟子曰“天生民而立君,以為民也”。由之,儒家把殷商以來具有神學意義的“事天”“事鬼”觀念,客觀化體現于“民”的身上,認為天命即民命,“民意”和“天心”是一致的。如皋陶說“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威,自我民明威。達于上下,敬哉有土。”周武王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周公說“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不僅如此,甚至在某種意義上,“神”的作用還要取決于“民”。如《左傳》中季梁謂“民,神之主也”,曹劌謂“民和,而后神降之福。”因此,“民”的地位實可與“天”“神”并列,重要性遠在統治者之上。這一態度在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表述中達到了巔峰。
1.2.2 “政在養民”的經濟觀
儒家對統治者提出了“仁政”“德治”的要求,具體體現在“養民”的經濟主張上。大禹曰:“德惟善政,政在養民。”管仲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孟子說:“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針對苛政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孔子抨擊道“苛政猛于虎也”,并提出“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的建議。清末名臣丁寶楨說“至作官,只是以愛民養民為第一要事,即所謂報國者亦不外此。”“養民”的另一層含義,則是肯定“民”對創造社會財富的重要作用,這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國語》記載,“夫民之大事在農,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蔗于是乎生,事之供給于是乎在,和協輯睦于是乎興,財用蓄殖于是乎始。”所以歷朝歷代天子都有親自帶領群臣和百姓“籍田”之儀式,表示重視農業生產和與民共勞。
1.2.3 “富之教之”的教化觀
儒家向來認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決定了君主統治與國家治理的合法性與有效性,是遠比“天意”授權更為重要的因素,所謂“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令民心服呢?孔子提出,必須做到“足食、足兵、民信”,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民信,“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這就由物質生活層面上升到了思想教化層面。孔子又說,“富之教之”“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亦即要教化人民,使之道德高尚。否則,人民不懂得重德行善,富起來之后容易驕奢淫逸,甚至做出禽獸之行。教化才可以實現長治久安,造成一個長時期的太平盛世。同時,教化還有更深的內涵,道德禮樂文明可以使人民康樂、國家富強,使“近者悅遠者來”,并蘊含生命的意義和歸宿。
馬克思主義將其所有理論、實踐活動的最高目標確定為謀求人的自由、解放和發展,明確提出,“未來新社會應該是每個人全面自由發展的社會形式”。
2.2.1 毛澤東對人的價值和利益的肯定
毛澤東認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這一論斷不僅意味著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是勞動者創造的,而且特別重要地包括了人民群眾是實現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因此,共產黨人要堅持一切從全體人民出發,把人民利益作為最高標準。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號召:“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并由此提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
2.2.2 鄧小平對人的本質的再認識
對于文革后中國面臨的實際情況,鄧小平開始對人民群眾具體生存狀況進行反思,從生產力發展的層面出發,把“人”放在生產力的整體范疇內來考察,提出通過發展生產力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存狀況,真正實現“人的解放”。鄧小平關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等觀點都圍繞著這一主題而開展。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鄧小平始終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一項基本社會發展戰略來推行和實施。他認為,要想改變人,首先應改變“人的關系”,尤其是生產關系,“要發展就要變,不變就不會發展”,改革就是改革生產關系中不合理的限制人的因素。
2.2.3 江澤民對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深化
江澤民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提到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不僅揭示了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是互為前提、相互促進的辯證統一關系,并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正是在社會全面進步的過程中得以實現。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江澤民還深刻闡述了人的全面發展與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內在聯系,提出“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這是對馬克思關于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相一致的思想及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進一步深化。
2.2.4 胡錦濤“以人為本”的“民本位”思想
胡錦濤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首先,“以人為本”的本,指的是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一切發展之根本。其次,維護與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是促進和實現人與人和諧發展的主要環節。第三,“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是“以人為本”的“民本位”思想在執政理念上的集中體現。
2.2.5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人民情懷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講話中,習近平強調:“全黨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這無疑一語道破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根本立足點和終極價值指向。習近平還提出“共享發展理念”,指出“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并落實到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等工作當中,從根本上破解民生難題、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需求,使全體人民通過共建共享發展而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始終注重實現人的價值,注重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在繼承了中國傳統“愛民”觀念的基礎上,也與其存在著本質區別。中國“愛民”觀念的前提是封建等級制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民生問題的關注,但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封建社會統治和被統治的不平等社會體制,實質上依然強化了“君臣關系”或“君民關系”。而馬克思主義則堅持以人民的利益為第一位,實現了對傳統“愛民”觀念的超越式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