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偉
(山東外事翻譯職業學院(本科),山東威海 264504)
中國和日本作為一衣帶水的鄰國,兩國間的交流在國際全球化持續迅速發展的環境下越來越頻繁密切,與之相應的,日語的學習者也逐年遞增。語言的學習離不開文化的滲透,中日兩國的語言和文化有相通性也有很大差異,學習日語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對中日兩國文化的深入理解,就會出現日語理解及運用的失誤。因此,對于日語學習者來說,文化的理解在日語學習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也就是說,語言的學習不是單純的語音語調語法的學習,而是語言與文化的融合,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如何在日語課堂教學中進行文化導入,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際素養,成為非常重要的課題。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日語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面對新時代的人才需求、日語教學需要與時俱進,致力于培養適應新時代的日語人才。外語教學的最根本目標是實現跨文化交際,即在掌握語言的同時,提高實際交際能力及語言運用能力。因此,在日語的教學中,加深學生對日本文化的理解及對中日文化異同的認識、理解,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語言綜合能力和人文素養是最重要的教學目標。
“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名稱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 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美國社會語言學家Dell Hymes在1972年發表的《論交際能力》中指出,一個人的交際能力,不僅應包括語法知識和語言能力,而且還應包括心理、社會文化等方面在內的一種判斷能力。Hymes的交際能力理論對后來的語言研究和外語教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以培養交際能力為目標的外語教學也成為了熱衷的話題。日語教學亦是如此。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關系,即每一種語言都承載著特定的文化內涵。培養語言交際能力,最終體現為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外語語言教學其實是跨文化教學,尤其在跨文化交際盛行的背景下,在日語教學中導入文化,更顯示出其重要的意義。
日語教學需要培養的交際能力,不僅僅是對于日語這門語言本身的運用能力,還必須要具備在深入理解中日言語文化差異的基礎之上,正確的進行社會生活交際的能力。也就是說,需要具備能夠理解日語語言密不可分的日本社會習慣、日本人的思維等全面的社會文化以及能夠運用自如的能力。
從當前高職院校的商務日語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看,學生的社會文化方面的知識儲備遠落后于語言知識的儲備。高職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因為培養目標上有所不同,其教學課程設置也有其相應的不同。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不僅要有扎實的日語語言能力,并且能用熟練的日語進行日資、企業文書、外貿等日常商務工作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職院校的學生需要通過短短三年時間的學習,讓他們能夠達到本專業的培養目標,能夠熟練運用日語進行工作。
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會側重于語言知識的培養。但是學生畢業后在工作中會出現因為不了解日本社會文化知識、不了解日本人思維而在溝通交流中造成誤會甚至工作失誤的現象。這不得不引起教師們的反思,只具備日語語言能力,不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必然會在與日本人的交流中出現失誤、甚至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在日語教學過程中進行中日文化的導入,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日語教學的目標所在。
在日語課堂上導入日本文化,讓學生體驗中日文化差異,也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進而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日語語言能力和中日跨文化交際能力。
日語課堂教學中進行日本文化的導入,最重要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對中日文化差異的理解和交際能力。那么對于如何進行文化的導入這一問題,從一些資料中了解到,目前很多高校在語言教學與文化導入結合上做過很多嘗試并總結出很多切實可行的方法。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經歷,結合高職院校的教學實際,認為以下幾種方法可以作為參考。
