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娛
(陜西師范大學,陜西西安 710000)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T·霍爾根據語境和語言在交際中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把文化分為兩大類,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高語境文化指的是交際雙方在所從屬的文化體系下進行交流主要依靠雙方當時所處的語言環境和背景,即語境,這是因為交際雙方所使用的語言包含的信息量較少或者模糊,因此他們不能完全憑借語言本身來溝通而是需要依靠語境補充的信息才能實現交流。高語境文化的代表有,中國文化、日本文化、非洲文化、拉丁文化。反之,在低語境文化中交際雙方所屬的文化體系下的語言本身就蘊含了充足明確的信息,這些信息有利于交際雙方互相理解從而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因此交際雙方只需通過語言本身來實現交流無需依靠語境的輔助。低語境文化的代表有,美國文化、加拿大文化以及多數歐洲國家的文化。下文最主要分析印第安文化和白人文化即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對抗和協調的原因以及這兩種文化在碰撞過程中對抗和協調的結果對印第安土著居民造成的影響,重新認識自己并建構傳統文化。
高語境文化注重語境,身處此種文化中的人們以集體主義為導向,把集體的利益放在個人之上。高語境文化中的人們以和為美,不喜矛盾和沖突,故而在高語境文化中,人們走得很近彼此之間保持著密切的關聯,每個人以家庭為單位組成集體,整體的利益受到高度重視,個人要竭盡所能為集體的進步貢獻一己之力。在高語境系統中,處于權威地位的人物對他的下屬的行為負責。而在低語境系統中,責任分散在整個系統中,故而很難追究個人的責任。而生活在低語境文化下的人們的價值取向是個人主義,他們擁有獨立的思想把自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人和人之間疏于聯系沒有形成完整的集體。印第安人堅守傳統的生活方式,集體生活在一片土地上,通過打漁狩獵,采集和農耕的方式維持生計。他們崇尚的是集體主義價值觀。與印第安人崇尚共同分享不同,白人主流文化由于受到現代工業文明的影響,重視個人財產的積累和個人利益的謀取。因此,白人文化推崇個人主義。根據高低語境理論可以得知,《愛藥》中的印第安文化屬于高語境文化范疇,而白人文化屬于低語境范疇。本文從高低語境文化理論出發解析印第安文化和白人文化在碰撞過程中對抗以及協調的原因以及兩種文化對抗和協調后的結果對印第安人而言意味著重新尋找并建構新的文化身份。
隨著歐洲國家工商業的蓬勃發展,歐洲白人侵占了北美大陸,對印第安文化造成了嚴重的撞擊和威脅。白人憑借先進的技術掠奪印第安民族的土地和自然資源,從而達到積累財富的目的。白人在種族和文化上對印第安人居高臨下,優越感十足。他們用西方先進的工業文明去滅絕印第安原始傳統的文化,意圖馴服野蠻的印第安人,殘酷地擠兌和欺壓他們。印第安人在白人的強行介入下身心受損陷入極度痛苦的狀態,他們被迫接觸白人的現代工業文化但又融入不進白人社會,同時還與自己民族傳統的農業文化漸行漸遠。
印第安人再擁有自己的土地之前必須先把土地交托給白人政府保管,這是白人政府精心給印第安人制訂的“有先后順序的”土地政策。白人美其名曰管理印第安人的土地實則變相地搶占他們的家園,白人從中受益,印第安人卻無家可歸。白人這樣做是為了把印第安人變成農民,用白人的工業文明去同化印第安人的農業文化。新的土地分配政策弱化了印第安集體的凝聚力,很多土著人為了生存賣掉土地,失去了他們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園因而更加貧窮。白人推行他們的政策從未征求過印第安人的意見。印第安人面對咄咄逼人的白人,沒有任何話語權。露露是土生土長的印第安人,她熱愛印第安傳統的原始文化,但白人現代工業文明的入侵,讓每個印第安人流離失所深受其害。露露義正詞嚴地指控白人政府對印第安人所犯下的罪行:“我們都搬了多少次了?”白人政府會根據印第安人的情況隨機變動政策。在白人暴力相逼下,印第安人頑強地抵抗沒有被打倒。于是白人政府轉向部落議事會,雙方達成合謀共同對付底層的印第安人。白人政府用錢賄賂印第安官員,讓印第安官員強行從土地上趕走他們的同胞,使得印第安人之間自相殘殺。部落議事會意圖在露露居住的地方創設一家出產印第安手工藝品的工廠。白人用暴力把露露從熟悉的土地上趕走,即便露露用盡全身力氣去反抗斗爭,最后她也只好被迫離鄉。露露的反抗相對美國社會掌控的強權,猶如螳臂當車。
