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琬卓
(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00)
2019年7月29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新媒體中心正式推出短視頻欄目,在微博、抖音等新時代網絡平臺上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討論。原先在人們心目中正統主流的新聞節目經過新加工,變得“接地氣”了。《主播說聯播》節目通過短視頻這一載體,在新時代里與受眾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主播說聯播》節目內容為平均時間一分多鐘的視頻,采用主播面對鏡頭播報新聞的方式,是一檔借助網絡平臺傳播的短視頻節目。其采用豎屏形式就是為了適應當下移動網絡空間的觀看體驗,豎屏的新聞內容進入當下手機及時快速的傳播時代。
這并不是傳統主流節目利用豎屏形式進行大范圍傳播的第一次嘗試,早在2017年10月,新華社在“快手”平臺就發布了名為《300秒預覽十九大報告》的豎屏視頻;在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央視新聞客戶端也曾用豎屏形式報道國家領導人進行憲法宣誓的環節。豎屏視頻不僅省去了翻轉手機的一個步驟,在觀看的過程中主體也會更加突出,十分適合《主播說聯播》這樣一檔以短小精悍的新聞評論內容為絕對主導的節目,營造了一個較為封閉和完整聚焦的演播空間,觀眾的聚焦點始終在主播的聲音和畫面的字幕上。
新時代的媒體發展,不斷促使著官方媒體從傳統、刻板的理性定位中跳出來,找到新的發聲方式,而在不斷崛起的網絡平臺中,互聯網語言就是一塊有效的“敲門磚”,拉近互聯網用戶和新聞內容的距離[1]。而視頻制作技術的應用,也豐富了節目內容,增加了看點。
在此節目中仍舊以語言為節目內容輸出的主要途徑。傳統的新聞語言確實較難融入年輕群體,而該節目就做到了用平實直接甚至是幽默風趣的語言講述國家、社會、身邊發生的事情。2019年10月28日播出的一集節目中,李梓萌主播講到了兩條國際新聞,分別是英國火車發現39具遺體和美國宣稱擊斃了敘利亞極端組織最高頭目巴格達迪,主播指出有些媒體并沒有將視角聚焦在背后的深層次問題上,反而是不斷臆測死者的國籍,或者是對于還未定論的事實進行報道,從而得出了“事實就是事實,不能先入為主和主觀臆測。一旦失焦偏離事實,添加主觀濾鏡,就可能會觸礁”的結論。同時視頻的字幕隨著主播的語言內容在重點的部分加粗放大,在說到“失焦”時,會對字幕添加模糊的視覺效果,在講到“濾鏡”時,會對字幕添加彩色的遮罩,通過后期技術起到對新聞內容的強調作用。主播的言語犀利,立場堅定,結合鏗鏘有力的語言和接地氣的調侃,短短一分鐘的視頻制作精良,引爆網絡熱度。
目前節目在“央視新聞”微博賬號和“新聞聯播”抖音賬號上播出,這兩個平臺突出的特點就是互動性。在早期播出的一集節目中,主播康輝提到了一件“荒唐得令人噴飯”的事情,這則視頻得到了6096萬次的觀看量,收獲136萬點贊,4.8萬條評論,13.3萬轉發量。“噴飯”一詞的使用,直接將節目送上微博熱搜,引發大量討論。觀眾一方面驚訝于央視的不按套路出牌,一方面大大提升了對新聞的關注度。在2019年11月9日播出的內容中,主播歐陽夏丹講述了湖南長沙一名9歲男孩被疑似精神方面有問題的男子毆打致死的社會新聞,將“精神病是否能成為免罪符”這一問題再次拿到大眾平臺上公開探討,打破了官方和民眾交流的隔層,用心傾聽民眾的反饋。央視新聞作出這樣的嘗試,提升了民眾對官方的信任和認可。新聞不再僅僅是國家大事,更是每一個社會人共處的民生和社會環境,也是一個媒體發聲的窗口[2]。
新時代更加強調互動性和參與度,除了對新聞的妙語解讀,央視也順勢推出幾期兩個主播“揭秘新聞聯播播出的那些事兒”的節目,解答了觀眾心中多年的疑問:主播們手里的稿子是什么樣的,主播們在結束新聞之后在對彼此說些什么。通過這樣的分享,央視媒體逐漸接地氣,更加具有人情味。《主播說聯播》擺脫了一味輸出的模式,在老牌內容中注入新的能量,更有效地傳播了正能量和愛國精神。
人格魅力對于圈粉極其有效,鮮明的個人風格可以有效地吸引觀眾,同時讓觀眾印象深刻[3]。央視主播的業務能力一直是毋庸置疑的,《新聞聯播》節目每天的30分鐘,早已練就了主播們出口成章、邏輯清晰的功底。《主播說聯播》節目使得央視主持人放飛自我,成為國家形象的段子手,網民們對央視Boys的喜愛與日俱增,針對他們展現出來的不同性格特征,網上也出現了提議央視主播集體出境的評論,提議朱廣權為段子擔當、康輝為可愛門面、撒貝寧為活潑代表。由此可見人們對主持人的支持和喜愛,也更是反映了人們對國家媒體窗口的認可。
近期央視也開始推出以主持人個人為主體的Vlog制作,將主播的個人魅力發揮到最大。康輝的第一條Vlog在微博上又得到了3.8萬條評論、145萬個贊,康輝通過鏡頭帶大家看了他出發希臘、巴西前作的準備,人們也看到了“神秘”的中央廣播電視臺的內部環境,大家在發出評論的同時,也得到了來自央視新聞的官方回復,央視新聞略帶調侃地回應道“大家會將央視新聞一直追下去”。新時代對于媒體的發展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一條就是要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鳴,新聞不只是冷冰冰的輸出機器,更是有溫度、有態度的交流平臺。
《主播說聯播》傳播了愛國、發展、創新的正能量。在新時代、新媒體的環境中,新聞內容也在積極轉型,不再是“刻板”的代名詞,進一步獲得了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和認同。《新聞聯播》不再讓人覺得距離遙遠,它的受眾群體不再只是年長一輩,也越來越吸引祖國的青年一代。同時,也為未來其他內容的輸出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