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芳
(安徽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安徽合肥 230011)
新時代發展的背景下,國家通過各類扶貧手段,從政策、資金及人力等方面著手,結合區域發展優勢與資源,振興鄉村經濟。鄉村文化的發展是鄉村經濟發展的指引,是人們精神區位的提升與導向,代表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主脈。生態文化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價值引領,而民間戲曲具有其原生的民俗文化價值,是鄉村精神文明的凝聚表現,蘊含著傳統文化的文明思想,是社會生態文化的具體表現之一,其表達出鄉土文化和生活風貌,是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著力點,倡導了人與自然、人與人及人的信仰的共生關系。
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在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力度加持,使得民間戲曲獲得了重生與發展的機遇。例如,2018年的昆山舉辦的百戲盛典,將全國的120個劇種,156個劇目,推向觀眾,綻放舞臺,使得戲曲文脈在交流和融合中相互促進與發展。2019年的春節期間,福建泉州府文廟,藝人表演提線木偶戲,觀眾滿堂并贏得喝彩。這些民俗戲曲的文化在新時代文化自覺的背景下有著一定的文化市場,也反映了其文化精神和情感鄉愁,然而其可持續的發展路徑并未予以展現。
民間戲曲具有地域特點,受眾面較窄,受經濟、文化和社會市場各類因素的制約,其表現的文化、藝術形態與當代文化發展嚴重脫節。在城市化規模發展的進程中,代表鄉村文化和農民價值觀的民間戲曲逐步喪失了其文化培育的獨立性和文化自信,在傳承上缺乏理論指導,在內容上缺乏時代的創新,在人才的培養與發展上缺乏高效、實質而具體的機制與措施;例如:安徽潛山、岳西的黃梅木偶戲,歷經百年滄桑歲月,流傳至今,雖然被列入了省級非遺,但仍然面臨著其他地方戲曲類趨同的窘境。新時代優秀傳統文化的再次發展賜予了民間戲曲文化的重生,將煥發出鄉村文化面貌的改變,為美麗鄉村建設與發展提供新的文化動能與精神活力。
民間文化是廣大農民所創造傳承的鄉村文化,其在誕生與發展的過程中,完整地保存了農耕社會衍生出來的傳統文化以及風情民俗。作為民間產物的戲曲文化,依托于各類民俗活動,具有綜合門類的藝術、社會及經濟功能,調劑著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
民間戲曲是綜合性的傳統藝術,涵蓋了文學、音樂、美術及表演等藝術因素,劇種眾多,形式各異,情趣豐富,蘊含著濃郁的倫理色彩,深耕于民間,為廣大民眾所喜愛。如:華縣皮影戲、潛山彈腔、黃梅木偶戲等,都具有獨特的藝術形態價值。
(1)融合性:民間戲曲融合了音樂、舞蹈、雜技等各項藝術門類,將不同類型的藝術元素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通過具有地域特色的唱腔、獨特表演技法,將劇目的內容及精神文化精彩的展現給觀眾,表達了生活與人物的內在凝練成真情的審美。
(2)虛張性:民間戲曲延續傳統戲曲的表現手法,借以虛擬的環境或對象在有限的舞臺時間和空間里,用模擬的表現方法,趣味地表現現實的生活。如喝茶飲酒、穿針引線、刺殺等動作,都是通過模仿來虛擬現實動作。戲曲臉譜(真人臉譜、木偶臉譜等)都采用了夸張的形象來追求神似,表現出民族傳統美學思想,具有一定的創造和藝術想象力,使得其蘊含著獨特的美學特征。
民間戲曲取材民間并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其反映了社會現實,從思想上激勵人們要遵從社會規范和行為約束,鼓勵人們要有進取向上的精神。同時,其具有的娛樂功能,讓人們從精神層面上感受到愉悅和享受。很多民間戲曲的劇目內容,反映了時代的風情習俗,揭示了當時社會矛盾的本質所在,對于民俗、社會及語言等方面研究具有重要參考作用[1]。同時,民間戲曲有著其重要的文化與社會價值導向功能,其自身具有的特色能在市場經濟的導向下,為區域的經濟、文化發展做出貢獻,同時也能豐富和推動其自身在文化內涵、表現形式等方面的創新與進步。
民間戲曲大部分已列入非遺名錄的保護體系中,在社會的關注和發展中趨于留存,面對市場環境的變革,需要從哪些角度,哪種形式去思考和斟酌,需要我們重新認知和審視。民間戲曲有著自身非遺屬性,不同的劇種和表現形式也各不相同;我們不僅要從受眾的角度去欣賞民間戲曲的魅力,同時需要站在非遺的角度去思考和感觸其內在的價值和外在的審美娛樂。比如:欣賞黃梅木偶戲,不僅有配樂的鑼鼓聲、黃梅調,還有木偶的靈活造型表現和動作,讓人視覺和精神上體會到其價值屬性。
民間戲曲依賴于觀眾而生存,其傳承不僅需要自身創作和表演人才的培養,更需要廣泛的觀眾群體和市場的支持。基于新媒體網絡時代及鄉村文化大建設時機,要利用各種可能的媒介和形式,強化民間戲曲的振興。