格里·納尼布希崇尚公正,憎恨白人所謂的正義的法律。當他得知白人辱罵印第安人的消息,他怒火中燒出手教訓了欺負印第安人的白人,后來該案件交給了法院處理。美國司法制度明顯偏袒白人證人對印第安證人極其不公。白人證人有名譽、地址、社會保險,如果得到他們支持非常有利,反之,就跟有印第安證人沒什么區別。法官或評審團認為印第安人是不可靠的,所以他們歧視印第安人。白人的法律規定,如果印第安人犯了錯就必須受到嚴厲的處懲。由此可得,標榜正義的白人法律不公正地對待他們的屬下,給印第安人貼標簽的行為證實了美國司法制度虛有其表的公正性。印第安人永遠也沒辦法在享有權力這件事情上和白人平起平坐。美國的司法制度也絕不可能眷顧賜福渴望得到幫助和支持的印第安人。被白人打了印記的土著人,面臨著身體、精神上的不公正對待,印第安人開始滋生反抗白人政府的情緒,印第安人還仇視其他不與白人政府同流合污的白人,因為政府為他們的謀取不正當的利益,從來不顧土著人的死活。然而,在印第安文化和白人主流文化碰撞的過程中,兩種不同的文化不是只存在對抗的絕望,還催生著協調的曙光,印第安文化在和白人文化碰撞的裂縫中求生存,這兩種文化還有“和而不同”的余地。
霍米·巴巴指出:“在現代社會:用垂直的隔板將人們分開是不可能的。世界走到了一起,其體制使它無法分開,就像面對煎炒好的雞蛋,我們無法分開蛋清和蛋黃一樣。”印第安人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不能夠切斷與外面世界的聯系,換句話說,從側面來看兩種不同文化碰撞的問題,印第安文化在某種程度上脫離不了白人文化的影響。厄德里齊是印第安人和美國人結合所生,她作為印第安女性作家的身份避免不了文化的混雜性特征。書中提到,厄德里齊非常熟知印第安的自留地和白人社會并對這兩個不同的世界有著仔細的觀察和獨到的見解,其目的就是要在兩種文化的碰撞過程中發現交集,為兩種文化創造協調的空間。
真正的愛情不分種族,不受其他外界因素如地域和文化的限制和約束。 《愛藥》中出現了好幾對因為相愛走到一起的有情人。瓊(印第安人)和安迪(白人)對彼此感興趣先戀愛后結婚,生下混血兒艾爾伯丁的澤爾達和瑞典人約翰遜、生下混血兒小金的金和麗姻嶺、貝弗利和埃爾莎等,這些案例都表明來自兩個不同種族的人們互相吸引從而致使兩種文化互通有無共同發展。于無形之中跨文化婚戀的人成為兩種不同文化的載體和中介,把白人文化和印第安文化聯結起來。一方面,這展現了兩種不同文化的混雜性。但另一方面,夫婦們都因不太幸福的婚后生活達成一致。瓊和安迪的兩性生活存在不和諧的問題,約翰遜和澤爾達離婚,金對麗娜特施行家暴,貝弗利有外遇背叛了埃爾莎。厄德里齊通過這些不和諧的案例來說明文化混雜的過程并非風調雨順而會遇到挫折和磨難。但因為有人在兩種文化之間做調解,這就預示著文化混雜的趨勢不可阻擋。
白人對待印第安人的態度具有兩面性。一方面,白人俯視壓榨印第安人。另一方面,他們對神秘的印第安文化感興趣,他們想要了解土著人的生活方式。尼克特死后,他和露露所生的兒子萊曼繼承了父親生前所承包的戰斧工廠,尼科特和白人政府簽約把印第安的土地便宜賣了出去,這個工廠就是在白人用幾個小錢從印第安人手上買來的土地上建造起來的,主要生產象征印第安傳統的手工藝品如弓箭、動物毛絨頭飾等。這一點說明了白人對印第安傳統的手工業品充滿了好奇,所以他們才會建立工廠生產這種東西作為代表土著文化的旅游紀念品。
