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良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縣者竜鄉宣傳文化服務中心 云南 玉溪 653408)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積累著中國上百年、上千年的文化精髓;群眾文化活動具有傳承性、地域性、社會性、民族性以及精神性特征,在人們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這兩者之間具有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要積極融合群眾文化活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加強群眾文化活動的豐富性和多樣化,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促進社會文化的發展,促進非遺的傳承與發展。
新時期群眾文化建設,應從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汲取豐富營養。作為活態文化種類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由人創造,因此需要人的相關活動來對其進行傳承[1]。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由基層人民通過不斷的積累創造出來的,它產生于民間,并在民間世代傳承,如果民間藝人和藝術消逝,那么非遺定會失去傳承。必須將非遺融入群眾文化中,而群眾文化活動也需要傳統文化作為基礎。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合適的方式便是將其自然融入群眾文化活動中去,通過文化活動來實現保護,并將非遺傳承作為人們日常活動的重要組成。對此,各地都進一步加強了非遺保護力度,積極開展一系列相關文化活動[2]。相關部門出臺相關方案,比如《關于戲曲進鄉村的實施方案》,以常態化、制度化方式促進戲曲進鄉村工作實施,在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同時加強戲曲文化傳承。
以云南省為例,云南省的玉溪花燈戲是當地重要的戲曲類型,已經傳承了上百年,并且被納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當地舉辦玉溪花燈戲相關活動,開展相關的比賽,努力將玉溪花燈戲打造為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名片。由此可見,強化群眾文化活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融合,舉辦相關的活動,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節、藝術活動等,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豐富民間群眾文化活動形式提供保障。
要開展不同的群眾文化活動,就要搭建和完善相應的平臺。非物質文化傳承中的各種慶典活動,往往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能夠作為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平臺,豐富廣大群眾業余生活。對此,要對非物質文化資源進行深入的挖掘和開發,從中尋找能夠體現當地特色的文化符號和要素,以此為基礎開展各類群眾文化活動,建立當地的文化品牌[3]。
以納入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玉溪花燈戲為例,依照相關數據顯示,玉溪花燈以新燈馳名全滇,一批花燈藝人對老燈進行了徹底改造,推陳出新,創作出一大批新花燈劇目,使花燈戲由鄉間的團場歌舞向舞臺戲劇化轉變。玉溪花燈戲正式成為一個劇種,進而在全省推廣普及。
因當地相關部門的重視,玉溪花燈戲逐漸發展為群眾性的文化活動。舉辦相關的文化節活動,以玉溪花燈戲文化為基礎,推動了當地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群眾文化活動的融合過程中要舉辦相關文化活動,進一步豐富民間文化活動形式,滿足基層精神需求[4]。
在群眾文藝創作中,需要以相應的文化元素作為創作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容納了中國千百年的文化精髓,并經過人們世世代代的傳承得到不斷豐富,應將當地特色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素材,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5]。
以云南傣族孔雀舞為例,在當地傣族舞又被稱為“嘎洛勇”,是傣族人最喜歡的民族舞蹈,在一年一度的“潑水節”中,當地人會聚集起來一起跳孔雀舞,共同慶祝節日。作為傣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孔雀舞不僅能夠豐富當地人的精神生活,同時是當地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靈感來源,可以提升當地群眾文化活動的豐富性,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進一步促進當地文化事業發展。
因此,促進非遺與群眾文化活動的融合,可以進一步豐富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形式。要提高對非遺的重視程度,清楚認識非遺對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作用和意義,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我國文化事業發展提供有效保障[6]。
綜上所述,非遺與群眾文化活動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由民間產生,并在民間世代傳承。要實現非遺與群眾文化活動的有效融合,要積極舉辦相關的活動,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節、藝術活動等,為加強非遺保護,豐富民間群眾文化活動形式提供保障。搭建和完善相應的平臺,對非遺資源進行深入的挖掘和開發,從中尋找能夠體現當地特色的文化符號和要素,建立當地的文化品牌。要將非遺資源為創作資源,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促進非遺與群眾文化活動的融合。