(1)比較法。用中日文化比較的方式實現課堂教學中的文化導入,是非常常見的一種方式。中日兩國國民的思維方式、語言習慣、世界觀等都有所不同,在比較中日文化差異的過程中,讓學生去深刻的理解語言所承載的特定的文化內涵。學生自身對中日兩國文化的差異也是很有興趣的,比如中日兩國國民的敬語表達、問候表達、道歉、感謝等的表達方式的差異;飲食文化、茶文化的差異;日本人的“配慮”思維方式等等,通過這樣的比較方式,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也能讓學生很快的掌握相關的語言知識。
(2)實踐法。一般來說,日本文化的學習有幾種方法:①去日本直接接受日本文化的熏陶。②傳統意義上的通過書本知識了解日本文化。③從興趣愛好角度,通過動漫、日劇學習日本文化。④即使不去日本,通過與日本人的相處交流來了解日本文化。無論哪一種方法,都需要去實際體驗。課堂教學中,我們常用的就是通過書本知識了解文化,但是形式單一,枯燥,無法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實踐的方法在課堂上導入日本文化。比如:教師設定情景會話場景,進行模擬交流。通過模擬練習,去體會中日文化的差異。學生的模擬練習中,教師對學生的語音語調、表情動作、語言運用的正確與否進行指正講解,讓學生深入了解中日兩國的語言及文化差異,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素養。
(3)解說法。 教師以教材為依據,講解詞匯、語法知識時,對有特定意義的日語詞匯、語法點進行適當的文化知識的補充介紹,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詞匯及語法的文化內涵及準確的運用。比如像“以心傳心”“一期一會”這樣的日語詞的講解過程中,讓學生了解到日本人的沉默、日本人的人際交往、無常觀等深層的文化內涵,更好的理解中日文化的差異。
為了提高學生的日語語言能力和中日跨文化交際能力,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注意語言的交際性,精心設計課堂活動,使課堂教學具有雙向性和互動性,營造語言學習的生動環境,使學生既能掌握日語專業技能,又能使跨文化交際能力得到提高。
(1)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為了能夠在教學中很好的實現文化導入,作為課堂主導者的教師,擔負著非常重要的責任。因此,教師需要擁有豐富的日語知識,具備深厚的中日文化底蘊,對中日兩國語言、社會文化的差異有非常系統和完整的掌握。并且在教授日本文化的同時,需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實際交際運用能力。拒絕中國式日語交流,強化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教師需要不斷的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教學能力,加大自身的中日兩國文化的學習力度,從而能夠更好的實現日語教學與日本文化的有效結合,使學生切身體會到日本文化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2)創新日語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
選擇合理的教學內容是最首要的,尤其是對初級者而言,以日語原版教材最好,日語原版教材在日本文化、風俗習慣等內容上豐富,不論是通俗易懂的會話文還是日本各方面的文化介紹,都是適合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導入的內容。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日語文化素養。
另外,除了日語教材以外,有效的利用日本的文學作品、報紙、雜志、網絡等課外資料也是非常必要的。注重收集日本文化、社會習俗等相關資料便于學習和利用。學生在文學作品等課外資料的學習過程中,能夠體會到文學作品背后的文化的精髓;合理利用網絡資源,收集日本的最新信息,能夠使學生更深入的了解到日本的當前社會問題等,也能夠培養學生敏銳的洞察力和跨文化交際素養。
運用多媒體等信息化教學手段,使學生能夠更直觀、更全面的認識日本,理解日本社會的風俗習慣、人際交往以及思維方式,從而更具針對性地進行日語學習,不斷提升自我的日語理解以及應用能力。
(3)發揮日籍教師的重要作用。對于大多數中國的日語學習者來說,最大的局限性在于沒有地道的日語語言環境,而日籍教師長期受到日本本國文化的熏陶,具有深厚的日本文化底蘊,并且地道的發音、準確的語法運用,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又能提升學生的日語語言水平和交際能力。學生直接與日籍教師進行交流,能夠讓學生真正的體驗到與日本人的人際交往,更深入的理解中日文化的差異。
總而言之,日語教學中,必須要重視中日兩國文化的差異并能夠做到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作為日語教師,不僅僅教授日語語言知識,還要活用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日本文化的理解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學生同時具備語言知識以及日本社會文化知識,能夠使日語語言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時,對中日兩國文化異同點的敏銳力也能夠得到培養,進而避免出現文化沖擊。因此,在當今跨文化交際的大背景下,在日語教學中實現文化導入,使學生具備地道的日語表達能力及較高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