(1)展演與交流。戲曲是一個開放的文化系統,各劇種是在不斷融合吸收、交流互鑒中發展壯大的。民間戲曲也屬于劇場藝術,其存在依附于觀眾并與觀眾能產生情感共鳴和精神所托[2]。美好鄉村文化大建設的環境下,需要政府、社會及民眾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從政策、資金及市場輔助等方面予以策劃和具體舉措來推動民間戲曲的發展。其中,展演就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其不僅能促進交流,還能造血生肌,提升自身發展。相鄰縣或鄉鎮的民俗、文化特性相差不大,廣大民眾在精神認識、文化觀念等方面類同度比較高,縣或鄉鎮級政府可以組織開展民間戲曲的展演與交流,不僅能促進交流,同時能有效改進戲曲自身。另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商演的形式多樣化發展,戲曲文化在一些旅游經濟、飲食文化中體現。
(2)數字化傳播
民間戲曲文化的精神在歷史演變的驅動下,其載體的形式也發生相應的轉變。千百年來,其基本物質形態已深入民眾心靈與記憶,并伴隨科技進步而發展。民間戲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新時代發展的環境下,需要主動地去融合科技時代產物,在新的載體和環境中創新發展。
數字化傳播是民間戲曲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微信公眾號、手機APP視頻直播、視頻錄像等形式的傳播使得民間戲曲的受眾方式更加輕便廣泛、受眾群體更加擴大和年輕化。微信公眾號能契合民間戲曲文化傳播需求,較好地將戲曲文化的過程及精神傳播于眾。比如:新影戲曲臺、黃梅之聲等戲曲公眾號,在微信朋友圈之間的轉發和關注人數眾多,使得其傳播的面和質更加有效。公眾號可以通過互動的方式與用戶進行分享、評論和傳播,讓觀眾都能積極參與到戲曲文化的評論和傳播中,成為新媒體時代的參與者,在量與質方面都有較大提高。
民間戲曲源自于社會勞動生活和創造,與節日、習俗、信仰、禁忌等民俗文化緊密相連,反映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和智慧[3]。作為民間非遺的重要種類的民間戲曲,其發展的根本還是傳承人的問題 。民間戲曲的傳承方式主要為口傳心授,且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新時代語境下,美好鄉村的文化建設美術同其他民間文化一樣,口傳心授是其主要的技藝傳承方式。隨著新時代社會化進程及美好鄉村建設的指導與發展下,許多受到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關注并選擇了民間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中來,這對于民間戲曲及傳統文化的技藝傳承和傳播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
對于民間戲曲等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在政府的政策大力扶持和正確指導下,還需要從民間戲曲本身的長遠發展策略和具體可行的落地計劃上制定整體的方案,并強化監督計劃的執行情況,使得傳承項目更為開放和主動,彰顯出民間戲曲的內在的魅力,提升社會的價值認同,從而激發出民間戲曲的真正的文化價值,體現出優秀的社會文化精神文明。
民間戲曲的地域特色需要建立生態保護空間,通過合理社區文脈規劃和承襲特色戲曲文化基因的宣導和措施上,創新鄉村文化建設和民間戲曲文化融合與價值,推動當地文化和經濟發展。民間戲曲“活態性”需要通過社會文化實踐,來產生社會價值與財富[4]。在現實生活中,民間戲曲要常態化融入到現代社會生活中來,通過演出、文化宣導等方式,不斷地發掘、激揚和彰顯其在當代生活中的價值與作用,服務于當代人的精神與物質生活需求。
(1)民間戲曲的發展,需要強化人才基礎的培養與管理。地方戲曲團隊需要在政府部門的協調和指導下,加強與地方院校、中小學進行深度而富有成效地合作,讓民間戲曲溫柔進入校園,融入課堂和生活,渲染和熏陶民間戲曲文化,提升學生藝術文化素養,從而逐步建立起戲曲人才的梯隊。
(2)創新劇本的內容和表演形式。民間戲曲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演員、編劇及唱腔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能表達出當地的文化習俗;改革開放的中國新農村,經歷著日新月異的變革過程,有著眾多的情節和故事,將這些新時代創作素材賦予新的角色,創作出新文化作品是民間戲曲發展的必要路徑。
(3)創建科技環境氛圍。隨著日益濃烈的藝術創新的市場環境中,通過布景、燈光、音效、道具等舞臺技術提升民間戲曲的表現力和觀賞性。運用科技提升民間戲曲的表演方式,能使得表演情節、故事情感給人青睞,表現出藝術品質更加具有時代性。
(4)構建宣傳平臺,營造文化氛圍。 民間戲曲在實踐發展,需要突出民眾的主體地位,開展廣泛而深入的宣傳教育活動,發揮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及民眾的力量,通過在街區、鄉村邊寨、社區廣場等舉辦各具特色活動,讓民眾再次感受民間戲曲的文化的精神魅力與藝術品質,營造社會的關注和文化氛圍。
民間戲曲文化在社會化美麗鄉村建設的進程中,發揮著調節、潤滑的作用,增強了人們的文化自覺和自信,能夠為人民的和諧共生、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有序發展做出貢獻,是中華民俗的文化之根和脈,需要做好相應的科學規劃,確保民間戲曲文脈的傳承與發展,創新表演的內容、方法和形式,在良好的人文和生態環境中弘揚正能量,重新發揮其社會、經濟與藝術價值,為社會的改革與發展持續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