瓊從印第安部落出走但最后又想回歸生養自己的家園。白人先進的工業文明和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對她有吸引力,她想過追求與印第安傳統的生活方式不一樣的生活,但在白人社會她受盡冷落和歧視找不到想象中的歸屬感和幸福感。因此她醒悟過來,放棄了曾經向往的生活,選擇回到屬于自己也歡迎自己的家,就算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也心甘情愿。故事的末尾,瓊的兒子利普沙把她的靈魂送回了家,彌補了母親生前的遺憾。艾爾伯丁在白人社會學習,生活在白人的圈子讓她感覺不自在,非常壓抑。就算自留地只剩下她自己,她和母親的關系也存在矛盾,但這也不能阻止自留地對她深深的吸引力,只有“家”才能給與她想要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她愿意回家。更為確切地說,她從小就受土著文化的熏陶,這種文化的影響在她心里已經根深蒂固,對她有養育之恩的自留地無時無刻不在歸家的路途中牽引著她前進。只有在那里她才能弄清楚自己到底是誰,明確不可被白人文化磨滅的文化身份。受過白人學校教育的土著人成為反抗白人文化入侵的另一股力量。當兩種對抗性的不同文化碰撞時會催生復雜的精神狀態,在殖民與被殖民的夾縫中勢必會出現后遺癥,即文化的混雜性。兩種文化本來就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殖民者要做到完全地復制被殖民者是不可能的。白人原本企圖用白人文化同化印第安人的文化,讓印第安人失去傳統文化的根本,從而逐步把印第安人變成白人的附屬品。一方面,被殖民者夢想憑借自身的改變靠近殖民者融入他們生活的圈子,另一方面,無論他們怎么努力也不能和白人站在相同的高度,被殖民者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復制殖民者的文化,他們不能成為殖民者也丟失了原本的自己。從殖民者的角度,他們也沒有達到文化同化的目的,把印第安人改造成白人。就此而言,被殖民者作為主流文化的邊緣體反而有幸留存了自我的不可替代性并獲得了重新認識自己并改變自己最終成為自己的第二次生命,這是白人意料之外的結果。文化混雜現象的出現,并不以被殖民者原本文化徹底被滅絕為前提,而是在保留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開放積極地吸收汲取外來優秀的文化為我所用壯大自己。后殖民文化的混雜性在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被殖民者抵抗殖民者的文化同化。印第安人中有一部分人接受過白人學校的教育具備和白人一樣的讀寫技能,他們代表白人文化與印第安文化對抗和協調的過程,改變了以往對白人即文明人印第安人即非文明人的機械認知,使兩種文化在碰撞的過程中出現了折疊的部分,故此,受過教育的印第安人是在自留地中幫助自己及同胞重新認識自己并重建印第安文化的核心力量。
所有文化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處于不斷的交融中,并且互相影響、包容、改變和進步。世界上不存在獨善其身的文化,所有文化都具有獨特性和混雜性,沒有絕對的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地球是一個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大千世界,所以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應該在確保自身文化傳統得以生存的前提下,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去擁抱其他文化,學習其中優秀的成分來發展自己的文化,懂得尊重與自己不同的文化做到和而不同。因而,作為一個“文化人”,我們應當兼善天下。印第安人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在保護好印第安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學習西方先進的工業文明,追求做印第安人的權利,做自己生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