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芬 張江華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常州 213164)
2015年,“互聯網+”一詞第一次鄭重地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被提及,國家鼓勵將此新型互聯網技術全面地應用到制造業、服務業、教育領域等各行各業中去。在此之前,2012年國家教育部下發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也明確提出了要大力地推動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2019年已經是《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實施的第9個年頭,教育系統特別是各大高校在發展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尤其是2015年后,“互聯網+”已經成為互聯網背景下最重要也是最具發展潛力的一塊拼圖。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再到“互聯網+”,人們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手段越來越多樣,所需的時間卻越來越短,這滿足了高校青年學生對于獲取知識方式的需求。但“互聯網+”與教育的結合不僅是網絡技術的更新和發展,更為重要的是要探索在這一大背景下,高校如何能夠建立混合式的教學模式,通過不斷的實踐發現在“互聯網+”背景下應用混合式教學模式過程中仍然存在的問題,并研究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才能真正意義上的實現“互聯網+”與教育的深度融合。
互聯網與教育的結合,尤其是高等教育并不能只是單純地將二者直接進行重疊,將教學內容生硬地轉移到互聯網上,這只是換了一個傳播的平臺,學生也僅僅是從課桌前移動到了電腦桌前。傳統課堂的優勢在于師生之間是以面對面的方式及時交流,盡管如今高速的光纖寬帶使得網絡交流達到了及時性,但人與人之間情感傳遞和友誼的建立仍然需要面對面地完成,高校學生在步入社會前急需培養的團隊意識和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需要通過面對面互動來完成。由此可見,即使在當前“互聯網+”背景下,傳統課堂教學仍然在高校培養綜合素質人才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傳統課堂教學一直存在著教學資源不充足、教學手段不豐富、教學效率不高等問題。這些長時間制約高校教學模式改革的問題在“互聯網+”背景下逐步地找到了破解的辦法,但這也并不意味著互聯網教學模式未來可以取代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因此,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教育部門聯合高校探索、建立一套將互聯網教學和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既能發揮傳統課堂在教學互動方面的優勢,又能使互聯網帶來的教學模式上的突破變為可能。
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建立是高校在“互聯網+”背景下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但是高校中的大部分教師對于這種教學模式的態度仍然處于懷疑的狀態,對混合式教學模式能為高校教學模式帶來的積極作用缺乏信心,這種觀念使得部分教師為了應付學校要求而被動地去執行,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混合式教學模式真正的意義。教師和學生的學習思維方式沒能及時轉變,對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理念缺乏清晰的認識。
我國“互聯網+”與教育的結合探索仍處于初級階段,高校為了保證教學的質量,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研究和實踐投入較少的精力,仍然將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作為主要的教育手段。一些高校甚至是將“互聯網+”教學和傳統教學生搬硬套的組合在一起,互聯網在教育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僅是傳輸學習資料,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教學的實踐環節很難得到充分體現。另外,一些高校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在線學習環節中,教師缺少和學生的有效溝通,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仍需要回到課堂教學中才能解決,這不僅沒能體現互聯網教學的作用,而且還占用了課堂教學的時間、影響了課堂教學計劃,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高校在開展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時,一方面,大部分教師尤其是年紀偏大的教師,在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早已形成了相對于自身固定的教學理念和方式,面對互聯網教學存在抵觸情緒,難以快速地進行轉變。并且,高校教師在教學的同時還要承擔起繁重的科研和管理工作,對于新教學模式缺乏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另一方面,年輕教師學習能力強,思維靈活開闊,在進行教學愿意使用最新的教學手段,但高校在平臺應用與維護方面的人員短缺,導致教學活動常常因為技術問題而被迫中止,反而影響了教學效率。
混合式教學并非一個新概念,最早提出時被定義為在除家庭之外可監督的實體場所進行的教學與學生自主操控學習進程的在線教學達成整合統一的教學過程。可以看出,混合式教學模式不是僅僅將傳統教學變為網絡教學,而是強調要充分發揮學生對學習的自主操控,但這一過程仍要處在可監督的情況下。而“互聯網+”,這種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已經完全把這種監督轉化為師生之間共同在這一平臺探索、學習、獲取社會各領域、各部門的信息和知識的過程。
因此,互聯網教學和課堂教學具有相同的教學目標,兩者之間相互補充且不可脫離。教育部門要聯合高校一起,積極地開展“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宣傳和研討工作,有能力的高校可以自己組建教師團隊出版相關的教學書籍,教育部門也可組織師資力量強的學校共同研究,并向其他學校共享理論成果。
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建立是一種將互聯網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方式,融合即是不同事物之間通過碰撞或接觸之后融為一體,因此混合式教學模式要增強教學模式中的互動性,既增強兩種教學模式間的互動,又要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
教學模式間的互動要加強兩種模式的開放性,使兩種模式在動態發展的同時進行持續的信息互換和補充。例如,高校在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時,在課堂上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將學習視角直接轉換到實際的職業場所中去,通過觀察、模擬讓學生了解真實的工作環境,這大幅度地接觸了時間、空間對于實踐學習的限制。而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準備階段,師生都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完成,在此階段加強溝通,教師備課期間就可以隨時針對學生預習時在互聯網平臺提出的問題進行課堂內容的調整,學生也可以根據教師在互聯網平臺上布置的學習任務直接利用“互聯網+”進行快速的資料搜索,這種師生間課堂外的互動大幅度提升了課堂上的教學效率。
“互聯網+”背景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所需要的信息化設備、軟件操作技術對于高校的教師尤其是年齡稍長的教師具有一定的挑戰。因此,高校在推行混合式教學模式初期,可以讓同學科的年長教師和年輕教師配合教學,年輕教師可以學習教學的經驗和方法,并對年長教師提供信息化教學設備、軟件操作的輔助。除此之外,高校之間可聯合建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專家團隊,完成初期教學案例設計、教學實施模擬、教學平臺應用等工作,以減輕授課教師的工作壓力。在開展教學的同時,要確保有專業的網絡技術人員提供技術保障。高校也要組織教師參加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培訓和交流學習。
綜上可以得出結論,建立混合式教學模式是高校在“互聯網+”背景下,進行教學方式創新和改革的重要手段,已經逐步得到教育部門、教師和學生的認可。混合式教學模式為高校開展課堂教學、培養高素質學生、建設師資隊伍做出了不小的貢獻。首先混合式教學模式為高校課堂教學發展找到了方向,混合式教學模式將互聯網教學與課堂教學緊密融合,促進了二者的優勢互補,充分提高了教學的效率與質量,使教學模式更加科學、立體、生動。其次,混合式教學模式為高校培養高素質學生找到了方法,混合式教學模式著眼于利用信息化技術,通過互聯網教學階段的自主學習和課堂教學階段的溝通協作,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最后,混合式教學模式為高校建設師資隊伍找到了工具,混合式教學模式促使年長教師逐步掌握了先進的教學手段,也幫助年輕教師學習了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提升了高校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
盡管我國的“互聯網+”信息化技術和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都處于起步階段,但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在“互聯網+”這一背景下,高校只要繼續做好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理論研究、課堂的實踐互動、教師隊伍的培養建設,就一定能使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